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安医学妇科主要源流
1.1歙县黄氏妇科
(学术领御者)。早于北宋时,休宁黄氏先人精专妇科,曾于宋祥符间被御赐“太医博士”,名噪宏都,世业女科,后于南宋年间,歙县黄氏妇科鼻祖黄孝通开创妇科,于南宋孝宗时(1163-1189年)御赐“医博”,传于十四世孙黄鼎铉,于崇祯时入京治愈贵妃田姝之血崩症,并赐“医震宏都”匾额。袭代相传至十七代孙黄予石,世称“黄予石妇科”。黄予石著《妇科衣钵》而享有盛名,这是现今发現新安医籍中最早的妇科专著,此书憾未出版,現由黄氏后裔保存。黄予石之六世孙黄竹泉,承学家传,擅治妇科,名闻于时。“黄氏妇科”垂世至今25代,代不乏人,成为现今新安医学中传世最久的妇科世家,并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由25代孙黄孝周、黄兆祥承其业,济世心厚,医技精深,成为当今新安中医妇科之中流砥柱。
1.2歙县正口王氏妇科
清代歙人王轮梓,先世业医,至梓一世,善业妇科,历代相传共八世,世称“正口妇科”。“正口妇科”之七世孙王从之,以精攻妇科而名震乡里,生平乐善好施,求医者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八十寿辰,五河县长张宪(武阳人)赠:“七世良医”匾额,其子承其学,影响非凡。
1.3休宁梅林江氏妇科
清代休宁妇科开山者江国龙,授御医,传至四代,四世孙江芝田著《家传秘方》一卷,世称“梅林妇科”。
1.4其他
明清时,绩溪名医胡钦邻以精妇科闻名,《周镜玉医案》称之为“女科之圣”。此外,新安历代医家均多以内、妇科兼攻,每对妇科深有造诣,并著书立说,各抒已见,由此汇成一派,推动了新安中医妇科学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2新安医学妇科名医名著
2.1煌煌巨著厥功甚伟
最早见于明代,首是徐春甫《古今医统》中的《妇科心镜》二卷、《螽斯广育》一卷,《胎产须知》一卷,并专列《胎产须知》于前,以示胎产为重。《妇科心镜》分论妇科用方、杂病、带下、崩漏等,尤其强调妇科:“通用方者……不可执一泥之,而不知加减之权宜也,唯应病裁处,方为神妙。”并认为:“妇人之疾,惟调经,胎产为至要,国有大异于丈夫,只云妇科者,恐先工此也。”《螽斯广育》以摄精调经为本,兼以胎产须知之助,参究脉证虚实寒热,斟酌加减,皆其律集古今之秘,以成广嗣之全书,而无胶柱刻舟之弊,诚足以究至贤之蕴,以赞化育之机者也。徐氏之书,后多以重刊,日本明历三年(1657)翻刻金陵唐氏本,日本医家在许多学术著作中,也引用本书内容。大医学家吴崑著《医方考》(1584年刊),内列妇科门,首述病因,次列方剂,逐方发其微义,使读者易于领会方旨,掌握妇科病症临证遗方、加减变通之要领。著名医家孙一奎著《赤水玄珠》三十卷(1584年刊),内含《妇人门》一卷,内列调经、杂症、产后诸症达124种,其采撷历代文献,以明证论治见长,而且对妇科病证、病因、证候、论治、处方等,皆条分缕析,辨证详细,并附诸家经验及孙氏本人临证心得,深为后世医家推重。洪基著《胞与堂丸散谱》四卷(1638年刊,近代刊印曾用《摄生秘剖》、《种子秘剖》、《生育指南》、《摄生种子秘方》等书名),内含种子、生育、房术等妇科内容,后世影响较大。歙人吴正伦著《脉症治方》四卷(1673年刊),内有妇人病、胎妊、产后篇,指出:“病各不同,要辩明而治之。”尤为强调:“妇人,首重经期。”的观点,对后人很有启发。