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
关于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处理问题,国外主要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罗马俱乐部提出的限制增长,该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因而生态建设应以牺牲经济建设为前提。一种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路子,先污染后治理,该观点认为发展经济应作为首要任务,等到经济实力强大后环境质量会更为顺利。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是我国始终不动摇的基本国策,因而第一种方法无疑是因噎废食,不可取。后一种方法以被大量的实践证明,环境建设所耗费的资金和破坏前所需的资金是严重不成比例的,而且很多环境破坏是人类所无法弥补或很难弥补的。结合我国的实际,可以采取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模式,主要含义如下。首先,在性质上,应保证诸要素的相互适应性;其次,数量上比例分配应恰当合理;最后,功能上应确保各要素的互相辅助和配合。但是必须注意,协调发展绝不是同等发展或者均衡发展。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其根本要义在于经济形态和大自然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协调,也即是说,人类和大自然能量交换的协调。人类的劳动本身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然和人类的能量交换,同样的,经济系统也是借助于人类实践才和生态系统之间产生了关系,因而换句话来说,人类实践是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二、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理论上来说,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是可行的,也是能够轻易实现的,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亟待进行,而生态建设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面前,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避开“非此即彼”的矛盾,是政府和民众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两个建议。
1.大力建设生态经济
近年来,我国已经深刻认识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未来不可能持续应用,理由很简单,我国即使地大物博,但是资源也是极为有限的,因而在环境资源制约的情况下,只有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经济,才可能在不影响经济建设的情况下将对环境的创伤降到最低。生态经济主要是指和地球环境和资源保持和谐的一种经济模式,可以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生态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组成,它更为关注的是经济发展和自然的关系,并且主张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突出了生意建设和生态利用应当并重,让二者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生态经济主要内容应包含对于循环利用、可替代以及节约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比如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资源的利用,其他还有建立健全能源利用科学体系,推广环保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当然循环经济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煤矿开采中,对煤渣的回收再利用、制造等。生态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倡在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途径。需要注意的是,生态经济发展中除了遵循生态经济的相关发展规律外,还应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防止出现阻滞经济建设进行或者导致生态环境出现破坏。
2.建设生态文明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温家宝总理就曾经指出,21世纪应以生态文明为重要发展方向。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议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群众福祉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民族未来的发展,因而应将其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确保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①合理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目标冲突”。现阶段经济建设仍然是大部分地区政府工作的中心,生态建虽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在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生态建设仍然会被忽略,当然也有部分地区为了生态平衡而大力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经济出现停滞。正确的策略应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导向,建立起涵盖发展战略、产业策略、应变机制以及评价反馈等内容为主的协调政策框架。发展策略和产业策略是根据当地的生态适宜性以及承受能力等,适当组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以及水平。应变机制则是依据我国的相关法规包括市场出现的变动等对当地产业做出及时调整。评价反馈则是由当地根据原有的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加入部分社会责任内容,比如绿色产品、生态建设支出等相关指标,从而可以对产业政策所带来的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作出有效评估,便于在后续工作中及时调整;②建立生态经济管理,确保协调系发展的顺利实施。我国有不少地区都采用了掠夺性发展模式,也即是在经济发展中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因而如果环境和资源被破坏到某一阶段时,那么就会改当地的经济增长造成阻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生态经济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除了经济协调,政策鼓励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法律以及行政得到那个相关途径,对于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等相关生态要素合理配置,最终达到经济系统的优化,也可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最终达到协调性经济的发展;③鼓励企业长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企业生产中能否低碳、节约、无污染,应当鼓励企业加强创新,以政策倾斜、补助、减免税收等形式,帮助企业传新技术,通过减少原料用量、循环利用等多种方式降低排放,达到环境保护。也可以通过组建生态工业园区,允许多个相关性企业入住,使之形成一种生物链系统;④寻找生态资源效益化和市场后化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被当做“投入性”“公益性”事业,由政府主导,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的建设,不仅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公众的环保的缺失也必然会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艰难。因而可以采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由政府出面机那里自然资源转让的相关制度,对于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价格等作出详细规定,加强个人或者集体承包制度的完善,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盈利性的事业,从而调动个人和企业参与自然保护建设的积极性,促进自然资源成为一种配置和投入平衡利用的良性循环。四、结语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的资源环境早已经“不堪重负”,因而如果不尽快转变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改变掠夺性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反过来也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因而党中央适时提出协调生态紧经济和经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者:杨丽敏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相关专题:供应链管理 海尔供应链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