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漫谈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研究

摘要:随着人权保障意识的增强,刑事被告人的诉权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被害人的诉权法律规定却很少。本文分析了刑事诉讼法中对被害人诉权保护存在的不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期望能对刑事被害人诉权的改善和提高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知情权、法律援助、国家赔偿

一、刑事被害人的界定

百度文库中,刑事被害人,又称“被害人”,是指人身、财产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我国犯罪学者将其分为五类:无辜、有错、错责相当、有责任、有罪五类被害人,这种基于犯罪成因和罪责的分类方法,与国际上的分类方法十分接近。对被害人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很多学者认为,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一、被害人必须是合法权益遭受到侵害;二、被害人所遭受的侵害必须是直接的侵害,即直接遭受了犯罪行为遭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3)被害人必须是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笔者赞成百度文库中的界定。

二、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1979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只属于一般诉讼参与人,未赋予其当事人的地位,1996年修订后《刑事诉讼法》明确将被害人界定为“当事人”,赋予被害人多项诉讼权利,确立了被害人在刑诉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首次将被害人列为当事人,明确规定了其当事人的地位,扩大了其诉讼权利,这是我国刑事人权保障的重大进步。作为刑事受害人,应当拥有当事人的地位,其权益可能受刑事裁判的直接影响,且与案件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不仅有使被告人受法律惩罚的诉求,且具有获得物质偿付的欲求。

被害人作为案件的当事人应当享有的法律权利有: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审判、检察、侦查及鉴定、翻译、书记等人员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对于审判、检察、侦查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被害人在庭审过程中有权参加法庭调查,可以向被告发问、举证、质证、发表辩论意见、申请被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进行新的鉴定和勘验,并与公诉人、其他当事人、辩护人等互相辩论等一系列权利,被害人有权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被害人因其地位的特殊性,还享有其他当事人所不享有的专有权利:报案或控告的权利;有权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委托诉讼代理人;对于检察院所作的不起诉的决定有申诉的权利;对于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有申请复议和向检察院提出的权利;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检察院抗诉的权利等权利。

三、国内外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制度的保障情况

我国最早提出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是山东青岛中级法院,2004年青岛中院提出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2004年11月制定了《青岛市刑事案件受害人生活困难救济实施意见》,初步建立起刑事被害人生活困难救助制度;200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孙谦向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递交的制定《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的议案,引起高度关切,并引起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将此列入2007年工作的主要内容;2010年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彭雪峰代表呼吁,建议尽快制定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2011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李钺锋向政协大会提案,呼吁制定“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条例。”

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在全世界率先建立了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此后,英法美日韩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先后建立了这一制度,这已成为世界性刑事诉讼法改革的必然趋势。1985年联合国通过的《为罪行和滥用权利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中明确规定,受害人及其家属无法从罪犯或者其他来源得到充分的补偿时,会员国应该向他们提供经济补偿。

虽然这一制度已经在许多国家建立,在青岛亦实施,但作为一项全国法律制度而言仍未建立,这是我国在这一刑事领域的司法制度缺陷。

四、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存在的不足

《刑事诉讼法》明确把被害人规定在当事人范畴内,同时,对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做了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被害人诉讼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害人知情权规定的不充分

被害人的知情权应当受到充分保护,只有保障了被害人的知情权,被害人才能及时全面了解刑事诉讼活动的相关信息,才能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参与诉讼活动。现实中,被害人知情权保护不充分。《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显示了被害人是从移送审查之日起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诉讼,而非从侦查机关立案之时始,导致其对侦查阶段的案件情况了解不多,另外,法律规定对经济困难或属于盲、聋、哑或未成年人等及可能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必须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由法院指定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而对于上述同样条件的参与诉讼能力较差的被害人,法律并未规定给予同样的法律援助。因此对于那些无诉讼代理人的被害人来说,只能依靠公诉机关对被告人进行指控,不能起到真正诉讼当事人的作用。同时,法律规定法院开庭前,应当将检察院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但是未规定送达给被害人,这样也会导致被害人不充分知情对公诉机关追究犯罪的诉讼活动。

