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两试合一”进行分析,提出“两试合一”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的影响,并阐述了这一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两试合一;初中化学教学;教学策略
“两试合一”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安排,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得以有效减轻。其中学业考试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1]。考试过程中禁止出现“繁、难、偏、旧”的试题。控制试题难度,使其处于中级水平,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考出自己的水平,进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1.“两试合一”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影响
1.1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属于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不管是“走进化学世界”还是“我们身边的物质”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实验,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例如常见的蜡烛燃烧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学习化学知识时,就要求学生对蜡烛燃烧的颜色、状态及气味进行仔细观察,同时要对蜡烛燃烧时火焰的分层情况进行分析,并研究燃烧反应后,产生的物质等。化学实验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世界,进而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其积极对化学现象进行详细思考,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化学知识的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
1.2夯实学生基础
新课程初中学化具备一定的理论性特点,包括抽象的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初中生多动手,多思考。学生要想学好化学,不仅在课堂上需要认真听讲,而且需要在课下多做实验。“两试合一”恰巧要求学生多做实验,因此使化学知识不断得到巩固,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牢固掌握。
1.3调整学生考试心态
学生在参加考试时会产生不同心态,有些学生情绪上出现不稳定情况,当学生心理紧张时,需要学生保持和平的心态,避免产生不良竞争的情绪。学生进入初三后,学校结合“两试合一”特点,为学生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这种背景下,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学习方法也较科学合理,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扎实复习,并形成了敏锐的思维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2.“两试合一”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2.1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化学和现代人的生活具有紧密联系,例如现代社会中的新型无机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及智能材料等使人们的梦想变为现实。当今社会还存在很多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及毒品问题等。酸雨、光化学烟雾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体育运动中,部分运动员食用兴奋剂;蔬菜、瓜果等的农药超标。这些均与初中化学有紧密联系,教师对有关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以上内容科学的渗透其中,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站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高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讲解。例如对不同金属元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重金属对人类的危害;在讲解酸碱化学反应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酸雨对树木和建筑等的危害;开展溶解度实验过程中,可以由沉淀物延伸到物质提纯,再引申到毒品的制作等内容,向学生介绍毒品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加强备考研究
因为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高中的教学资源并不是十分充裕,但是升学的竞争仍旧十分激烈。激烈竞争的驱使下,导致部分学校的备考策不够科学。因此教师需要对如何备考加强研究。某初中化学教师指定的备考策略主要思想是:多对客观题进行练习,将新信息、新题型等的研究作为辅助,并对往年考试题目加强训练。因为新课程化学中“两试合一”兼顾了结业考试和选拔考试两方面内容,因此化学学习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性理论及基本的实验技能等,依旧是重点内容。与此同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及信息解读等内容。教师积极培养学生从陌生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类比、逻辑思维及迁移的方式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处理。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三聚氰胺”等社会话题引入其中[2],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并重视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开展化学实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奥秘。站在“两试合一”命题特点上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学习素材进行挖掘,因为化学反应、观察角度等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化学实验中经常出现意外现象,这些现象均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目的不是探究什么问题,而是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牢固掌握,进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结语
“两试合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对备考策略进行科学研究和制定,进而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懋华,陈亿罡,赵三银,等.“两试合一”对普通初中化学教学影响的调查信息安全管理[J].化学教育,2010,31(6):57-59.
[2]赵琳.三聚氰胺与中考化学[J].中学教与学,2008(12):14.
作者:夏继舟 单位:淮安市清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