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空间设计中,材料手法化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设计创新策略,本文以“异化”为主线,从材料的表观属性、组织结构两个方面,对材料的手法化表现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材料的表观属性是其空间表现力的基础,要注重突破常规认知,挖掘材料的不同属性,寻求表面处理方式的变化;从材料的建造角度,材料的组织结构也具有丰富的空间表现力,不仅是在二维平面上,更突出地表现在材料的三维空间组织方面。
关键词:手法主义;材料手法;表面属性;结构属性;表面处理;材料组织
中图分类号:TS664.01;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260(2016)02-0082-02
1前言
手法意指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手法化则是指在处理事物上追求方式、方法的多样变化。当一种艺术风格逐渐达其巅峰,后人的创作往往会通过手法化处理衍生出新的艺术面貌。比如,注重结构理性的哥特建筑,在其晚期发展了垂直式和“辉煌式”哥特建筑,体现着理性精神的骨架券以及典型的垂直线条,被各种造型和装饰手法吞噬,丧失了许多健康的理性原则;16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晚期也出现了手法化倾向,其特点是刻意打破文艺复兴所确立的建筑的平衡与和谐之美,爱好新颖奇巧的造型和装饰手法,追求怪异和自由夸张的艺术效果,正是这一时期,被史学家称作“手法主义”阶段。材料的手法化是指在材料处理上追求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方式,作为空间的物质载体,各种设计观念与造型最终还要依托对材料的操作得以展现,并且在形式确立的过程中,材料自身的属性,比如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等,已然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现代主义建筑初期,为了强调空间概念,材料的物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按照材料的本性使用材料的基本原则,在其后发展成为多样化的材料表现,白色派、光亮派、银色派、高技派、粗野主义、解构主义等一系列的艺术风格,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材料表现,展现了在材料运用上的丰富变化。菲利普·德里欧曾指出,粗野主义建筑中材料的粗犷运用,迈耶和矶崎新的建筑所追求的材料的精致表现,都是手法主义的表征[1]。
柯林·罗在《手法主义与现代建筑》一文中也谈到,70年代的建筑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材料手法主义表现[2]。着眼当下,多元化发展成为设计的主要特征,得益于设计信息交流的畅达,各类艺术风格广为人知,设计理论研究亦趋于深入与完善。高效的信息传达,也直接加快了设计创新的更迭速度,一个新的形式很快会带来无数的跟风与模仿,促使了设计者不断地追求创新。在众多的创新手段中,材料的手法化仍然是一种快捷有效的策略,成为设计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阿诺德·豪瑟通过对手法主义的研究,认为“异化”现象是研究手法主义的钥匙[3]。异化,是对创新的追求,是试图打破旧秩序、走向新形式的不断尝试,也是艺术风格不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材料的手法化问题上,“异化”现象也有着充分的表达。材料手法化的重要方法,就是打破人们对材料的常规认知以及审美的适应性,以一种陌生化的手法“异化”材料的使用,挖掘材料的多重属性表现与结构表现,从而达成一种新颖的视觉效果和审美刺激。材料在空间中的“异化”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材料自身角度来看,材料的表观属性是表现的基础,从材料的建造角度,材料的结构组织也具有丰富的空间表现力。
2材料的表观异化
2.1揭示材料的多重表现属性
依据“材料的本性”进行设计是现代主义建筑所拥护的主要信条,而手法化的处理则不必受此约束,而且,恰恰是对材料多重属性的挖掘,带给了材料手法化广阔的操作空间。事实上,对于本性的理解,自身就包含着复杂的历史解读,许多建筑师都宣称在材料使用方面遵从了材料的本性,但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丰富多彩、性格迥异的材料表现。莱瑟巴罗指出,材料的本性正是经由人的行为才得以形成并彰显[4],材料的属性内化于材料自身,需要通过人对材料的加工制作过程来予以揭示。以木材为例,采用径切、弦切或者横截,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表观肌理和装饰效果。“材料”一词暗含了人类的加工行为,自然界的物质需要经过人的加工处理成为建筑材料,“物质之本性”与“材料之本性”的区别则自此过程之中产生。木之温润、石之厚重、金属之坚硬,这些物质属性已经固化在人们的感官经验之中。手法化的表现方法则试图改变对这些固有属性的认知,从而带来新的材料表现力。新艺术时期的曲线铸铁饰件,通过柔韧细长的曲线姿态展示了其柔和的一面,打破了人们对于铸铁坚硬僵直的常规的感官认知,充分体现了金属的延展性能。戈登·邦夏(GordonBunshaft,1909-1990年)设计的耶鲁大学拜内克珍本和手稿图书馆(BeineckeRareBookandManuscriptLibrary,1963年)(图1),为了保护馆内收藏的珍贵古籍免受阳光的直射,外墙不设窗户,整个外墙采用产自佛蒙特州的大理石进行围合,并将大理石处理成不足3厘米厚,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大理石墙呈现出半透明的光学属性,能透过斑驳的光影,石材纹路像抽象画一样得以清晰呈现。邦夏对材料的使用兼顾了美学与功能,改变了人们对石材厚重密实的固有属性的认知,以一种轻盈且略显通透的方式拓展了石材的表现属性。
