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要注重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借鉴与使用,以用户思维增强信源与信宿的互动,以迭代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编码,以平台思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信道,以社会化思维系统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生态环境,以大数据思维收集分析反馈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互联网思维
一、互联网思维
思维虽然是人脑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的高级认识活动,是人类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思考模式,但实质上它又是现实的存在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同时,反映社会存在的、先进的思维,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在高度信息化、全面现代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与使用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最大的现实,推动着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提升着人们的智力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和行为模式。网络技术从最初的工具属性,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操作工具,发展到“网络化生存”,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产生网络文化,再到群体价值观的变迁以及思维方式全新的改变。互联网思维最先在商业领域提出,也最常在商业领域使用,它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2〕互联网思维就是遵循互联网的精神、规则、方法、价值去思考、去认识、去实践、去创新,全新看待世界中的一切,并以此指导实践。这种思维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停滞的;是全面联系的,而不是单一孤立的;是不断生成的,而不是现成既定的;是多维立体的,而不是单向平面的,强调自由平等、开放包容、参与服务、简单便利、系统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强化互联网思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3〕作为一种新型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角度,互联网思维在与传统产业结合,在商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人们创造的观念、情感、意志等文化资源,从经济社会发展使用的各个领域,延伸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作为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也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推动着,产生一系列新的教育传播理念和教育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过程的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4〕。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群体用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对社会成员进行理论教育和行为养成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合格人才,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结合信息学和传播学的信息传播理论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信源),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加工(编码),形成传播信息符号,经多种传播渠道(信道),与受教育者(信宿)之间进行信息符号的传递交流和相互作用,由受教育者进行自觉注意、理解、接受、内化及外化教育信息(译码)的过程,受教育者接收教育信息的效果及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的行为是对教育者的信息传递效果的反馈。这一传播系统中受到社会环境特别是新媒体特点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媒体的迅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场域和虚拟场域两个活动场域,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网络上的水军越来越多,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最常见、形式最多样的信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环境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发生着变革。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注重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借鉴与使用,以用户思维增强信源与信宿的互动,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迭代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编码,制造传播既有主流价值意义,又契合受众口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平台思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信道,搭建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的网络技术平台;以社会化思维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达成信息传播系统内外平衡,形成传播合力;以大数据思维系统收集分析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受众动态,调整传播内容与方式,并引导网络社区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互联网思维
1.用户思维:连接传者与受者的交互关系
用户思维就是一切从用户的需求、感受出发,“按需定制”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个性化的产品;“兜售参与感”注重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做产品开发和使用的主人翁;“体验至上”关注用户的感知体验,给用户带来惊喜,重视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情感品牌”保障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信任感,保持长期对品牌的关注与投入。用户思维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就是指在价值引导与传递的各个环节中,教育者不断优化教育理念,熟悉网络所特有的平等互动、去中心化等特征,以受众为中心,了解受众的精神发展与成长需求,根据网络信息发布与价值传播的基本规律,根据受众的生活实际和健康成长规律,营造适合的教育情境,构思生活化的教育内容,采取受众感兴趣的话语体系,创作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选取受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使受众在每一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信息与价值传播时总能产生新感觉。教育者要突出受众需求,满足受众需求,抓住受众需求的“痛点、痒点、兴奋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真正被受众所接受、内化,并形成行动的自觉,同时,教育者也要引导受众需求,超越受众需求,鼓励受众的积极参与,激发全员热情,向受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流价值观以最优化的方式切入到受众的网络化生存中去。进一步增强与受者的情感互动,提高双方的情感黏合度,培养受众的价值情感,使受者忠心信任传者、真诚接受信息、真心内化外化。
