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理论及创新(4篇)

第一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思考

摘要:深刻理解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科学内涵,科学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本属性,有效推进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组织实施,本文从以上3个方面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科学论述,对于准确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规律,有效融合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理论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思考;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和“五个发展理念”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健康中国”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是一个具有政治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问题,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健康支撑。

1深刻理解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科学内涵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我国医院体制改革的核心概念,不仅要求我们建立产权归属明晰、产权结构多元化的现代产权制度,而且要求我们建立一整套的现代医院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创新驱动、质量建设,拓展医院功能定位、升华医院职责使命、转变医院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

1.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含义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维护公益性原则,着眼全民共享目标,在新型的公共治理框架下形成的政府、所有者代表与医院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建立在医院功能结构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改进医院管理,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保障医院公益性质的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一系列医院制度的总和;目的是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既包括在宏观层面科学筹划政府治理制度,也包括在微观层面系统构建医院运行管理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观为主旨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质量内涵建设的发展观为核心要义;以时代性、先进性、引领性的新理念为指导原则;以预测化、个体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为目标定位;以转化医学、循证医学、整合医学等医疗模式为方法路径;以全方位、全历程、全时空的健康维护为举措抓手;以数字化、数据化、智慧化的互联物联为方法手段的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调的是医院发展的观念、思路、模式、制度、机制、动力、流程、规范等文化体系;注重的是医院建设的创新理念、先进理念、质量理念与学术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价值体系;着眼的是一切可以使医院人、财、物发挥最大效益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1.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特征

1.2.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政医职责分开的医院制度政府和医院的关系体现为法律关系。政府依法管理医院,医院依法经营,不受政府部门直接干预。政府调控医院主要用财政金融手段或法律手段,而不用行政干预。医院的资产是医院经营的基础,出资者以其投资比例参与医院利益的分配,并以其投资比例对医院积累所形成的新增资产拥有所有权。1.2.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产权关系明晰的医院制度医院的设立必须要有明确的出资者,必须有法定的资本金,出资者享有医院的产权,医院拥有法人财产权。医院在经营活动中借贷构成医院法人财产,但借贷行为不形成产权,也不改变原有的产权关系。出资者的终极所有权与医院法人财产权的明晰化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1.2.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法人权责健全的医院制度出资者的财产一旦投资于医院,就成为医院法人财产,医院法人财产权也随之确立,这部分法人财产归医院运用,医院法人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同时医院要对出资者负责,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形成法人权责的统一。医院法人有权有责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1.2.4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科学的医院制度一是具备科学的组织制度:包括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组织机构,通过规范的组织制度,使医院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决策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并形成制约关系;二是具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包括医院的机构设置、创新驱动发展制度、质量内涵建设制度、学科人才制度、科技转化制度、医疗护理制度、薪酬激励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

1.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环节

1.3.1政府治理制度政府专注于医院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监督。作为产权所有者在医疗质量、技术准入、诊疗行为、安全、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行使监管职能,通过在机构发展、资源配置、服务提供和利润使用等方面的决策权实现政府治理。主要包括:完善财政投入政策,调整技术服务价格,改革医疗支付方式,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等。1.3.2医院运行制度医院着眼于医院的微观管理或运行管理。形成一套符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的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模式,建立完善科学决策体系、学科人才建设体系、医护质量监控体系、科研技术创新体系、卫生经济管理体系、医德医风监督体系、安全发展控制体系和机关作风建设体系,不断提升现代医院的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1.3.3服务社会制度服务社会注重于把医院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健康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现代医学由单纯疾病防治向全程健康维护转变。推出优化医院运行效益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开发疑难危重病诊治的新业务新技术;创新慢病防治的新思路新方法;研制多发新发传染病防治的新疫苗新药物;构建个性化医疗服务的新模式新路径;探寻维护人类健康的医学新规律新知识。

2科学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本属性

目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仍存在政府与医院之间的责权不清晰;职责分工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清晰、责任划分不到位、管理职权分散等体制性障碍;同时,也存在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过于集中、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协调等结构性矛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意味着政府、医院、市场、社会、大众各归其位、各尽其责,突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2.1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紧迫性