(二)法律没有赋予被害人独立上诉权

上诉权是起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上诉权就不够完整。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上诉的权利;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有上诉的权利;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法院一审判决的,有权请求检察院提出抗诉。现行刑事诉讼法只是规定被害人可以请求检察院提起抗诉,却没有设立被害人的独立上诉权。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当事人中,自诉人、被告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分别就刑事或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具有上诉权,唯独被害人没有上诉权。因公诉人并未完全代表被害人,法律才赋予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由于其是具体受害者,使被告人应受惩罚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因此,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十分必要。因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不享有上诉权,其不服判时,只能请求检察院抗诉,使其对犯罪的追诉权受到一定限制,造成其与被告人诉权的不对等,不利于维护其权益。

(三)对被害人其他权利的保护规定的不够充分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明确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再一次对这个问题给予明确。以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为由,使被害人丧失精神损害赔偿权,这是极不公平的。对受害人来讲,遭受不法侵害的人,有些损害是用金钱、物质无法弥补的,而法院对其遭受精神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不予受理,无法保障其权利。

五、解决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不足的建议

(一)充分保障被害人的知情权

保障被害人知情权,使其全程参与到刑事诉讼中,有利于其权利的保障。改变被害人从移送审查之日起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诉讼的现状,让被害人从侦查机关立案之时即参与诉讼中,全面了解整个办案过程和案件进展情况,侦、检等机关应为被害人及时了解案情,可增设专门的服务窗口,提供全面服务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二)赋予被害人独立上诉权,加强对被害人的法律援助

赋予被害人独立上诉权,改变其不服地方各级法院一审判决而无法请求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权利;同时加强对被害人的法律援助,使那些像享受法律援助的被告人情况一样,不能独立行使诉权的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使那些处在特殊诉讼地位或因特殊原由不能有效行使诉讼权利的被害人不再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被害人国家救助补偿或赔偿的权利

1.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本身的限制、案件复杂性和被告人赔偿能力有限等原因,实践中约有80%以上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无法从被告人处获得赔偿。虽然我国一些地区目前正在试点推行刑事被害人国家赔偿,但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规范,对实施刑事被害人补偿的主管部门、资金来源、补偿对象、程序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无固定的财政支持,也无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试点进程事实上举步维艰,无法在全省或者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补偿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差别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质,甚至因随机补偿的不确定性、不公平性激起新矛盾。

2.修改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因其遭受的特殊侵害、有及时获得国家救助补偿或赔偿的法定权利。解决好这一赔偿权利问题,能够使被害人从被害后果得到补偿,抚慰其心灵,消除或缓解被害人和被告人之间的冲突,有于实现刑事诉讼之目的,维护社会安全。

(四)国家应尽快制定刑事被害人救助补偿制度,维护被害人救助补偿或赔偿权利

1.制定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补偿法,使这一制度加以法律的确认,从程序和实体上保障其权益。面对许多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成“法律白条”的现象,建议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这一制度,对无法获取刑事赔偿的被害人进行救助补偿,维护其合法权益。

2.建议国家立法及司法部门,应当:一是加快国家立法进程,尽快制定出台“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补偿法”,切实将其救助补偿工作法律化、制度化;二是设立救助补偿工作机构,依法履行法律程序。在现有社会救助体系中单独设立这一机构,负责其救助资金管理和发放工作,或在中级法院以上内部设立新的这一部门;三是严格设定救助补偿范围,切实落实权益保障。救助对象只限于被告人无赔偿能力、被害人由犯罪行为直接导致其生活陷入困难,被害人既无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或完全赔偿、又无法通过民事救济、捐助、保险、追诉等途径获得赔偿、基本生活遭受很大影响而亟须接受救助补偿的;四是建立国家救助补偿专项资金,强化资金监督管理体制。其来源以国家财政预算为主要来源,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同时还可从罚金、罚没财产、监狱服刑人的劳动收入、法院的诉讼费和社会捐助等渠道吸纳部分资金。

因此,赋予被害人这一权利,既起到鼓励被害人积极与犯罪分子做斗争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六、结语

社会人权保障在提高,法学界关注被告人权世界农业论文利的同时,对被害人诉权保障的呼声也愈高。我国法律对被害人诉讼主体地位和权利规定不断发展,顺应对被害人人权保障的要求,符合当代世界刑事司法理念,也是评价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志。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民主法治的发展进步,这一制度必将会健全发展与完善。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漫谈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57861.html

    相关专题:品牌策略 池州学院教务管理


    上一篇:班级社会学下的学困生问题研究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