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中美关系互动的构建

摘要:冷战以来中美关系一直时好时坏。,随着中国的崛起,两国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根据建构主义,国家如果在互动中产生了相似的身份,就会形成一种集体身份和利益。对于中美而言,虽然两者之间还有很多的矛盾,但是两国的新身份正在互动中建构,这有利于中美间的合作以及良性互动。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美关系;互动;集体身份;自我约束

谈到中美关系,用美国总统布什的话说就是“复杂而重要的关系”。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不平凡的、动荡曲折的十几年。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意识形态的冲突、经贸冲突、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等。但随着中国崛起进程的加快,“崛起”与“守成”[1]的大国冲突成为中美所有矛盾的交汇点。19世纪时拿破伦就警告西方人说:“那里睡着一个巨人。让她睡,因为她一旦醒来将震撼整个世界”。美国人更是谨记这位先贤的话,一刻也不敢放松对中国的警惕。一时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始终徘徊在遏制与接触之间,骨子里一直把中国视为潜在的敌人。但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不会因为美国的遏制而退却,相反,近些年来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步发展。为了消除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中国就自身崛起的方式和目的作了很多解释,并提出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而美国在与中国的接触中也逐渐认识到把中国当成敌人,和中国搞对抗是得不偿失的,美国的对华政策应该更灵活一点。因此,提出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者”概念,把中美关系定位在建设性伙伴关系上。可见中美对自己扮演的角色都有了新的看法,对对方的身份也有了新的预期。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视角,来分析中美身份是如何在互动中建构的。

1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认为,在国际社会中,物质结构只有通过社会结构即观念才能对行为体即国家的行为起到有意义的影响。社会结构与行为体间是相互建构的关系。行为体间的互动建构了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与行为体的互动又建构了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利益由身份决定,行为体间如果有相似的对自己和他者的“集体认同”,则他们就共享一种集体身份,集体身份决定共同利益。因此,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在互动中对各自身份不断建构,这种建构可以向好的方向也可以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既可以是霍布斯文化描述的人人自助的安全困境,也可以是康德文化描述的人人互助的多元安全共同体。这就是温特著名的论断:“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建构主义的价值在于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国际关系现象,虽然它没有给人们提供走出无政府状态的安全困境的直接方法,但是它注重发挥国家的主观能动性,为国家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人们发现原来问题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这就使得国际社会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悲观主义的无政府状态。

2中美互动中形成的共识和集体身份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国和美国在很多国际问题的解决上是有着相似的立场和共同利益的,中美一定程度上的依赖使得谁也离不开谁。虽然两国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中美在一些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共识和集体身份,走上合作发展的道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第一,中美都希望维护东北亚的稳定、和平。东北亚的稳定是中国孜孜以求的,因为这有利于创造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此中国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友的睦邻友好政策。对于美国而言,二战后它在东北亚有大量驻军,他们驻扎在那里主要是“为了使这个潜在的不稳定的地区保持和平”,防止东北亚出现不利于美国的政治力量变化,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东北亚的稳定可以减轻美国的全球负担。因此,中美在东北亚很多问题上就有着相似的立场和身份。在朝核问题上,中美都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持半岛的稳定和平。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机制得到了美国的大力肯定,为处于多事之秋的美国减轻了全球负担。同时中国也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了国际地位。

第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美都希望促进彼此的贸易合作,实现双赢。中国加入WTO后,中美贸易额逐年增长,据统计中国已经超过墨西哥成为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仅次于欧盟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年底的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中,双方就签定了高达5.5亿美元的贸易合同。虽然中美间的贸易摩擦还会长期存在,但中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是很强的,中国是美国出口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庞大的中国市场对于美国来说是大有可为的。另外两国的产业结构性互补也是很强的,美国已经将很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以降低成本,中国也可以通过加工贸易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此可见,中美贸易合作对双方而言是利大于弊的。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合作已经是中美两国的共识。

第三,中美两国都致力于反恐防扩。“9.11”事件之后反恐已经成为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布什改变了之前对华不友好的态度,反过来寻求中国的支持。中国表示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及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作为回应,美国也将“东突”势力列为恐怖主义组织,对其实施金融制裁。两国在合作反恐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它已经成为中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两国的立场也是相似的,都不希望核俱乐部的成员增加,导致世界更不安全。两国的合作表现在朝核问题上,是双方都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围绕着六方会谈双方做出了很多努力。在伊朗核问题上中美都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当然,美国在处理核扩散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以及可能对伊朗动武是中国不支持的。