一是面对干细胞技术飞速发展、生物医学分析技术日渐成熟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日新月异的景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方向,分析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推动作用,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方向引领。二是面对转化医学、循证医学、整合医学等新理念新概念的不断提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本质,从战略发展高度进行思考和谋划,形成战略决策建议或解决方案,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三是面对建设“健康中国”的新战略新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特点和规律,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医院发展的最新进展,针对性地提出现代医院发展战略调整和变革建议,强化医院建设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统筹规划,创建新模式、构建新机制,把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推向新水平。

2.2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政治性

一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仅全力治疗疾病,而且全面实施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健康预测、预防和干预,以优质高效、安全廉价的方式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增加人民群众的健康寿命。二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公益性、服务性和保障性,不仅为区域人群提供服务,而且要通过信息化技术,使现代医院的优势特色技术便捷地服务到每一个人,构建起技术共享化、服务均等化、诊疗及时化的普惠式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三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社会责任、职能定位和社会效益,不仅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而且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构建起以现代医院为拳头力量、科研院所为后盾支撑、防疫机构为一线的国家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防御体系。

2.3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时代性

一要体现适应国际医学发展新趋势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先进性与普惠性相协调,既瞄准世界医学发展的最新前沿,把脉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始终保持行业技术领先优势,又紧贴我国医院建设管理客观实际,顺应人民群众实际健康需求。二要体现适应国际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论,优化医院运行效益的管理新理念,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数字化医院建设及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思路方法和路径手段,使医院的各项管理决策都建立在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基础上。三要体现适应医院发展的新常态,凝炼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概念定义、内涵特征、职责使命、功能定位、路径方法、制度标准、体系体制、评价机制,通过理论创新指导和牵引医院建设发展,形成科学先进、系统配套、成熟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

2.4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政策性

一要体现创建质量内涵发展的研究型医院的管理体系,由传统的经验习惯型、粗放概略型向科学规范型、精确精细型转变;由行政架构、人力主导型向网络架构、信息主导型转变;由条块分散型向综合集成型转变;由终末质量管理向过程质量管理转变。二要体现构建具有较强持续创新能力和高水平临床诊治能力的研究型学科,品牌学科要坚持因地制宜、引领创新;优势学科要坚持专精发展、集成创新;新兴学科要坚持前瞻布局、特色创新;综合学科要坚持能力牵引、协同创新。三要体现打造临床与科研兼优的研究型人才,包括研究型领军人才、研究型临床人才、研究型教学人才、研究型科研人才、研究型技术人才、研究型护理人才、研究型管理人才等。四要体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医院,按照医院功能由单纯医疗向全面健康服务转变,制订多层级、多领域、多岗位的建设指南,既要体现大医院、小医院、疗养院之间的差异性;又要体现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专病医院之间的差异性。即在核心要义、内涵特征、本质要求上统一标准,又在学科数量、技术特色、人才优势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建设目标。

2.5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引领性

一是创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均衡发展的医学新体制,使“院前预防、院中治疗、院后康复”一体化紧密衔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必须全面延伸医院功能:向前延伸到预防,向后拓展到康复,使医院预防、治疗、康复全面均衡发展,打造“防、治、康”的大医疗体系。二是构筑“预测医学、预防医学、个体化医学”紧密衔接的医学新模式,使“基因组检测、大数据预测、个性化监测”整体化系统组合,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预测和干预为主的战略性转变,承担起建设“健康中国”的使命任务,打造“全面、全民、全程”的大健康格局。三是构建“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全面发展的医学新机制,使“学科综合、设备特色、人才优势”集成化发挥优势,让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尽快适应慢病和老龄化井喷的现状,打造“统筹、规范、精确”的大医疗系统。

2.6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创新性

一要体现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指导,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理论的创新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强化医院建设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统筹规划,创建新模式、构建新机制,走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展之路。二要体现以创新驱动、质量内涵发展为根本定位,注重临床与科研有机互动、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活力、创新品质的临床和科研水平兼优的拔尖人才,以持续不断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带动医疗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步提升。三要体现以自主创新为根本支撑,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协调,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跨领域的发展融合,构建矩阵式、网格化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催生自主创新成果,把医学诊治建立在对人类疾病致病机制最新认识基础上,使临床医学水平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2.7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践性

一是深化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展规律的认识,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科学管理、学科人才、质量管理、科技创新和特色文化等,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理论体系,使新理论、新理念在医院各专业岗位落地生根。二是创建有利于提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人文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新标准,包括医疗技术精细化、医院设备现代化、医院管理科学化、医疗服务人性化、绿色建筑智能化、信息网络数字化、人才优势多元化与医院文化人本化等。三是积极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评估论证等实践,探讨建立以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在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展规律中出思想,在总结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践中出理论,在破解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难题中出对策。

