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工笔画在装饰艺术中的体现

一、工笔画对陶瓷装饰风格形成的影响

1平淡清真的造型韵律宋代继唐代的盛世文化背景下,虽不及盛唐时期的鼎盛,但也创造出了其独有的文化辉煌,继唐三彩的制瓷工艺后,宋代进而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制瓷特色,使中国陶瓷业在上承唐的工艺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其陶瓷工艺无论从工艺上还是品种上都呈现出质的飞跃,其精神面貌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北宋定都卞京,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为陶瓷工艺的发展也夯实了基础。宋朝的文化主流和崇尚道教的思想意识,也奠定了其艺术审美以含蓄,质朴,自然为美。上层社会的意识和审美情趣,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走向。宋代盛行理学,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偏于质朴,平淡,自然。去掉了唐代的华丽和雕琢,并把艺术美提升到哲学的范畴。这些理念植入到制瓷中,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陶瓷以淡雅的色调,做工的细腻为美的标准,重在神、趣、韵、味的表达,并相为表里,成为历史上的独特的艺术风范。宋代崇尚道家的清静思想,审美观念也深受其影响,所制的陶瓷艺术作品朴实无华,文雅大方,艺术韵味浓厚,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及当代的借鉴价值,是美学范畴的新创举。

2意蕴深长的工艺手法宋代的文化灿烂辉煌,名家名作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它就描绘出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这也是其时代繁荣景象的充分体现。宋代的文学文化成就也极其闪耀,例如,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陶瓷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其工艺从造型到样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也是陶瓷艺术成熟的必然条件。换而言之,也就是说,造型程式化标志着其艺术的成熟,和制陶艺术的水平高度,说明宋代的陶瓷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在这里以宋代梅瓶为例来进行说明,梅瓶本来是盛酒水的瓶子,在造型上为口小、颈短、肩宽、腹部收缩、足部收敛、底部较小为特点,瓶子整体的比例修长,形体轮廓清晰、挺拔高峭,有很强的形式感,所以一直到现在,人们依然特别喜欢这种造型的装饰品。梅瓶出现于唐代,但其样式发展到宋代就比较成熟了,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但其处理手法多样,造型结构就更显得形式多样,各具个性,但其大体的形式还是接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变化,成就了宋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造型形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发展促进了宋代陶瓷造型的形态发展,使之越来越趋于完美,这才有了形体比例恰当、细部准确、整体和谐、意蕴深厚,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宋代陶瓷作品。综上所述,宋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其不同造型的作品是经过适应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在陶瓷作品中,蕴含着生活的美学、习俗以及深厚的意蕴,同时也融入了手工艺人对生活的理解。从造型形式的角度来看,中国宋代的陶瓷是“求正不求奇”,在造型上大多比较平实,极少出现奇特的造型,可是在平实中却蕴含着深厚的韵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二、陶瓷装饰艺术中工笔绘画技法的体现

陶瓷装饰艺术历经时间的流逝,经过不断改进,到了宋代时期陶瓷刻划花装饰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陶瓷装饰纹样以模仿工笔画中的线的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在陶瓷纹样装饰上,其中,刻划纹饰采用的技法就是把土坯表面上多余的土料剔除,增强阴影效果,把陶瓷上纹饰本身的立体感凸显出来。这种装饰手法多用于青瓷,在宋代大为盛行,这也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娴熟的雕刻技法。

1阴线划纹:细腻且极富立体感宋代的越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划纹的针刻花青瓷是瓷器中的珍品。越窑是阴线划纹技法的先驱,早在九世纪初就开始使用,各种瓷器器皿上出现了大量的宝相花、团花、鸟纹等装饰素材。大约在公元10世纪后期,线划纹饰走出越窑,流入了全国各地的瓷窑,线划纹饰瓷器呈现井喷之势。从已出土的越窑作品来看,越窑一直到11世纪初期都在烧制有线刻纹装饰的青瓷。从出土资料看,不但南方有线刻技法,北方窑也有。这种线划纹饰最具代表的手法就是减地刻画,指的是先把纹样的轮廓刻出来,再沿着轮廓线把花纹外部的一部分剔掉,凸显出纹样,同时用层次区别来把纹样图案表现出来,这种手法和浅浮雕相似,立体感较强。

2剔刻纹:三维视觉效果极强(1)高浮雕式剔花,就是装饰主题浮起于瓷器表面,且雕刻部位错落有致,互有参差。耀州窑剔花青瓷是高浮雕式剔花中的代表,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北宋早期,作品中不同层次的装饰平面上都重迭着各类卷草纹或者花叶纹,具有很好的三维效果。(2)平浮雕式剔花,磁州窑是平浮雕式剔花技法的发源地。白釉剔花就是剔除部分白色纹饰,露出坯体的颜色,烧制后,明暗分明,雕刻面形成规律而整齐的阴影,从而把主题外轮廓的棱角清晰地衬托了出来。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这类作品比较流行,到了11世纪后半期,在磁州窑作品中,剔花技法就不再处于主流地位了,并且开始整合入其它的技法以及彩绘等技法。

3刻花:构图布局的形式多样性北宋中期制瓷技术更加成熟,在制瓷艺人的不懈努力下,研究出了新的斜刀刻花手法,起先与并浮雕剔花与高浮雕式剔花技法,呈三足鼎立之势,后取而代之。行内也称单入侧刀法,名字体现其特点,或直刀单入,或侧刀广削,立体效果更加显著。这种刻花线条流畅而犀利,层次明显,与前期的剔地浮雕的手法相比,更加简洁省力,生产效率也更高。当时,宋代各大小瓷窑都趋之若鹜,并在此基础上,在构图上更加丰富,花鸟鱼龙、植物都可,整体布局也呈现进步的势头,宋朝陶瓷艺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篦划纹:独具风格的工艺技术使用小齿比较密集的篦状工具在坯体的表面刻划出间距相等的平行纹线,就叫做篦划纹。五代时起,篦纹装饰运用很广。及至宋代中期,演变为篦划纹。这种技法,精巧细腻,方便快捷,可以一次成型,划出需要的线纹,省时省力。若是从制作工艺的材质来看,那些比较坚硬或者塑性较差的材料,例如,金银器皿或者漆器等,则没有出现类似的篦划纹装饰。篦状工具的制作,需要硬度比较低的土坯,间距不等的并行线纹工具可按要求任意制作。宋代成熟的篦纹装饰,和阴线划纹、剔刻纹,以及刻花,都是宋代陶瓷艺术的特色工艺,且备受人们喜爱。宋代时,南北方各个窑口都广泛地采用了篦划纹装饰纹样。

三、结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工艺艺术突出的国家,历朝历代涌现出了无数的艺术工匠。在陶瓷艺术上,中国的劳动人民不断地精益求精,无论是技法还是造型都能够反应出中国陶瓷艺人那种伟大坚韧的创造力,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材料的性质,技法娴熟,巧夺天工,并结合工笔画的技法,求新求变,为后世子孙创造了无数的艺术精品,鼓励着后人奋发向上,更上一层楼。总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国的陶瓷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获得了非凡的成绩。今天,我们着力研究宋代的陶瓷艺术,就是为了通过了解宋代陶瓷的造型特点及其内涵,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认识能力,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伟大成就。

作者:谢云中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工笔画在装饰艺术中的体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20762.html

    相关专题:婴幼儿营养与保健心得 硕士论文格式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论文
    下一篇:天一讲堂文化建设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