休宁名医汪昂于康熙二十-年(1682)作《医方集解》六卷,此书沿用吴崑《医方考》体例,并扩而充之,书中博釆古贤的名言硕句,分別宜忌,惟求义明,内列妇人之剂均为临床所验效。此书刊行后,流行全国,医家常奉为圭臬,全国中医院校引为参考资料。程国彭著《医学心悟》五卷(1732年刊),第五卷妇人门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等论述,言简意赅,方约而效。乾隆年间,全国三大名医之一的北京太医院判歙人吴谦,奉命编写《医宗金鉴》九十卷(1749年刊),其中《妇科心法》六卷,分论调经、嗣育、胎前诸证、产后、乳证、前阴诸证、杂证等门,集辨治方药于一炉,广为传颂。1935年,此书编入《中国医书大成》。
2.2案籍遗珍“徽学”增辉
明代,江灌的《名医类案》,可谓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总结历代名医医案的专著,案中搜集自汉至明历代名医验案、家藏秘方和个人医案,各种齐全,内容丰富,对个别重要妇科病案还附有编者按语。吴正伦《脉症治方》四卷,附《医案》一卷,内载妇人病、胎妊、产后等内容,尤对脉证辨治精详。余午亭著《余午亭医案》,在治疗上尤其注意扶助正气,重视脾肾的作用。程仑(字原仲)著《程原仲医案》(1621年刊,又名《寸补集》、《寸补医案》)五卷,《验方》一卷,其中卷二为妇科医案,程敬通先生推崇之,此书流传日本,并在日本传抄。清·康熙年间(1638-1716),歙人郑重光,字素圃,于1707年集平生医案撰成《素圃医案》(又名《郑素圃医案》)四卷,其中第四卷《胎产治效》所录为胎前、产后治案,案中多载疑是之证,似是而非者,大都取效于桂附。此外,由后世门生或传人根据遗留病案整理的也甚多。如孙一奎之子泰来等,将一奎平素之验案整理而成的《孙文恒医案》;著名医家叶天士门人将叶氏医案编辑成《叶案存真》及《临证指南医案》;安徽省屯溪市中医院组织整理的《方泳涛医案》中妇科33案,方氏治血善用养阴清热、补益心脾;治痛喜用调气祛痰通络;退热善用养血调和营卫。
3新安医学妇科学术思想
3.1著书立说理论创新
3.1.1胎前重养“优育”为先
徐春埔的《螽斯广育》强调:“男女抱患而孕者……虽孕多堕也,虽产多难也,虽子多病也。”明确了孕前男、女双方的健康,对孕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曰:“情欲动中,而胎动随炽,或妇食煎炙,而多味辛酸,或喜怒暴寒而嗜欲无节。殊不知儿在腹腔内,一脉相贯,母饱亦饱,母履食息,而胸气随之,故是以令子受患也。”在450余年前,对优生优育提出如此科学理论,实为难得。
3.1.2妊重脾肾“褥”重气血
吴正伦所著《脉证治方·胎妊》中指出:“夫胎妊蒂于肾而附于脾,脾肾二脏稳固,胎妊之稳固,即血少热多不至遂落。”强调脾肾为妊娠之要素,即使胎元发育需耗气伤血,冲脉之血下聚,冲脉之气盛于上,至“血少热多”,也不会堕胎小产。又曰:“产后不宜轻用白芍,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敛瘀不行为患。瘀尽之后,血虚,以酒拌晒干炒老黄色用之。”这种养胎重脾肾,产后瘀血未净之前忌用白芍之酸敛,瘀血既净,用之也要以酒拌晒干,并炒至老黄色,以去其酸寒之性,增其养肝血、温气血之力,惟应产褥“多虚多瘀”之病机特点的观点,一直为临床所屡验,也为后世医家所遵崇。
3.1.3穷理格物立论新颖