2.8要体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技术性

一是通过技术的协同创新推进产业化管理,整合医院学科资源,深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理化学、医学科学与信息科学的渗透融合,构建现代医学生物技术研发的学科共同体,协同实现重大医学科学技术的突破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带动集成化管理,发挥医院的研究优势、企业的产业优势、院校的人才优势、政府的政策优势,集成诊断方法、治疗手段、材料技术、模式机制、成果转化的创新,形成区域创新集群为核心的资源流动整合机制,实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融合创新发展;三是通过医疗技术的创新实现精准化医疗服务,建立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的交叉应用认识疾病致病机理,精确进行疾病诊断治疗的个体化医疗服务;建立机器人手术、介入治疗、内镜技术、腔镜技术的微创医疗服务;建立包括胚胎干细胞技术、成体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器官发育技术的再生医疗服务。

3有效推进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组织实施

医院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对医院的功能定位、形势任务、发展方向、顶层设计等重大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把渐进性、阶段性和跨越性统一起来,推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规划,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架构,制定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标准,实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践。

3.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公益性方向,强化政府治理责任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必须坚决维护医院的公益性,加强政府治理与医院管理相结合的改革策略。一是坚持公立、私有和混合所有制医院多元化发展原则,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政府对医院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公共服务等政府投入政策,使医院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改革医疗支付方式,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向健康保险制度转变,医保政策要坚持维护患者利益和医院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三是对医院的布局、药价机制进行指导,调整技术服务价格,对医生的薪酬和职称进行微观管控,对职业精神的建设和市场的形成进行宏观调控,体现医疗技术服务成本和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3.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大健康理念,推动医院功能延伸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必须构建“防、治、康”三位一体的大健康体系,推动医院功能向两头延伸,向前延伸到预防、向后延伸到康复,真正把预防、治疗、康复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大健康格局。建议研究制定《健康法》,从立法上保证预防为主、医养结合、防治并举的落实,改变过去那种忽视预防、重视治病、轻视康复的两头轻、中间重的失衡局面,逐步实现未婚先管、未育先查、未病先养、有病先控、防治结合。通过不断深化人们对疾病诊疗和健康维护规律的科学认识,系统准确地掌握致病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探索研究个体化的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及健康管理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使每个人都享受到个性化、人性化和精确化的健康服务,达到终生管理与终身保健相融合的健康维护体制。实现医院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由“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

3.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研究型模式,实施医院分类管理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必须推进医院按照研究型医院、临床型医院、全科型医院分类建设,参照研究型医院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分类,评价指标既要包括医院的结构功能,更要突出医院的使命任务,适应分级诊疗。按照各类型医院的定位确定医院建设发展方向和承担任务职能。不同类型的医院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不同功能的医院要有不同的建设思路,在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专业的区域医院联盟。在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战略改革和管理设计上,要体现不同类型医院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明确目标、特征、难点和实施路径等问题;在制定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的方案上,要体现不同类型医院的特殊性和合理性,确保目标和实际的统一、改革和发展的统一、创新和实践的统一;在实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步骤和路径上,要根据不同类型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建设步伐是整体推进还是分步实施。

3.4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办管监分离,建立法人治理制度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必须推动医院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决策制,实行监事会监管下的院长负责制,通过实行理事会制度、院长负责制和监事会制度,实现决策权、管理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化;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理事会行使出资人权利,承担政府直接管理医院的责任,包括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修、院长选聘、薪酬制度设计等;监事会行使监督职权,主要包括监察医院财务和运营、监督理事会的具体管理行为等;院长由理事会采用多种选拔方式任命,实行院长职业化,其职责是贯彻执行理事会的决定和决议,对理事会负责,接受监督。院长可自行聘用负责医院各方面具体事务和运行的助理或副院长,临床和职能科室主任由院长聘用,但不纳入行政序列。另外组成由来自政府、人大、政协、社区以及有关专业协会的人员组成监事会对医院进行监管。

