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情况概述
1.实验室建设本专业拥有总面积近2600多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场地,拥有四个数字音乐实验室和三个实验剧场,共有设备百余台,设备价值逾千万。其中一项属教育厅拨款直属,是省重点实验室,三项属校级拨款实验室。设备利用率>90%,运行良好。分别用于数字音乐制作、人声录音制作及教学实践演出等。2.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实践方面,通过走访和严格筛选,我们选定了适合本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各类单位场所,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当前基地主要以舞台实践为主,随着通识教育地深入,将继续拓宽实习基地的种类,例如加强与科研单位、各地社区及文化公司的合作。3.创作及展演自本专业开办以来,随着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各类创作展演的水平及规模也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举办频率也遵循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逐年增多。4、教学实践将基础课程、综合课程、创新课程以及社会实践呈现阶段性、梯队性形态,既考虑各类课程的独立特性,又兼顾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面对不同的实践类型。
体系建设原则
1.纳入建构主义教学观,将情境学习、协作学习、会话学习、意义学习为本专业教学理念,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及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教学目标。2.当代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更强调思想与观念的表达。将这一理念通过各门课程教学过程的贯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艺术观念与思想。3.在专业授课中加大隐性知识的传授,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全面交流,包括思想、喜好、形式、观念、技巧、感觉、心理等方面,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4.当前流行音乐评价都是建立在欧美流行音乐理论基础之上,例如风格划分、发声要求等。这对音乐本土化的发展不仅无益,只能加剧文化依附的趋势。本专业教学针对华语流行音乐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历史线条等,对华语流行音乐的语言、声调、情绪、留白等具有中华传统审美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华语流行音乐风格。5.加强普遍教育改革力度,从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加强整体素质,可谓一举两得,使得人才梯队形成金字塔形,每个层面的人能力特点形成差异,适应于不同领域。只有整体素质提升,加大人才基数,培养创新型人才水平才会更高。
建设实施
1.基础实践方面。包括基本乐理、音乐欣赏、音乐史、美学、声音基础训练等课程。体现为以理论为指导,加强各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联系,开拓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例如在流行音乐欣赏课上不仅以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中外各历史时期的流行音乐风格种类,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流行音乐历史脉络及形成背景,从侧面也对历史、社会、美学、经济和音乐形成的关系有了认知,同时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参与其中,运用感性体验的方式对该课程内容的理性层面做梳理。2.综合实践方面。包括音乐风格训练、演唱组合、表演基础、乐队合作、录音棚实践等课程。针对音乐听觉、舞台视觉、舞蹈肢体、音乐审美、演唱技能等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验证。例如演唱组合课不仅针对和音演唱能力进行专业训练,在肢体协调性方面和舞台空间展示方面也根据音乐风格进行进一步训练,为完善全面的舞台表演能力进行综合教学,该课程也是各学科方向教师联合授课。3.创新实践方面。鼓励学生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自主进行主题演出设计,从演出创意到各个节目形式编排,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为迸发更优质的创意挖掘潜能。例如原创音乐剧、毕业音乐会、主题音乐会和校内音乐大赛等。另外,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知识背景不尽相同,有一些学生擅于探究、安静谐和,知识特征,这利于从事学术性研究。选择这类型学生参与到本学科的学术课题和创作项目当中来,既有利于延续发展教师的理论,又培养该类学生的学术思维及能力,为学生未来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4.社会实践方面。以社会企业为主导,突破学校教学实践的局限性。如联合各类演出团体作为学生实践基地,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学生以流行演唱舞台表演为主,充分利用演出团体的资源和需求,寻求并建立合作。一方面为演出团体输送实践型演出人才,另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直接演出机会;建立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社区基层有许多直面实践的机会,当前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各类社区活动,例如针对居家养老、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政府也提供许多政策支持。高校输出各类人才深入社区服务实践,既响应了政府号召,为丰富社区文化贡献绵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具备策划能力的人才将更有的放矢;与各类媒体机构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到一线积累经验。当今传统和新兴媒体需要的人才范围越来越宽泛,就业者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的延展性越来越重要,流行音乐演唱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演唱技能技法,更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从供需双方来看,这种合作是互惠互利的;联合文化创意公司作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从大环境来看,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规模及速度可见一斑,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文化创意公司的七大板块是指文化艺术、传媒影视、出版发行、设计服务、文化贸易、会展活动、文化休闲。不只需要表演实践型人才,对文化创新型人才需要更多,应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限制,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各尽其才。
展望
高等流行音乐本科教育不应当满足于培养低端技能从业者,从提升民族整体素质角度出发,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应当是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及实用性的。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人类本身的知识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零乱的、机械的、片面的。其后果将是他们无法认识人性、无法认识自己,同样也无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世界相联系。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任何人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都必须建构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在这个可操作的体系里,他所有的观点和知识却是不矛盾的,是一个逻辑体系,建构一致性科学体系的思维工具包括:哲学、逻辑学、批判性思维、宗教的知识。在设置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为之提供更高效的课程设置;充分联系每门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并更大限度地运用知识;教学方法和形式内容也应该打破陈规,使之更符合流行音乐的属性规律。在实际操作中确立两种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流行演唱学科课程应包括音乐审美及哲学、音乐概论及欣赏、音乐评论、当代音乐思潮、声乐技法、音乐心理、人文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包括身体语言和体态律动、流行舞蹈、器乐演奏、歌曲写作、录音实践、演唱组合、节奏训练、视唱听音、声乐技能训练、乐队合作、乐理、舞台表演基础、社会实践。核心课程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流行音乐演唱的核心课程应分为两类:学科课程中的声乐技法和当代音乐思潮;实践课程中的流行舞蹈、舞台表演基础和声乐技能训练。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人格素养、文化修养和音乐素养的培养在不同时期应不同侧重。流行音乐演唱学习初期应建立三方面素质培养的意识,有意识在三方面加强积累,其中首要侧重的是音乐素养的培养,完善音乐入门的基本要素;当演唱基本功迈过雏形阶段,音乐素养达到一定程度,则应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加强人文学科的养分,拓宽思维方式,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综合素养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是最后阶段,技术已经驾轻就熟,综合素养全面发挥作用,对生命、精神、艺术、情感的哲学思考,将成为艺术家与一般表演者的明确分野。
结语
流行音乐学科是一门年轻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学科,随着该学科在高等院校的发展,已经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以往对流行音乐的偏见,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形势。不过,当前流行音乐理论研究还是比较孱弱,这不仅是因为学科成立时间较短,还有文化价值确立呈现缺失的原因。希望我国流行音乐理论研究以欧美流行音乐理论研究为学习对象,而不是照搬全收,在本民族文化语汇基础之上确立具有独特魅力的价值取向。
作者:姚毅萱 汪敏
相关专题: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