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改语境下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现状及原因
(一)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不少高校并未构建相应机制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其学习生活,促使其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其学习动机。不乏有学生抱怨,大学的第一堂课竟交由就业办老师讲解如何备战工作。而这些将使得学生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日后找一份满意工作,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从而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人生新阶段无以感受人文关怀的引领。故而他们在正确认知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对于人生的关键作用上可能有所偏颇,在人生意义及人生价值的探索上将兴趣索然。
(二)大学人文教育不受重视
从当下看,大学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上有所偏离。具言之,表现在专业过度细分而视野比较偏狭,课程设置上偏向专业教育而导致面向过窄。人文课程的教育不受重视,不谈质量却关注学分。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接轨,大学教育正被专业主义、功利主义所侵占,尤其是受市场经济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边界被不断侵蚀、突破。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不再处于统治地位,知识分子的地位为管理家、企业家所代替。即便涉及人文教育,也大抵是对本学科的基础扩展与整合,极少采取文理相通式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无疑助益颇小。
(三)大学人文教育实效差
一是学生不具有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内在需求。从当下的教育实践看,高中文理分科的现状依然未有任何改变。在高考压力之下,报考理科的学生漠视甚至放弃对语文人文知识的学习,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先天畸形,也导致其信奉理科而贬低文科的心理的滋生。二是高校语文教师因人文教育不受重视而被边缘化。语文人文教育的命运与大学语文教师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近十年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而作为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时而作为选修课,不断变化,大学语文教师的待遇可见一斑。大学语文教师不受重视的尴尬处境也进一步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四)人文阅读指导不到位
伴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阅读已俨然步入后现代阅读时代,即读图远远超过读书的时代。无论是采取网上阅读还是书本阅读的方式,都亟需学校的引导。然而这方面在当下的人文教育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后现代阅读时代,被改变的并非是简单的以书籍为主的阅读方式,还包括阅读本身。[2]这个过程通过不同视角述说同一事物,并全方位地展示同一事物,立体式地刺激读者的感官。同时,其浅阅读、碎片化的特征尤为明显,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以直观方式体验,从而少了思考的自觉性,这也进一步制约了读者对这些人文精神的感悟和理解。
二、教改语境下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优化路径
(一)明晰大学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的人文精神
首先,明晰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作为大学的灵魂,是教育者对如何开展教学的理性认知与理想追求。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应重塑一些曾丢失的教育精神。如若没有了人文灵魂,没有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尊严、自由、平等、民主的唤醒和追求,这样的高等教育也只是形在而魂散。其次,注重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唯有立己,才能立人。作为人文精神的传播者,教育工作者也应具有高度的人文素养,才能以正直品格感染学生,以美好的人性唤醒学生,以博学强知教导学生,才能完成生命的对话。教材并非好的课程,教师才是最好的课程。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朝夕相处,其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是隐性的人文教育过程,也是鲜活的人文熏陶过程,其行为范式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优化大学人文课程改革,着重人文精神的内化
高校应当依据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促进高校课程的全面改革,将人文课程摆在高校教育的关键地位。首先,将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植入课程规划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使得人文教育自始至终伴随教育的整个过程。在追求专业的精尖同时,也不忘探索生命的意义。其次,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配合学分制的改革,在增加人文教育必修课课时同时,也多加开设人文教育的选修课。再次,开设人文学科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制度,破除人才培养模式较窄的困境。最后,深入人文教育改革,力改机械强调工具性、单一性的传统教学理念,摒弃原来的灌输模式,关注人文教育的开展策略和设计,将人文教育作为教学重心,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使得学生在汲取充沛知识精华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召,从而自觉内化人文精神。
(三)创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现有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社会科学课在公共必修课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这些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形塑正确的意识形态。然而教学实际当中却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材内容的安排,还是具体的教学过程,都鲜有展现人文教育的独特内涵,也未能突出人的精神与智慧,从而难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破除以上这些困境,首先,应反思这些课程设置的意义和责任,重新布置和安排这些课程,可以专题形式进行,从而真正发挥这些课程的作用,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善美的熏陶中展现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有助于学生在能力、品味、气质等多方面有长足的发展。[3]其次,对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有相应的要求。其应具有更高的教学智慧与人生智慧,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得心应手,懂得以何种更为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明晰如何启迪学生,如何用爱心来呼唤生命,如何用情感和理性来开拓学生的精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提升大学生人文品位
首先,制定阅读经典作品的科学规划,可依据学年进程分为基础阅读和专题研读的形式,为学生列出专门的书单。通过经典作品的基础阅读,有利于学生与世界伟大心灵进行顺畅对话;通过专题研读形式,促进学生关注生命,关注自我人生,关注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也关注对多元文化的思考与解读。其次,开设大师经典讲座,可邀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经典导读讲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活动,深度解析有趣的事件、人物,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思考和理解。再次,建立数字图书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和内容优势,输送数字阅读材料,对有深厚内涵的期刊、书籍等文本资料和图像、语音等音像材料开展广泛收集,进而实现知识的保值及增值。
三、结语
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应明晰大学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的人文精神,优化大学人文课程改革,创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从而实效性提升该群体的人文素养。
作者:康宇 单位: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