3.5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标准化建设,优化医院管理机制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必须走创新发展、质量内涵的发展道路。一是坚持硬件与软件相协调。既加大以现代医学技术设施为主的硬件建设,又强调在制度建设、管理机制、学科人才、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和创新性发展,重视促进医院特色文化和良好服务规范的形成,使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二是坚持规模数量与质量效益相协调。在注重门诊量、手术量、收治量和医疗效益等数质量指标的同时,更强调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率、疑难危重病诊治水平、论文成果的转化率等核心质量指标。三是坚持临床与科研相协调。注重临床与科研有机互动、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活力、创新品质的临床和科研水平兼优的拔尖人才,带动医疗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步提升。四是坚持制度和标准相协调。既建立质量制度、流程制度、安全指导、服务制度、评估制度等质量体系;又完善质量标准化、质量规范化、质量程序化、质量全程化、质量数据化等标准体系。

3.6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智慧化发展,加强信息整体建设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必须走信息主导、体系建设的管理之路。建设国家层级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刻不容缓。一是依托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诊疗服务、物资保障、经费管理等数据进行实时精准监控,实现互联互通、实时可知、变化可视、资源可控的科学决策智慧化管理。二是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实现对医学数据大规模计算存储与挖掘应用,使其清晰准确、系统严密、重复再现,夯实医学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基础。三是应用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构建以临床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综合数字化系统,形成医院信息与社会信息集成融合全关联化。四是利用DNA测序和基因扫描分析,建立数字化、网络化个体健康资料数据库,实现精准化、普惠式个体医疗。五是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基因组学、成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交叉融合,将人体健康信息以全维数字化形式整合重建,为疾病诊断、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本质、准确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规律,有效融合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理论实践,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可以在医院创新驱动发展、分级分类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转化医学体系建设、柔性分级诊疗、质量内涵建设、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王发强

第二篇: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探索

摘要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现实问题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从总体要求、改革政府治理医院制度、规范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创新医院服务社会制度、强化组织领导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促进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政府治理

医院制度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卫生体系,为维护和提高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公立医院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日益提高,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逐步加以解决。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现实问题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为加强对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现提出如下意见。

1总体要求

1.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方向,加强和改进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以提高公立医院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为中心,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管办分开、治理有序、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公立医院健康持续科学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1.2主要目标

到2020年,构建起职能科学、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结构优化的政府治理医院体系,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相互配套衔接、监管有力有效、促进医患和谐的政策机制,建成政治导向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创新意识强烈、医德医风优良的社会主义医院文化,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地域城乡均衡、资源优化配置、质量内涵发展、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使公立医院成为经营自主灵活、依法规范运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责任主体、市场运营主体、科技创新主体和文化建设主体,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管理、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公立医院管理者,培养一大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取得标志性和引领性医学成果的研究型人才,催生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科技成果,培育一大批运营效益好、社会责任度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医院,高质量高效益地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1.3基本原则

1.3.1坚持人民中心、宗旨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院管理制度的核心特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全民共享、群众参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健康需求为根本追求,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健康权益以及合理、安全、方便就医的基本权利,增强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获得感,使人民群众积极理解、支持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1.3.2坚持党管全局、国家主导这是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政治保证。牢固确立党和国家在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等手段,加强各领域、各部门、各层级的统筹协调,调动政府、社会、医院、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凝聚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合力。1.3.3坚持公平优先、提高效率以公平为前提,以效率为基础;以公平为目的,以效率为手段。坚持人人拥有平等的健康权利,全体公民共同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努力做到患者就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完善医疗服务市场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与医院的关系,制定公平竞争规则,促进各种所有制医院平等有序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效率。1.3.4坚持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是一场复杂的改革攻坚战,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症固疾开刀。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和利益藩篱,着力解决制约公立医院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建立健全能充分解放、发展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1.3.5坚持积极稳妥、综合施策注重试点探索、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把管办分开、产权明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巩固以往的改革成果,又着力破解重大难题,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就先推进,能改的先改起来。进一步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做到“蹄疾步稳”,不断深化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建设。1.3.6坚持厉行法治、依法管理突出立法先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法规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完善以医疗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民在医疗服务方面享有的基本权利,对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机关的行为职责、功能定位、权利义务、标准资质、奖励惩治等科学规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改革政府治理医院制度

2.1改革公立医院宏观管理机制

公立医院建设要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统一调控。国家每年定期发布公立医院发展指导规划,对公立医院的数量、布局、规模和结构以及大型医疗设备配备标准进行战略指导和宏观调控。各级地方政府要将社区医院、康复中心、老年护理中心等列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综合性医院、大型医院以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科医院,比如精神病医院、儿科医院、妇科医院、传染病医院等,由国家卫计委统一审批,其他医院酌情由省、市、自治区审批,社区医院由县一级卫生主管部门审批,防止无序任意建设。

