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中国人的母语文化,应当是每个中国人都要熟悉和掌握的基础学科。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汉语言文学却被当做一门专业供少数学习掌握的科目。造成这种现象主要还是我国高等教育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造成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建国以来都属于精英化教育,在上世纪后半叶,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忽视了。我国高等教学中的文理分科,并且专业越分越细,学理工科的不重视语文学习,学汉语的人也不是为了提高人文素质,而是为了从事与汉语教学、写作相关的工作而开设,这样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不足。我国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我国的教育落后有相当关系,由于缺少专业人才,才采用这样的培养人的方式。但这样的方式在上世纪末就出现了一些弊端,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国人对于传统的文化知识掌握的太少,中国人读书变成了具有功利化倾向的行为,学习功课是为了考试,而考上大学是为了以后获得好工作,很少有人将读书与提高个人素质相联系。在文化课的选择方面,对前途有利的就学习,起不到直接作用的就放弃。这样造成了国人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超过了对于汉语的学习,为了将来就业,明明喜欢文学历史的学生最后放弃了对这些功课的学习,改为更容易就业的专业学习。对于语文的学习一直停留在工具性的掌握方面,是为了能够利用语文知识来学习其他专业。这样的后果目前已经显现出来,首先是我国出现的社会道德整体滑坡的现象,大多数人缺少正义感,面对社会丑恶现象不能勇敢揭露,缺少同情心和爱心,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少管闲事”的冷漠态度。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道德准绳,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观,有的奉行西方的自由成长的态度,有的见到别人奉行“穷养儿子富养女”也来盲目追风,不会像我国传统教育那样培养孩子具备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孩子在家里是个小太阳,在学校老师不能批评,受一点委屈就要寻死觅活,家长往往也推泼助澜,弄得老师也不敢奉行“教不严师之惰”的教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私、偏执、缺乏责任感,最后往往成为“啃老族”。除了道德滑坡,人文知识缺少和审美能力的缺乏还影响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审美趣味下降。这些从我国目前的文化趋势可以看出,一些漏洞百出的影视剧,也即所谓的“雷剧”竟然还有无数人追随,说到艺术,大多数人就简单地认为是会唱歌、会跳舞,不知道艺术还包括琴棋书画等多方面。像我国目前的电影电视,要么就是对一些经典进行翻拍,要么就是购买外国版权,尤其是综艺节目,很少有自己创新原创的,大多数都是购买版权来制作,造成这一切都是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缺乏的缘故。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缺乏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不仅给个人成长带来一些弊端,也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势在必行,而人文教育并没有单独的课程进行教学,完全依赖语文教学,通过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潜移默化地接受。而汉语言文学就是将语文中的学科全部包含在内的专业,具有审美功能。
二、现代汉语中的审美教育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尽管汉语言文学是作为中高职甚至大学的专业课程,在《现代汉语》中,又重新将语文从最基础的部分进行了系统编排,让学生有机会重新学习汉语的基础知识。《现代汉语》从拼音开始,将汉字的语音做了系统介绍,其实这些在小学已经学习过,但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给人的感觉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小学生掌握的汉语拼音只是为了能读准汉字,对于声母、韵母的发音原理并不清楚。在《现代汉语》中,详细地介绍了声韵母的发声方式,为了便于掌握汉字的特点,还将声母与汉字的结构特点做了说明,这样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汉字表意的优点,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从而产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现代汉语》除了介绍拼音,还将汉字的起源、构造和形体做了详细介绍,关于汉字的演变构造,从象形文字到后来的形声、会意,这些都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历史,学习这些可以增加民族自豪感。对于一些字形相近、读音相近的汉字列出来便于分辨,这样介绍汉字,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道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具有的独特之美,了解我国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情况,这样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也学到了书法艺术的起源和演变,因为提到汉字演变,就要提到书写工具,这样也顺便学习了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和活字印刷,关于汉字的起源和构造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学到很多传统文化。在《现代汉语》中,还有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学习,这些在中小学都学过一些,但没有系统学过,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能够全面地掌握,对于使用母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即使以前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会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也会由衷感受到汉语的无穷魅力。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教育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也是这个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代汉语》是基础,在学好这门基础之后,就可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古代汉语中的审美教育
