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集约化的建设理念对移动通信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集约化,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节约空间,具有视觉上的美观感,并且能够满足大量增长的3G、4G网络需求。文章具体分析了集约化理念,并且阐述了其在移动基站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集约化理念;移动通信;基站建设
随着4G网等移动通信网络的建立,电信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一种高楼密布的天线塔模式,并且基站的需求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在这一前提下,实现基站的集约化建设就成为企业的基本需求。在基站的集约化建设过程中,要对原有的基站进行重组,对不符合要求的基站进行取代。并且在减少占地面积的同时还要实现天线的美观化。也就是说,集约化和景观化是现阶段移动通信基站的基本需求。我们将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中集约化的理念分析如下:
一、集约化理念的原则
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电信行业需要对其原有的基站进行重组。4G网发展迅速,并且应用广泛,基站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管理者坚持集约化的原则,妥善处理集约化原则。明确4G网与3G网的不同,未来4G网将成为主流,基站的建设要保证数量和质量。根据集约理念,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做到统筹管理,提前布局。在集约化的管理原则下,企业还应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原则。电信厂商要提出明确的规划方案,及时修建基站,确保信号的接收。目前,很多城市对基站建设的规范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做到基站建设与城市发展和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讲,基站建设能够促进成熟发展。并且集约化原则要求规划者监督运营商的行为,实现基站的景观化布局。整体上来说,还要发挥政府对于3G移动网络的支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管理规范,促进基站的集约化建设。
二、集约化在移动基站建设中的运用
集约化可节约空间,其具体的项目包括无线设备集约化、机房和设备间的集约化以及杆塔和防雷设备的集约化。1、无线设备的集约化建设。无线设备是接收3G、4G信号的核心,实现无线设备的集约化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借助立体基带池技术,将BBU视为施主基站,将其集中放置,减少空间占有。而在RRU的设置上,应使用光纤来减少空间占有,光纤目前在无线网络基站建设中的应用广泛,可以实现基站的定点覆盖。无线设备集约化的主要原理就是实现BBU拉远,除了上述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直放站的方法,目前可选择的方法包括微波直放站和光纤直放站。在偏远的郊区,为确保信号的覆盖效果,可以在建设基站的基础上结合超导技术和塔顶放大技术。2、机房和设备间的集约化建设。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基站管理的机房和设备间已经实现了集约化。机房设备间的集约化不能,只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即可。通常,我们可以采用挂墙抱杆或者租赁机房来解决。其中挂墙抱杆这一方法是指将占据面积等物安装于墙内或者抱杆上,既满足了基站建设的基本需求,又确保了占地面积的减少。采用这种安装方式还具有方便、可靠的特点,缩短了建设周期,同时将小的设备安装于抱杆上,可以降低成本支出,对于机房的集约化具有集约化。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3、基站杆塔的集约化建设。杆塔是基站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实现这部分设备的集约化,首先要明确基站建设的目标与需求,了解杆塔的种类,并根据当地的环境,基站发射信号的使用频率等选择杆塔类型和杆塔型号。杆塔具有许多种,其中H杆和抱杆具有较大的优势。H杆的高度范围大,可以满足不同高度的建设需求,对于偏远郊区和农村的基站建设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一般在8-20米的杆塔都可以使用。而抱杆则是主要应用于城市的楼房,与光纤同用,与H杆相比,把抱杆安装方便,用时较短。
三、集约化应用于移动通讯基站的进一步发展
在实现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够,将进一步实现其景观化建设,既在减少建设面积后,要对其进行美化。美化天线或称为伪装天线,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修饰基站天线,使其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以此来降低居民对于基站线路的恐惧感,增加网络的使用率。并且通过天线美化还能够提高天线的使用寿命,最大限度上满足移动通信的需求。天线美化是一种辅助形式,要在满足基站基本性能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无特定的模式。天可以根据基站的建设地址特点灵活的采用路灯型、空调型或水箱型等。在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今天,电信网络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天线密布毕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愉悦感,因此要对其进行美化,来使基站建设更加完善。
四、总结
总之,移动通信的发展增加了基站的需求量,目前基站不仅覆盖了城市,还覆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实现集约化可以满足更多基站的建设,并且减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其中,基站的集约化建设可以从机房、设备和杆塔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以提高基站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陆少敏,宋永胜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策略分析[J].移动通信,2011(10).
[2]龚吉锋.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环境及思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0).
[3]陈畅.浅谈无线基站的集约化建设[J].信息通信,2014(4).
作者:区艳华 单位:广东怡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