2.2分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

根据公立医院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现状和需求,将公立医院分为研究型、临床型和全科型3类,明确各类医院建设标准。研究型医院主要功能为疑难危重病诊治基地、医疗科技创新基地和研究型人才培训基地,接收来自基层医院的转诊患者;临床型医院主要负责对常见性、多发性、地方性疾病进行高质量诊治,接收基层医院的转诊患者;全科型医院主要是基层、社区、乡镇医院,主要负责基层宣教、预防保健、初级检诊,对诊断明确的慢病、常见病以及急诊进行诊治,并向上级医院转诊。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促进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各地区可结合实际划分并动态调整本地区公立医院功能类别。

2.3推行公立医院政资分开

将政府国有卫生资产所有者职能与卫生资产管理者职能分开,科学界定国有卫生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建立监管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以管医院为主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卫生行政部门彻底剥离医院的具体运营管理,主要从事标准制定、政策调控和行业监管,组织对医院服务质量、价格和安全的监督检查。

2.4明确国有卫生资本运营主体

各级政府可试行组建医院管理集团,代表政府管理公立医院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通过开展投资融资、医院重组、优化布局、股权运作、有序进退,实现保值增值。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监管下,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立和层级隔离的体制性障碍,对辖区内各类医疗机构的全部资本行使股东职责,进行人员统管、平台同建、资源共享,带动县级以下医院可持续发展,落实分级诊疗。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多家医院管理集团的医院在同一地区同时运营,防止过度竞争与垄断。

2.5突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社会效益监管

组建国有卫生资产专职管理机构,建立符合卫生资本功能定位和医疗行业特点的综合考核体系,突出社会效益指标,重点考核评估卫生资本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心理等健康服务中的综合效益。同时对资产的使用、处置和监督进行一元化管理。建立科学的卫生资产转制评估细则和指标体系,完善公立医院设施设备补充更新、使用、折旧和报废等管理办法,促进国有卫生资产保值增值。

2.6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

探索以合作、托管、重组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推进公立医院改制,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公立医院管理集团改制上市。根据不同医院的功能定位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完善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的投融资、财税、价格、产业扶持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保证社会资本在公立医院中的合法权益。

2.7推行公立医院职业经理人制度

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医院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突出专业化管理能力,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机制。推行医院管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推行医院领导和科室主任的资质公示和个人职业信誉公开披露制。

2.8建立公立医院管理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与董事会依法产生、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不断创新有效实现形式。上级党组织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的管理,广开推荐渠道,依规考察提名,严格履行选用程序。根据不同医院类别和层级,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等不同选人、用人方式。

2.9完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推行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以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按照评聘分开、强化聘任的原则,实行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制和职务聘任制。逐步将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由公立医院和行政机关向社会组织过渡,打破岗位和单位的限制,实现个人的自主申报。严格职称晋升的资质标准和考评程序,要把为基层、社会服务纳入职称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初级晋中级、中级晋副高、副高晋正高的每个任期内要到基层或下级医院服务不少于1年。

2.10建立公立医院发展基金

以公立医院发展基金的方式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将政府补偿、医保基金和社会捐赠等纳入基金统一管理,用于公立医院建设发展和运行成本的合理补偿。全面落实政府对医院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公共服务等投入政策,使医院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1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推行社区首诊和医院门诊预约制,建立“全科型医院-临床型医院-研究型医院”三级诊疗体系,除急诊外,患者必须经过临床型医院、全科型医院逐级转诊,才能到研究型医院就诊,医保才予以支付相关费用。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开展家庭医生培训与资格认定,推广家庭医生定点负责、划片签约、上门服务。依托医院管理集团,将社区医院医务人员和家庭医生纳入公立医院集中统管,定期轮换派驻基层开展医疗服务。完善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及自由流动的实施细则,医生经申报审批后可在院外选择3~4个执业工作室。制定激励政策和待遇措施鼓励医生下沉基层。

2.12健全完善综合评估标准

建立以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标准,研究制定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工作环境及学科人才、综合技能的验收标准,形成科学规范、动态可行的医院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医、护、药、技及各类行政岗位人员的培训内容、上岗资质和考评准入标准。规范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心理等各类健康服务及投入项目的技术标准、章程要求和质量安全指南。