吴正伦《脉证治方·经候》指出:“有不及期而至者……若上热下寒者,脉亦数,不惟无力,而且虚,其人或面上口内多热,足下长清,真阳不能统阴,不待期而至,须处成方八味地黄汤;若脉细迟涩弱,必处成方理中汤,内加归芪,寒甚更加桂附。”提出了“月经先期”鲜有记载的上热下寒的阳虚证及阳虚内寒的虚寒证,并附有方药,可谓临诊辨微析异,立论昭晰,敢于补前人之未明。
3.1.4驳正疑似见解独到
程国彭的《医学心悟·五卷·妇人门》,对方书所载妇人月经“以趱前为热,退后为寒。”的观点进行大胆反驳,认为:“其理近似,然亦不可尽拘也,假如脏腑空虚,经水淋漓不断,频频数见,岂可便断为热?又如内热血枯,经脉迟滞不来,岂可便断为寒?必须查其兼症,如果脉数内热,唇焦口燥,畏热喜冷,斯为有热;如果脉迟腹冷,唇清口和,喜热、畏寒,斯为有寒;再问其经来,血多色鲜者,血有余也;血少色淡者,血不足也;将行而腹痛拒按者,气滞血凝也;既行而腹痛喜手按者,气虚血少也。”凸显他详于问诊、识病精微、心悟妇科辨证之要的治学风范。
3.1.5知常达变防患“未病”
新安医家不但精于临证辨治,同时对于疾病的转归、预后也能窥测于毫厘之间。如对于闭经症,《妇科心镜下·干血气痨候》指出:“凡妇人室女,月经暂来忽去,迟早无期,此则痨瘵之渐机也,智者不可以其近浅而忽之。其始由于失期,其终遂至闭绝,午后发热,咳嗽吐红……六脉细数,此皆不可救之证也。”王仲奇则认为闭经需“防崩漏”之变,体现了新安医贤临证有知常达变的诊疗水平和防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3.1.6先河之作后学必课
妇科著作籍籍,各有发挥,影响非凡。其中对于妇科教学影响至深、声威最高、反响最大的,应首推吴谦等奉清政府之命编纂的,我国第一部中医妇科学教科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在学术特色上,蕴含了原始、朴素的社会-心理-生物学医学模式的内涵。如“经闭门”中多次强调师尼室寡经闭论当有别的观点:“师尼室寡异乎治,不与寻常妇女同,诊其脉弦出寸口,知其心志不遂情,调经若不先识此,错杂病状豈能明?和肝理脾开郁气,清心随证可收功。”强调了社会地位、环境影响、心理状态为妇科临诊识病的要素之一。
3.2创建新方杏林金针
新安医家在师法古人、博采众长的同时,能不因循守旧,坚持求实精神,敢于创新。初步研究新安医家创新方的即达几百首,其中妇科创新方为数不少。如孙一奎《赤水玄珠·卷五》创“积块丸”;吴澄·《不居集》创建主治女子血不归经、崩漏不止之“资生汤”;吴谦·《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妇科心法·调经门》创建治月经不调之“桃红四物汤”等。
3.3辨治立法独树一帜
3.3.1血热护阴水盛火平
新安医家治疗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血热实证时,鲜用苦寒泻火之法,而是以“盛其水平其火”之法治之。如王仲奇治月经先期郁热证不用条芩,而君以生牡蛎,以味咸入肾、微寒清热、补水涵木、子病治母;又如吴正伦治月经先期热证,君以白芍之酸寒收敛、养血敛阴,以达顾护阴液、水盛火平之效,充分体现了处处顾护妇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生理特点。3.3.2崩漏多滞治兼化瘀新安医家认为,崩漏病症,虚为其本,因虚多夹滞,加之离经之血,俱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胞脉不畅,崩漏难止,故选方拟药,每将行滞化瘀法贯穿于各种证型治疗中,即使虚证,也必兼以化瘀行滞,以使营畅隧通,经血循经。如《赤水玄珠·第二十卷·调经门》中治崩漏气血两虚证之“伏龙肝散”选用当归、川芎,治血热证之“黄芩汤”选用蒲黄;《螽斯广育·调经论》中治崩漏气虚证的“龙骨散”选用当归、香附;治气血两虚证之“土灰散”中选用益母草等,均可明之。