2.迭代思维:教育内容编码要快、新、简
迭代思维的核心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不断创新推出。“快而准确”要求教育者迅速抓住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评论客观、分析全面、发布迅速,特别是在舆论刚起的时候及时澄清解释事实,舆论进展中跟进事件进展,舆论平息之时总结事态结果和后期改进方向。“小而精致”要求教育者善用“微传播”、“微创新”,大道至简,专注于细节,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传播,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清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为王”强调在地点碎片化、时间碎片化、需求碎片化的当今社会,如何让用户在碎片时间主动选择你?如何在一小段时间内与用户建立起令她心动的对话?如何通过全渠道覆盖用户更多的碎片时间?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保证正确方向和大原则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编码加工,挖掘互联网可用资源,发展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包括网络价值观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等综合立体供给的内容体系,既有丰富的理论,又密切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实际需求,富有针对性和现场感;将受众的日常生活作为价值起点,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日常的网络文化生活、学习、商务、娱乐、交往的过程中,推出网络文化精品,讲真话、短话、新话,捕捉真情瞬间,分享成长故事,触发情感认同,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话语体系。
3.平台思维:搭建形式多样的传播信道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整个网络是完全开放、全球共享、广泛参与的,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形式交流,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言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更是要搭建多样的信息传播渠道。教育者要熟悉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建设“红色网站”专门门户网站,搭建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思想宣传、教育资源、互动交流、生活服务、商业营销等多个功能板块的网络平台,发挥公共媒体服务受众、改善管理、交流意见的功能;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的官方博客、微博、公众微信号、QQ空间、微店、微商等;搭建各类教育互动APP平台,让学生在上网的时候不仅满足娱乐需求,更多思想的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得到凸显;打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私人微博、微信,发展网络“大V”,培养“意见领袖”,发挥自媒体贴近群众、真实感人、情理易融的优势,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正心贴心的交流互动;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网站,将思政课程搬到网络上,推动慕课、网络公开课、在线教学、云教室等新兴教学平台建设,为受众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4.社会化思维:信息传播系统内外同频共振
社会化思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的就是网状思维,互联网技术使受众从相对狭窄的现实空间中解放出来,面对的是广阔无境、开放共享的虚拟性社会活动空间。受众还将虚拟交往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提升了自身社会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社会化思维强调互联网时代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人或事物构成某种有形或无形的联系,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系统有着自适应性和对外交流性,其系统内部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等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系统外部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又受到所在单位、组织风气等小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文化的渗透和塑造,更是要求教育者要运用社会化思维,发挥内外各要素的积极作用,从系统论和网络化的维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新场域的传播,发挥朋友圈、BBS、众筹、众创等网络社区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先锋”作用,以主流声音引导受众认可,以对话交流与受众产生共鸣,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独幕剧舞台”为所有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大合唱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内部结构的协调平和发展促进系统外部各种大小环境的优化,以外部环境优化为内部良好发展提供良好空间与不竭动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同频共振。
5.大数据思维:收集反馈信息调整传播计划
用户在网络上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产生数据信息,这些数据的沉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反馈。“一切皆可数据化”使受众浏览的网页、参与的评论、使用的信息服务、寻求的需要都以数据的方式存储在网络上,将这些数据进行整体性、全面性的评估,教育者便可了解受众近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根据受众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材料整合起来,制作各类信息,主动为受众定制信息,如同网页广告似的投放,向受众推送信息,实现个性化的资源配送。“数据预测未来”,“全样本”的数据分析和整体性“精准描述”的网络数据信息展现了多数受众近期共同的舆情动态、思想状态、价值导向、心理预警等,为思想政治工作预防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能预测的思想问题提前进行判断、梳理与解决,掌握事件动态发展趋势,为事件发生的相关性、预期结果提供参考,有利于对突发事件的舆情进度进行预测判断、精准实施,也有利于开展个体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数据反馈效用”使数据作为受众行为交互信息的分析和反馈,呈现出来的话题指数、演化指数、覆盖指数和舆情指数为改进思想政治信息传播工作指引方向,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或者重新开始新一轮的传播教育,使主流意识永远占据思想舆论制高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
〔2〕梁锋.互联网思维〔J〕.新闻前哨,2015,(3):88.
〔3〕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光明日报,2014-08-19.
〔4〕张雷.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作者:程秀霞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