《古代汉语》是专门介绍古代汉字、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在学习的同时,还结合古代文献进行学习,这些古代文献都是我国的经典文献中的经史子集,像《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孙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三国志》《诗经》《离骚》这些名篇中的名篇,这些文献从治国、治军到修身养性,涉及到政治、文学和哲学范畴,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浩瀚灿烂的文化,其中一些关于修身与处世的文章,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中的名篇,在古代就是我国的教科书经典,对于个人道德修养、责任、与人处世都做了明确指点,在古代是我国品德教育的准绳,在今天它们也同样具有教育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除了学习语法知识之外,通过对古典文献的学习,可以在道德、个人修养、树立责任感几个方面给学生启示。道德的修养可以从我国儒家经典的《论语》中获得,像《论语》“里仁”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对于富贵和贫贱,就是作为圣人的孔子也认为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但要用正当手段获取;摆脱贫贱,也是人之常情,但也要通过正当渠道去摆脱。这些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得最大利益,摆脱贫穷,不惜用损人利己的方式,像烧烤摊用鸭肉冒充羊肉,用病死猪灌香肠都是这样不道德的行为。即使他们得到富贵,摆脱了贫穷,也是受到谴责的。在《宰予昼寝》中,孔子不仅严厉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对于他浪费时光,大白天睡觉,孔子认为这种人没办法成才,主要是没有自我克制能力,不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同时孔子还自责“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以前听到别人自我介绍,就以为这个人像他说的那样好,后来发现这样看人是错误的,应该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能得出这个人是怎样的人。这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很多哲理,一个是孔子心目中的“人才”是言行一致,懂得自我节制,爱惜时间的人,另一点还可以看出孔子的虚怀若谷,他自己有错勇于承认,知道轻信别人是错误的,应该经过长期观察才能认清一个人。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儒家思想倡导者,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孔子提出的“仁爱”精神作了精确细致的阐述,在《天时不如地利》篇中,他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了仁爱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只有对民众采取仁爱的态度,才能使国家稳固,这种稳固不是需要依靠天险来完成的,人民团结一致,胜过天时地利。这种观念和我国目前治国方针中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一致的。在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间》这篇文章中,例举了舜、傅说、膠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这几个出生于下层的治国良才,说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道理,同时还将人在困境受到的挫折称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种笑看挫折的豪迈能给人精神鼓励和希望。“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他认为没有忧患意识就不能强大,也就是后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树立他们面对挫折的信心以及增加他们忧患意识的都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除了学习语法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这些古文的写作手法也值得学习,像《论语》中的言简意赅、孟子文章中的排比式抒情,以及墨子的文章中以小见大的逐步比喻,都是写作中的优秀方法,在今天也可以利用。
(二)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
在《古代文学作品选》中,除了有大量经史子集中的散文之外,还有诗词、小说和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表现了古人的情操和人格之美,在作品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形式美。在古代诗歌方面,我们可以在屈原的《离骚》《国殇》《哀郢》中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国家灭亡后痛苦的心情;在《孔雀东南飞》感受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身不由己的悲哀;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豪迈;左思和鲍照对门阀观念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满,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惬意;杜甫的忧国,李白的浪漫,白居易对民生的关怀;李煜成为亡国君的悲戚;苏轼在人生逆境中表现出来的豁达,以及辛弃疾和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这些诗人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各自鲜明的个性,学习他们,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塑造自己的个性。古诗歌除了可以帮助培养美好的人格之外,在诗歌表现形式上还可以提高审美能力,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在表现形式上,古诗歌具有意象美、意境美和节奏美,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1.诗歌的意象美