3.3.3阴虚血滞增液行舟
新安医家论治“月经过少”、“闭经”等病症,均不忘首先“富其源流、充其血脉”,再行理血调经,拟方常以阿胶、四物汤养血和血为主,辨证加减.。如徐春甫推荐之逍遥散;孙一奎推荐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瘀血郁滞经闭;程国彭推荐之益母胜金丹;吴谦推荐之琥珀散、三和汤、玉烛散、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等。
3.3.4酌盈济虚明阴洞阳
“阴阳五行,参伍错综,迭相为用。气有偏胜,故理有扶抑。其间轻重疾徐,酌其盈,济其虚,补其偏,救其弊,审察乎毫里之际。”这是以王仲奇为代表的部分新安医家共有的学术思想。即斟酌脏腑之满盈,推敲脏腑之不足。满盈与不足,可谓生理状态下的两个极限,能及时诊病于毫厘变化之间,方可用药于精准无误之际。纵观叶天士、方泳涛、王仲奇等妇科医案,每能因人、因时、因地、因证而选方用药,非有明阴洞阳之学术造诣,莫能为也。
3.4组方制药特色独具
3.4.1基方“四物”发衍微义
新安医家认为“四物汤”为妇科常用基本方剂,但临诊需详审之。徐春甫在《妇科心镜·通用方论·局方四物汤》中,对四物汤临诊应用做了详实描述:“芍药酸寒,能伐杀生之气;地黄甘滞、凝膈、雍胸,而脾胃虚者亦损弱,血脉不行而经愈寒矣……若阳脏之人少加吴蓃,若阴脏之人多加茱萸,此善用四物汤者。若得茱萸则芍药,地黄之寒滞不能害脾胃也。”为脾虚者服用四物汤提供了用药经验。程国彭·《医学心悟·五卷·妇人门》中曰:四物汤“调经养血之要药,其地黄须九蒸九晒,方能取效,否则滞膈生痰,妨碍饮食。”指出地黄炮制之重要。汪绂·《医林篆要探源·卷八·经带部》认为:“人知四物之滋阴,而不知四物所以养阳;其滋血阴也,其补肝阳也。”指出四物补阴血,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肝血得养,肝气条达,肝阳得用,故谓其补肝阳也。
3.4.2妙用经方巧投单味
孙一奎治疗痛经血寒凝滞证推荐之“加味建中汤”,方内含“桂枝汤”、“芍药甘草汤”及“小建中汤”去饴糖、“吴茱萸汤”去人参,另加当归、玄胡、丹皮而成。妙在治中焦虚寒以健“营卫生化之源”,化裁依法、取舍有度,此乃孙氏熟读典坟,精研方药,灵活运用的超然之处。吴谦治痛经气郁血滞证、气血两虚证,分别推荐之“加味乌药汤”、“当归建中汤”,前方乃乌药汤(《兰室秘藏》)去当归,加砂仁、延胡索、槟榔,以行气利滞,散结消积,且顾护中焦,气畅营和而痛止。后方乃“小健中汤”加当归,此治本深源、调脏腑之法。
4结语
数百年来,新安医学妇科流派治学严谨,穷理格物,成效卓然。可以说新安医学妇科名医代出不穷;妇科医籍,卷帙宏富,蜚声杏林;学术发展,承前启后,垂青至今,功不可没。作为后学者,我们当不断继承、创新,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妇科病水平,为群众健康服务。
作者:储继军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