第四,甚至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在长期接触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即都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大陆出台了《反分裂国家法》,以立法的形式再一次郑重申明,大陆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美国看到了中国统一的决心,也不敢轻易地支持台独,另外美国在台海的利益就在于不统不独,以牵制大陆。所以近些年来对于陈水扁的一系列台独言论,美国官方总是要给予警告,并明确表示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2003年陈水扁搞“公投”,布什总统就公开表示:“美国反对中国或台湾任何一方改变现状,台湾领导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想单方面改变现状,对此我们是反对的。”对于大陆而言,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没有成熟之前也希望维持现状。这表明中国和美国最起码在近些年,不会因为台湾问题而箭拔弩张,但是随着大陆实力的增强和解决台湾问题时机的成熟,中美之间潜在的冲突肯定要爆发出来,至于爆发的形式和烈度就要看中美关系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了。

3中美身份的预期

建构主义认为如果A国家对自己特定身份的确定同B国家对A国家身份的预期是吻合的,反过来也是如此,则这两个国家的互动就可以顺利进行,否则不同的理解会导致国家相互猜疑,增加国家间的敌对性。在这里,国家身份的形成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国家身份的支撑则仍需国家在互动中继续,也即互动是无止境的,身份的建构也是无止境的。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中美之间在互动中形成的共识和潜在的集体身份,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中美各自的新身份在现实中是如何定位的以及彼此对对方身份的预期。

首先,中国对其新身份的探索及美国对中国身份的预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国际身份基本上属于挑战者一列,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改变了原来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的敌对态度,认识到中国首先作为参与者,而后才是改革者,再不谈对现行国际体系的彻底革命。中国将发展经济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同志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但是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根据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扩张逻辑,主观地认为中国是它们潜在的威胁,美国更是把中国当成其霸权的挑战者。为了消除这些国家的误解,中国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明确自己的立场,即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不会威胁到任何国家,不会主动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建设和谐世界,这就是中国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再来看美国眼中的中国:冷战后美国失去了关于国家利益和头号敌人的共识,美国对中国的身份认知始终徘徊在敌人、竞争伙伴、合作伙伴之间,而对中国采取的政策是遏制加接触,潜意识里美国一直把中国作为它长期要遏制的最危险的敌人。但随着与中国的深度互动,美国认识到阻止中国的崛起是不现实的,中国不可能完全听美国的话,也不可能主动挑战美国的霸权,且美国需要中国。所以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正如约瑟夫.奈所说的:“如果你把中国视为威胁,它就会变成威胁。”这是个自我实现的寓言。于是美国对中国的身份有了新的期许,2005年9月21日佐利克发表了对华政策的重要讲话,题为“中国往何处去?—从正式成员到承担责任”。他提出不能以均势政治看待中国的崛起,要尊重中国的发展,但是中国必须要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应该与美国共同努力维护这个使之获得成功的国际体系。从这个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府已经认同了中国的崛起,承认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对中国的身份预期也不仅仅要中国作一个现行国际体系的融入者,而是上升到成为国际体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并且要同美国合作。这也是美国对中国自身身份定位的一个回应,说明在某些方面中美对于中国身份认知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其次,美国对其身份的重新认识及中国的预期。其实在中美关系中美国基本上处于主动地位,更多时候是美国掌握着话语权,中美总是处于这样一个怪圈,即美国觉得或希望中国如何,中国希望美国明白中国会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总之,大家都在强调中国应该成为什么样,没有人明确指出在中美关系中美国应该如何定位自己。但是从美国对中国身份的重新认识中我们可以推理出美国对自己身份的新认识。

4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以上我们看到了中美关系良性发展是存在基础的,即它们对各自身份有相似的预期,但这并不是说,中美的新身份就会马上形成了。事实上中美间还存在着很多矛盾,新身份的建构还是一个过程。对于美国而言,一个经济快速崛起、拥有庞大市场、奉行多边主义外交、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军事迅速现代化并拥有核打击力量、拥有异质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中国,必然成为美国战略家的远虑。对于中国而言,自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中国人为之奋斗的永恒目标,虽然中国一再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不会挑战美国霸权。但客观地讲,随着中国的崛起,它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必然会排挤美国的活动空间。这种结构性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它会阻碍中美间的良性互动,但我们可以从观念上来促进双方的互信,达到中美关系稳定发展。

解决这种互不信任而导致可能恶化两国关系的关键是自我约束,这种自我约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从观念上看两国要相信彼此会成为朋友,彼此可以信任,对方不会作出不理智的行动,事实上双方也确实不敢轻举妄动,这是行为上自我约束的一个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就是行为上自我约束,要对对方不同于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县域经济论文尊重。减少对方关于自我意图的担心,在行动中要换位思考。虽然中美还没有成功地建构出新的身份,但通过相互约束可以减少误解和摩擦,推动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中美关系互动的构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71599.html

    相关专题:传承投稿 中篇小说选刊


    上一篇:毕业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电子商务与旅游业框架结构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