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9月~2014年6月间所收治的周围型小肺癌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28~75岁,平均(56.34±2.11)岁;所有患者经手术或者病理学的检查后确诊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皆有胸闷不适和咳嗽等表现,其中,腺癌22例,支气管肺泡癌11例,鳞癌15例,混合癌14例,未分化癌6例;所有患者中有42例为咳嗽带血而入院就诊时发现,其余26例为正常体检时得以发现和确诊。
1.2方法
对全部患者实施CT平扫,对部分患者则实施增强扫描,从患者的肺尖开始直到膈面开始连续性的扫描,层厚是7mm,对患者在肺门面及其肺内不超过2cm的结节处做出一个层厚是2mm的扫描面。同时记录患者的肺内病灶是否有空泡征、细短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等。
2结果
对68例患者进行CT检查后,分析其周围型小肺癌的形态、密度、位置、边缘以及周边征象等CT面表现情况,具体如下:
2.1形态表现
表现为圆形或者类圆形的共64例,占总数94.12%;表现为斑片状的共4例,占总数5.88%。
2.2密度表现
密度比较均匀者共16例,占总数23.53%;空泡征者18例,占总数26.47%,主要表现为结节的内部呈现点状的低密度影像,直径是1~2mm。单发性或者多发性者共17例,占总数17.65%,其在结节内部的管状气体中有密度影像,偶尔会有分支的表现。蜂窝状改变者共4例,占总数5.88%;钙化者共8例,占总数11.76%,呈现细沙粒状,并呈现出中心或者偏心分布情况;空洞征共2例,占总数2.94%,呈中心性的不规则壁空洞,密度不均匀;没有特殊征象者3例,占总数4.41%。
2.3位置分布
病变的部位主要为:10例为右上叶,4例为右中叶,16例为右下叶,22例为左上肺,16例为左下肺。
2.4边缘
毛刺征与锯齿征患者共39例,占总数57.35%,呈现放射状细小并且密集的线条,并且有不规则的锯齿改变情况。分叶征者共56例,占总数82.35%,分别有浅分叶情况与深分叶情况出现,隔间有棘状突起;边缘光滑而清晰者共16例,占总数17.65%。2.5周围征象表现为病灶周围的血管集束征者28例,占41.17%;病变的边缘分叶征者32例,占47.06%;胸膜凹陷征者23例,占33.82%;并且所有患者皆表现出球形与椭圆形及结节状的肿块情况。
3讨论
现阶段,临床上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鉴别主要是从其结构、心态、密度及CT增强值方面展开研究,部分研究证明,CT增强值能够反映出癌症恶化症状[2]。
3.1CT影像学检查的优点
与X线检查相比,CT检查可显示比较细微的结构和病变症状,CT检查不仅能清晰地反映肿块的位置,准确表现出体层的摄影片,还能显示患者血管的纹理[3],而CT的动态增强扫描的准确率更高、更能精确地反映出病灶的位置与形态、大小、数量等。此外,采用CT检查所需要的价格比较低,所以更容易被患者接受。3.2周围型小肺癌鉴别诊断对周围型小肺癌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球形肺炎:在临床上,球形肺炎所表现出来的病灶较模糊,并且其界限清晰性较低,一般在肺叶周围中发病,通常以长方形的形状存在;②纤维瘤:其在密度上比较大,不会出现空洞或者毛刺,因此能够很好地将纤维瘤和肺癌进行区分;③结核球:一般情况下结核球密度也比较大,常常会出现钙化的现象,可通过卫星灶和环形钙化现象对结核球和肺癌进行区分与判断[4]。此外,在临床诊断时,要求医务人员根据患者临床上的实际情况判断患者是否为小肺癌,若患者的病灶不超过1.5cm,其恶性象征的概率会比较小;若患者的病灶大于1.5cm,其恶性象征的概率会加大,同时容易出现转移。据多年临床研究表明,若患者血管因受到肿瘤组织影响而出现了扭曲,其在造影剂作用中就会明显被强化,同时在中心、边缘等各个方位中出现强化的作用,这种强化的作用则可更好的判断患者是否为周围型小肺癌。
3.3CT动态增强扫描的优点
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在不超过0.5cm结节的诊断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而本组研究也发现,增强值不超过20Hu时,患者多表现为良性状态的癌症,而增强值超过了60Hu后,患者则一般出现炎症的反应,证明CT动态扫描的准确性比较高[5]。本研究结果分析发现,患者病变的部位主要为:10例为右上叶,4例为右中叶,16例为右下叶,22例为左上肺,16例为左下肺;表现为病灶周围的血管集束征者28例,占41.17%;病变的边缘分叶征者32例,占47.06%;胸膜凹陷征者23例,占33.82%;空泡征者18例,占26.47%,所有患者皆表现出球形与椭圆形及结节状的肿块情况。
综上,CT影像学对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大综合经济期刊,医务人员进行检查时应认真观察并分析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的特点,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便能尽早的展开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与存活率。
作者:郭存银 单位:三明市第五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