2.2表面处理方式的异化表现
对材料采用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可以直接改变材料的表面性状及其空间呈现效果,这是获得材料表现力较为直接的方法。以混凝土为例,柯布西耶在马赛公寓中展现的粗犷质朴、力量感十足的混凝土,在安藤忠雄那里变成了标志性的细腻精美、轻盈飘逸的清水混凝土,两者都是通过对浇筑模板、脱模技术的控制达到材料表面的美学效果。再到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手中,在埃伯斯沃德工学院图书馆的立面上,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将图像进行阵列复制,混凝土成为了图像表现的画布,材料的表现更加艺术化,正如赫尔佐格所言,用新的方法使用众所周知的形式和材料,并使其重现活力。吉翁·古耶(GigonGuyer)在雷马赫尔兹住宅加建项目使用的混凝土预制板里添加了铜和石灰石,铜的氧化使得混凝土表面犹如蒙上一层绿色薄雾,这一效果又经雨水冲刷变得更为鲜明。
3材料组织结构的异化
空间界面的肌理不仅取决于材料自身的肌理表现,更与材料的组织结构规则息息相关,无论材料的形态是点状、线状还是面状,都需要采用一定的建造工艺,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进行组织。材料一经选定,虽然表面属性随之确立,但通过对材料组织规则与结构的变化仍能获得丰富的表现力,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二维平面的组织,更突出地表现在材料的三维空间组织上。
3.1平面组织结构的异化
依托空间表面进行材料组织的变化,是材料建造过程中的基本手法,特别是对于砌体材料来讲。以砖墙为例,在砌筑过程中,通过对组织结构规则的手法化,能得到丰富多样的墙面效果,砖的砌筑方式、砌筑角度、凹凸关系,甚至灰缝的处理都能够形成独特的表现力。砖的砌筑方式非常多样,一顺一丁、三顺一丁、梅花丁、三七缝、条砌法、丁砌法等等,充分发挥了砖块三维尺寸上的差异及其模数关系。现代建筑中,在砖的砌筑工艺的表现性方面,阿尔托在其夏季别墅中的砖墙砌筑试验最为经典,砖的使用也是阿尔托的建筑具有人情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砖墙不再承担过多的结构承重,只需承担自身重量的时候,砖的砌法变得更加灵活多变,花式砌法成为一种公认的具有表现力的手法追求。ValbhavDimri和MadhavRaman设计的南亚人权文献中心办公楼,受印度传统建筑的启发,设计了一种具有复杂视觉效果的单一重复砖墙模式,采用规律性的旋转砌筑,充分展现了砖的砌筑方式与角度变化所带来的独特的美学效果。西格德·莱韦伦茨(SigurdLewerentz,1885-1975年)设计的位于斯德哥尔摩远郊比约克哈根的圣马可教堂(St.Mark’sChurchinBjorkhagen,1960年)中,灰泥沙浆已不仅仅是作为粘结材料,而是与砖一起成为空间的表现要素。宽厚的灰泥层连贯成为一个整体,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灰泥与砖的图底关系,灰泥犹如背景,砖块如矩阵般有规律地悬浮在其中。
3.2空间组织结构的异化
为了营造更加新颖独特的空间效果,材料的处理不再紧贴着墙面成为那薄薄的一层表皮,而是走向更加复杂的三维空间处理。材料的组织从平面拼贴走向空间架构,无需再遵守面性的装饰规则,而是直接用材料形成三维的空间结构。隈研吾的设计就非常注重材料在三维空间上的结构组织及其表现性。瓷砖作为传统的贴面材料,依附在建筑结构之上起装饰作用。而隈研吾为庆祝意大利CasalgrandePadana公司成立50周年而设计的“陶瓷云”项目中,第一次运用陶瓷作为结构材料,瓷砖传统的质感表现让位于结构性的表达。在这个项目中,隈研吾通过特殊设计的五金连接件,将大块的炻瓷板组装成一堵长40米、高7米的三维空间结构体,瓷砖的表面质感虽然仍作为表现对象,但空间的结构手法才是设计的重心。隈研吾在日本太宰府天满宫表参道星巴克咖啡馆项目中,木材没有紧紧贴覆在墙面之上,而是将木条相互编织交错,在空间中形成一种立体网状结构,作为墙面和天花的整体性处理,个性鲜明独特。隈研吾在东京东急凯彼德大酒店设计中,也采用了木材相互交错叠落的组织手法,结合了传统建筑屋架的意向,富有东方精神的木质结构网架与空间紧密结合,极具东方魅力。
4结语
材料的手法化作为设计创新的有效途径,不论是材料表观还是结构规则的手法化,都为空间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但需要强调的是,材料是满足空间要求的物质手段,不能单纯为了表现材料而使用材料、为了表现材料而使用手法,正如森佩尔所言,材料背后,比材料更为高级的是艺术的主题[5],所有的材料手法化操作都应是为了达成设计的主题,为营造恰当的空间氛围而服务。同时,不要过度关注材料的表现手法自身,而是要注重材料手法化背后的操作逻辑,从而避免走向新的形式主义误区。
参考文献:
[1]菲利普·德里欧,罗征启译.手法主义与现代派建筑——谈建筑艺术的异化现象[J].世界建筑,1981,(3):69.
[2]同上,1981,(3):69.[3]同上,1981,(3):70.
[4]史永高.材料呈现——19和20世纪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空间双重性研究[M].南京:急救医学论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4.
[5][德]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罗德胤、赵雯雯、包志禹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39
作者:马涛 许柏鸣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