诗歌中的意象美是诗人将生活中的外在景观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统一结合而产生的美,像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对周边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个凄凉的画面,刻画出一个远离家乡游子的落寞。而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烟外晓寒轻”,通过对杏花和绿杨如烟的景观描写,用一个“闹”字就刻画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在古诗歌中,有些景物具有特定的意象含义,像月亮常常和思乡联系在一起,杜鹃与凄凉哀怨相关。
2.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画中的术语,在画中,通过画面的留白部分给人以想象之美。在古诗中也通过文字描绘的画面给人以想象。和意象表现手法相似,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绪,像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通过在梅树下拂去一身落梅,马上又落满一身的描写,将一个焦虑、绝望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他已经在这里呆了很久,纷纷飘落的梅花本来是一种很美的意境,但在这里却是徒增哀伤,给人凄凉之感。春草茂盛本来是欣欣向荣的象征,但在绝望的人眼里,愁绪也和春草一样疯长,显得更悲凉。在美好的意境中,表现的是悲凉之情。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通过“墙内”和“墙外”的对比,在同一种环境下,“墙内佳人”充满青春朝气的欢笑和墙外行人的落寞形成对比,也是在美好的意境中表达伤感的情绪。王维的诗歌在表现意境中最具有代表性,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者表现了旷野的广袤之美,后者体现了大山中的广阔无边,听见人的声音又看不见人,可见山上一定是被密密麻麻的树木所占据,这样的意境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天然美,产生美好的向往之情。
3.诗歌的形式美
我国的诗歌由于汉字的读音具有四声特点,词汇中意思相近的词也多,因此在诗歌创作上就有了对仗、平仄、押韵的形式之美,这种形式美是默读时诗歌是一幅画,放声朗读又像一首歌。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看起来是一幅静谧的画,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而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篇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有动有静。诗歌在对仗方面讲究的虚实相对,有时候一些叠词的使用也具有形式美,像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帮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这通篇中的叠词也具有韵律美,通过叠词的排比使用,表达了崔莺莺复杂的心情。
四、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教育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的诗歌小说和散文、戏剧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和我们当代一样,但表现的生活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又具有历史意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的现代部分,表现的是我国由封建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时期的社会生活,像鲁迅作品中那些人物的落后,给人可怜可悲又可恨的感觉,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都是这种形象,他们在漫长而又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变得麻木了,对于时代的变幻都无法适应,只能生活在旧体制,旧环境中,鲁迅的小说重在“揭丑”;而同时代的沈从文笔下,同样是旧时代的湘西农村,表现的却又是另一种形态,那里的人友好、善良,与世无争,但有困难时,大家都来帮助了,沈从文的小说重在“颂美”。两位大家风格不同,但小说都能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一个是沉重压抑的带着反省的美,另一种却是带着轻松的飘逸之美。在诗歌方面,上世纪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冯至、戴望舒、郭沫若、艾青等人,有的带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在为祖国的落后呐喊,有的却又是用优美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幅动人的爱情诗篇。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祖国的关切爱护之心,学习这类作品,也能从中感受到真情流露,忧国忧民的审美教育。
五、外国文学的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中的《外国文学》收集了世界各国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主要以介绍外国文学的发展史为主。学习外国文学,主要学习外国文学各流派的形成,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化史。在外国文学部分,以介绍欧洲文学发展为主,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希腊戏剧,到中世纪文学,又到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对于欧洲各朝代有影响的作家如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莫里哀、歌德、普希金都做了详细介绍。外国文学的重点在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部分的古代以印度、古埃及、巴比伦为主,中古以日本和阿拉伯为主,近现代也是以日本和印度文学发展为主。学习外国文学主要是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史,而文学的发展又金融经济期刊和国家的发展相关联,这也是了解世界发展的主要途径。作为一个当代青年,综合素质也包括对世界的了解,只有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己的国家文化。
作者:张艳艳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