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切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必要的。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因此,搜集一些常见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渗透;大学英语

一、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是长期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英语学科向来与其他学科教育模式不太相同,而且英语学习中多是接收外来文化,很少考虑到要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相结合。

二、主要问题集要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够有多方面的问题,英语学科本身的教育方法、英语教师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以及长期形成的英语考试制度,都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1.教育方法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内引外灌的有机结合,可是我国的教育方法相对单一,采取的是以“灌输”为主承载的理性化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必须坚持一贯的灌输方法,但同时还要认识到,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度的,人的主体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契合个体价值世界的情感教育。近年来,在中央重视、地方支持和各大院校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地开展所谓的渗透教育,但不注重方法,只是进行一些生硬的渗透,造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良效果。

2.应试教育苛刻

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我国从上到下的专业课教学安排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大学教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英语教学也难以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学生通常把英语学习的目标定在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或者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上,而不是注重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在考试上。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失去了吸引力,教师处于被孤立的尴尬状况,但同时又不得不完成教学计划,最终造成课上教师机械教学,学生被动学习。

3.教师问题严重

一些高校教师的头脑中有这样一种错误倾向: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辅导员或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跟其他任课教师无关。另一方面,一些老师虽然也会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注重自身形象,不以身作则。还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不是中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教师个人的言行未必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不注重自身素质修养。事实上,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的重要关口,品德、人格、志趣等正在定型之际。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接触对象,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物,他们的德与行是大学生走向成人和定型的直观范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殊不知,教师个人的言行举止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

4.教学模式呆板

相当多的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都是逐句、逐词进行解释,而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讲解和记笔记。许多教师感到一旦停止讲解,学生、老师、整个课堂立即陷入更加沉闷的气氛。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出现哑巴英语也就不奇怪了。大学英语中的这一弊端严重束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功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发挥。其实,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果对其进行深刻的挖掘,合理的利用和正确的引导,是完全可以达到“寓教于学”的。这种教育方式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不会有灌输的感觉,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学生却常常把教材弃之一旁,不加理会,甚至有些学生的教材直到毕业还是新书。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遗憾。

三、问题成因探讨

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忽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原因。总的来说,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日积月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偏重灌输忽视渗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组成。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活动等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改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在坚持显性课程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实现课程整合,使学生消除对显性课程的抵触情绪,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真正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但是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虽然中央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整个社会功利色彩过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蕴含的政治理论、道德规范以一种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并通过灌输的方法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习惯。灌输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倡导和普及,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灌输方法比较片面地强调以整体或社会为价值取向,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缺乏调动受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的机制,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扼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和逆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信、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学会做人。而灌输教育中主体性的失落,使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较难实现。灌进的只是某些政治、道德知识,而无法培养出崇尚的品格。

2.教育机制束缚渗透

英语教育情况特殊,应试压力大,四、六级是学生毕业、工作的硬指标。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衡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考试题型、内容沿袭国外考试模式,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要,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也不能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无法使英语教学和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束缚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各高校也不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教育机制不转变是无法带动英语教学观念改变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国家要求考试成绩与能否顺利毕业挂钩。另一部分原因是与现在的用人单位有关。目前,相当一部分的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不是注重素质能力。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在毕业后获得工作竞争优势,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校的大学生往往在大学英语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钱财以确保能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长此以往,教师也就默认了学生渴望顺利过级、顺利毕业、顺利找到好工作的要求。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受到压制,对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一来,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严重脱节,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滑坡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师意识弱化渗透

时下,部分教师观念存在偏差,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的责任,或者大学生有判断能力,有自觉性等,不需要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有的教师以功利主义态度对待工作,敬业精神弱化,缺乏无私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的作风,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有的教师不精心备课,用陈旧过时的讲义对付学生,讲授课程内容存在个性化、随意性现象。正因为存在这些错误认识,才使一部分教师养成上课来、下课走、讲好自己课、两耳不闻其他事的习惯。其实,大学生不仅在意老师怎么说,更在意教老师怎么做,不仅看重老师的才识,更看重老师的德行。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培育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目前,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分不开的。杜绝部分高校中出现的教师素质问题,使各科教师都能具备课内课外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高校育人的主体,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用一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本身的素质过硬才能在教学中轻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4.模式固定掣肘渗透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及时、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结合具体问题加以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中。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定位为完成教材内容上,不能单纯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出发,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从学科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角度去展开教学。创设多样化方式,从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兴趣展开。可是,在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英语语言所承载和蕴含的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等。作为教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和理解这些西方思想文化,而不能盲目的接受。而现在,教师不可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造成了教育和师资的极大浪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必须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功效。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面向高校所有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涉及面极广,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涉及西方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和学习。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或起到积极的作用,或给道德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或对其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造成巨大冲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探索中进行,通过分析问题和成因希望英语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卢现祥.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3]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

作者:陈安琪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35944.html

    相关专题:偷偷拿掉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上一篇:证券管理立法的探究
    下一篇:金融市场侵权损害法律救助制度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