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运用信息化视野,打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时空界限,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岗不溜人的高校组织跟踪培养制度、信息网络基层管理制度、档案所属地双重培养教育和信息网络管理等模式,积极跟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后续教育,提升党员的基本素质和自我教育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视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6)02-0060-02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系列问题。面对新形势,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党组织和地方基层党组织必须运用信息化视野积极探索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切实探索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应运而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人事档案问题、户口问题、党团关系转接问题,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更是出现了盲点和真空地带,随之也带来了当前难于教育、难于管理的突出问题。
1、就业问题带来流动党员思想教育的真空
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部分学生就业单位和相关就业市场不稳定、签约单位调整、就业异地选择等问题的出现,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接转过程中,组织档案和人事关系档案方向不一致,毕业生党员所在地与人事档案或组织档案存放地不一致情况的出现和发生。这些情况和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和接受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
2、经济转型带来流动党员监管机制盲点
由于社会经济转型,企业的转轨和现有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变,原有国有企业转制之后,造成部分基层党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规范、教育管理不到位。许多国有企业只重视生产技术和经济指标的变化,忽略了对自身党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思想政治的教育,也使进入这些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党员失去了归属意识、责任意识,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等,使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流于形式过场,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的作用;而相对于民营企业、私企、外企等更是无暇顾及到此类工作,组织档案和人事档案一般都依托于当地的人事托管机构,使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根本无法参加组织生活,造成了党员自动脱离基层党组织,也脱离了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
3、党员数量增多造成流动党员管理效力缺失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使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数量和比例明显增长。然而,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上升,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部分高校出现了为了完成组织发展目标和发展名额分配而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问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进入社会后,用人单位基层党组织监督管理效力不到位造成的监管缺失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党员脱离了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体系,这也成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质量管理和行为监督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二、信息化视野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分析
1、网络信息空间开放性保证党建教育管理的立体化需求
信息化时代的咨询文化传播一方面促进了多元知识的形成、传播和更新;另一方面,信息化空间打破人们传统交流的时空地域限制,使得不同地域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跨越时进行沟通交流。人们的网上交往无须考虑自己或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和时空问题。这也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交流时空,使党的建设更加多角度和立体化。让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可以随时关注和登录信息平台,参与组织生活和相关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径和新空间。
2、网络传媒的虚拟性保证党员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群组、微生活圈等这些以“微技术”为标志的网络信息和文化传播媒介正在为社会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微时代”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短小精炼,信息量庞大,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等。在“微时代”传播媒介中,超越时空的信息快速更新、信息便捷发布和海量即时信息,使得更多的人随时随地的运用网络媒体话语权畅谈一切,并且内容做到声情并茂,“草根”人物的发言权也会得到重视。因此,内容贴近生活,清晰反应现实的话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同时,人们可以通过手机APP、论坛网站、电子邮件等多种网络媒体客户端参与话题讨论,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可以利用“微时代”的信息传媒实现党的理论教育内容和日常管理的创新化、实践化、多样化,使党的教育内容源更具可读性和有效性,使党组织的管理如影随形和无处不在。因此,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应更加细微化、多样化。
3、信息资源的便携性保证党员管理的随机性需求
网络信息资源的便携性使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随机掌握接收基层党组织的理论教育和日常管理,基层党组织也可以对客户端访问量的跟踪和相关交流讯息掌握高校毕业生流动毕业生党员的思想发展轨迹。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便捷高效的优势,将党组织教育管理的相关内容以简洁凝练的图片、文字和视频发布,同时发挥网络信息即时性的优势,将教育管理素材内容予以科学化、开放性地融入到党组织教育管理系统中,按照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所思、所想、所需设置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管理内容,以赢得他们的信赖。同时,保证高校毕业流动党员在平等民主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实现自我教育,提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质量。
三、信息化视野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1、建立信息化视野的党建负责人制度
各级党组织要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毕业生党员流动的客观必然性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把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健全具有信息化视野的党建负责人制度,并要求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党建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度,将责任制落实到党建负责人身上,并定期考评,奖惩兑现。
2、建立高校跟踪培养的教育管理对接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在组织发展过程中都有固定的培养人和联系人,无论是培养对象的优点还是不足,都能得到培养人的关注,党员自身也会主动地交流思想、汇报学习生活成绩和个人相关情况,因此,高校党组织应根据组织培养的长期长效性和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情况,建立跟踪培养的教育管理对接机制,即符合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再教育续管理的需要,避免高校毕业生党员因流动过程出现脱党、离党,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现象,确实做到“扶上马送一程”。高校组织培养人对该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要做到时时跟踪,处处培养,人人关注,终生教育。
3、建立网络支部基层组织管理模式
结合信息网络的开放性特色,建立网络支部基层党组织,使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参与基层党组织的相关活动,接收网络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无论是定性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还是定量考核的组织生活服务方式;无论是个人成长成熟的思想交流,还是组织对接的志愿服务,这些都能够在网络党组织中完成,并能得到党组织的有效监督和指导。因此,建立信息网络党组织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既方便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监督管理,也规范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日常组织生活。
4、建立档案所属地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大和就业岗位流动的频繁,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在增加。尤其是随着毕业生工作岗位的流动,造成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生活无法落实,组织管理松散。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严峻就业形势所带来的新问题,广大党务工作者及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关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不仅要解决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问题、教育培养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组织生活问题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问题,切实让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
作者:吴春岩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