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银行主要碳金融业务
(1)绿色信贷规模大我国商业银行重点进行绿色信贷的投放,初步具备较大的规模,完善了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到2011年末,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6家银行总共提供绿色贷款超过1.9万亿元。(2)碳金融中间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如表2,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提供绿色贷款服务,只有部分银行开发挂钩碳交易的理财产品,如2007年,交通银行推出的“得利宝金橙3号——水涨铀高”理财产品,这款产品首次与铀能源、水资源股票挂钩;又如2008年1月,中国银行设计挂钩二氧化碳的理财产品——汇聚宝“绿色环保”等。从表格分析可得,我国银行碳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体系、运营机制还比较分散,未形成完整的系统,产品客户群体也局限于个人[3];逐步推进碳交易中介服务,如上海浦东银行2009年推出的CDM财务顾问业务;碳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仍然缺乏。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绿色信贷增长速度快,但所占比例小,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一直以来大力支持低碳经济项目和工程,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融资。截止2011年8月,浦发银行发放的低碳贷款余额超过250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率达15%以上,然而绿色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很小,低于2%。其次,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中,我国碳交易仍然处于低端,没有自主定价权。在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以17欧元/吨左右的价格进行交易,而国内的碳交易价格大约只有8-10欧元/吨,低于欧洲二级市场上交易价格的一半,只能获得微薄的收益,不利于国内金融机构进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最后,银行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基本风险有政策风险,对于三种碳金融交易机制,2012年为《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的有效期限,之后是否做出改变或者延续,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各国的协商,这种不确定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有着直接的影响[4];项目风险,源于CDM项目的审批程序更加复杂,开发周期更长,存在更多的风险因素;市场风险,碳交易供求会受到经济周期波动,利率、汇率的变动等市场因素影响;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CDM项目借款人或交易对方不履行合约义务的风险;技术风险增大,我国商业银行还未能熟练掌握碳金融的交易规则与操作模式,相关的技术、专业人员较缺乏。
3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拓展方向
(1)确立低碳企业文化,加强技术人才储备将“低碳经济”理念贯彻到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同时考虑银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积极参与碳金融交易。为低碳银行的建设做好准备,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配置技术设备、网络系统,完善风险管理和评估体系,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设置专门的研发部门进行业务创新。(2)绿色信贷优化商业银行可以从绿色贷款的结构组成、抵押依据、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要进一步创新担保模式,适当放宽抵/质押物范围,比如CDM项目、专利权、CERS收益权下的碳权;低碳贷款重点投向低碳技术领域、可再生能源领域、能源效率管理等领域;从贷前资格调查、放款程序审核和贷后风险管理,对绿色贷款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根据贷款人的信用依据和表现,合理降低准入标准。(3)注重碳金融中间业务创新开展挂钩碳指标的理财产品业务,对潜在目标客户群需求进行分析,推出个性化资金管理计划,聚集客户闲散的资金,形成专门的碳基金;实行CDM项目的证券化,碳权融资租赁、碳权保理业务、碳权质押贷款、CDM项目贷款等碳金融资产,可凭借CERS收益作为现金流来源,商业银行将这些资产卖给投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再由投行把资产组合成资产池,转化为证券卖给投资者,所得资金满足低碳企业融资需求[5];推出碳权融资租赁、碳权保理业务,为中小企业在投资固定资产或购置设备时募集资金,如果企业有效使用租赁的设备,可获得一定的优惠条件;发展中介咨询服务,如代理碳交易,为企业提供碳交易财务顾问,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业务,为企业提供由CDM项目评估初期直至最终交易的全程服务;普及绿色银行卡,鼓励公众低碳消费,也可将部分信用卡利润捐献给节能环保基金。(4)参与碳排放权二级市场交易应对临近的政策风险,借鉴印度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可实行“单边碳策略”,即储备注册成功的CDM项目所产生的CER,在未来市场上使用或出售,从而有力地掌握定价权,控制碳排放权市场供求与价格[6-7]。参与二级市场交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国内商业银行参与国内碳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取得环境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并以直接身份参与到碳权交易中;二是国内商业银行也可以在国家注册投资公司争取境外交易资格,以境外买家的身份参与国外二级市场的交易,利用国内外市场定价偏差进行套利操作。(5)完善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商业银行要加强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碳金融风险识别要对所面临的风险类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监测各种风险影响因素,如时刻把握碳金融政策的变动,从而有效地识别政策风险;建立科学的碳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可借鉴国际经验,如赤道原则、EHS(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体系等,基于我国碳金融市场特征,引入项目的审核通过率、市场风险的影响因子、从业人员碳金融知识考核通过率、项目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等风险因子,并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定量地对碳金融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通过风险控制,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安全稳定地进行。
4结论
面对复杂的碳金融业务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相关发展经验,提供多种信贷模式满足低碳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进行碳金融中间业务创新,丰富碳权挂钩理财产品,提高碳交易咨询和服务质量,开发碳金融零售产品,激励更多消费者参与到低碳经济建设中;重视国家关于碳权定价机制的建设,以有效途径支持并参与碳权二级市场交易,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朱红波 褚天宇 徐铭营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