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使得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不断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针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导研式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权利来权衡教学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的教学模式逐步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用心安排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有限的课堂中赢得最好的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及诱导公式”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就可以请同学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这是第一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地方。对于“任意角”这个概念教师也可以请学生来先做解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解释进行修改,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任意角”的旋转方向模糊不清,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称为负角,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称为正角。这便是第二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地方。对于“终边相同的角、区间角与象限角”这个小节的讲解,教师也同样可以采取措施来让学生首先对知识点进行认识:终边相同的角是指与某个角具有同终边的所有角;区间角是介于两个角之间的所有角;象限角是指角在第几个象限就说角是第几象限角。这些简单的概念是学生自己可以总结出来的,教师若能把归纳知识的机会还给学生,那么便是第三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地方。又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时,教师在讲解完等差数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探究“等比数列”,了解等差数列中的d和等比数列中的q有什么类比关系,并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来找出其中的联系。这种探究性的学习也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二、把抽象的数学理论转换为具体的实际方法
高中的数学理论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系统,学生对这些陌生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领悟,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时应该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实际中去总结和领会,这样能够让学生亲自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力量,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中的“空间中的平行关系”时,这篇课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管是建筑物之间,还是各类物体中间,都存在着空间平行关系,所以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空间的平行关系,结合理论去在实际中观察、理解。比如: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学生便可以把筷子当作直线去比划理论中的要点。这种方式把书本中的抽象理论与实际现象紧密结合,学生也通过自己的探索对理论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掌握了数学知识点。又如学习“圆锥曲线”中抛物线定理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桥梁拱高”或者“隧道拱高”问题上,学生就可以充分运用抛物线的解析式来解决“桥梁拱高”或者“隧道拱高”问题。教师甚至可以根据实际中的桥梁、隧道大小利用比例尺建立一个桥梁和隧道的模型,让学生们测量、建系、计算,进而充分理解抛物线的定义。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促进他们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自主钻研,创新思维
“导研式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也需要不断地认识知识体系,促进思维的开发以及创新意识的开拓。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又奇妙的学科,对数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是进行数学研究的前提,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存在着三种关系:相离、相交、相切。每一种关系中,直线和圆的解析式有着不同的变化,这是教材中所提到的内容。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后,教师不妨询问学生:“除了这三种关系,直线和圆还会不会有其他位置关系呢?”这便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画图、计算等方法去猜想其他的位置关系,至于这个猜想是否合乎逻辑并不是重点,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和推理,便达到教学的目的,即创造思维的激发。又如,在学习“解三角函数”时,教师会对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进行详细讲解,除此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到“余切”这个概念,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究余切的概念,总结一般性规律。学生对余切函数的探索也就是对开创性思维的锻炼,从熟悉的理论中去类比规律,从而归纳出陌生的概念中存在的规律,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总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便是“导研式教学”的目标。高中数学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利用“导研式教学”的优势,更能从各个方面关注到学生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钱俊 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