2.13完善医疗费用支付制度改革

完善基本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积极探索实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费等方式,及时足额支付符合医疗保障政策和协议规定的费用。落实医疗救助、公益慈善事业的项目管理和支付制度。完善补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道路交通保险等第三方保险支付方式,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在加强政府指导,合理确定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合理控制医院医药总费用、次均费用的前提下,探索由医院(医院代表)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谈判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

2.14完善医药分开配套政策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坚持集中采购,分类保障,加强批药、生产、定价、流通、采购等治理,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加价率。完善医药供应体系,推行医药分开制度,构建透明、科学、直达的药品配送供应渠道,明确医院、药企和流通企业等在处方管理、药品质量、供应效率及给药途径等用药安全方面的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公立医院日常用药、急诊用药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用药等专项药品和罕见病重大药物分类管理机制。

2.15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

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各级各类公立医院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按属地化原则由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严格执法打击各种形式的非法行医活动,查处各类医疗机构的超范围诊疗活动。

2.16加强公立医院监管能力建设

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监管部门的权利义务、职权职责,推行卫生部门主管主责制。完善多方监管机制,构建政府监管为主体、行业学会监管为辅助、社会公众监管为补充、医院自我监管为基础的监管体系。建立医疗卫生专职监管队伍,赋予医疗卫生执法权。完善公立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依法依规、及时准确披露公立医院整体运营、治理及管理架构、医疗技术进展、医德医风、医疗质量、经营者薪酬等信息。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有效保障社会公众对公立医院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17界定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责任

完善公民福利型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及实施细则,对公立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特殊群体医疗保障(精神疾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血站、急救中心等服务项目中的强制性社会责任进行明确细化,对未履行好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3规范医院内部管理制度

3.1建立完善公立医院治理结构

依法规范公立医院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组建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和医院管理层,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和经营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加强公立医院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领导作用,党委书记与董事长原则上应由同一人担任。党委推荐2~3名院长人选,由董事会从中选择一名。强化对董事会的考核评价和管理,对重大决策失误负有直接责任的要及时调整和解聘,并依法追究责任。

3.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薪酬制度

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合理确定各类人员收入水平,管理人员薪酬参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经理薪酬办法,依据底薪+绩效工资的方法确定;医务人员采取基本工资+绩效奖励机制(基本工资以技术职称确定,绩效奖励基数占总收入不低于70%),重点向临床和公共卫生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严禁设定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和科室收入挂钩。3.3强化医院内部监督机制推进院务公开,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医院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医院职工民主监督。加强审计、财务、纪检等部门的联合监管,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医院内部流程控制,定期轮岗,防止权力滥用。落实医院内部监事会对董事和医院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董事会、监事会均应安排医院职工代表参加。

3.4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医院预算管理制度,健全以医疗收入预算、医疗业务支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等为重点的预算审核和执行机制,加强预算分析和绩效考核。完善医院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机构。落实财务管控制度责任制,对医院各独立部门制定清晰明确的财务责任制度。加强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结合医院实际设置预警临界点指标。

3.5创新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动态的主要医疗数质量指标和管理质量指标考评体系。规范各类技术创新、引进开展和成果转化的标准要求,构建新技术应用的临床标准体系。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推行医生首诊制、主诊制、主刀制和主检负责制,实行医务人员不良行为积分制度和医疗质量终身追责制。推动基本药物、疫苗、生物制品、高风险药物、医用生物材料及基础性、通用性和高风险医疗器械的质量标准升级管控。

3.6建立完善临床与科研相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

构建“临床问题-实验研究-临床治疗”的转化医学循环模式,加大基础学科、临床学科、辅诊学科创新研究的无缝协作及国内外联合,形成医药结合、医工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研究与转化相配套的科技创新模式。加强科研过程的质量管控,严把课题、论文、成果和转化的督导验收。健全基础-临床-产业-人才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医院与企业、院校、科研单位的协作攻关机制。推进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和临床生物样本库建设,整合创新资源和基础平台建设,构建矩阵式、网格化的科技创新联盟。

3.7创新完善学科人才建设机制

大力开展研究型学科建设、研究型人才培养,健全研究型学科评估制度和标准体系,以疾病类别为牵引整合学科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提高学科整体能力。推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理化学、信息科学等与医学的渗透融合,形成现代医学生物技术研发的跨领域学科共同体。发挥医院临床资源优势,以培育临床与科研兼优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建立领军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保障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等标准条件、管理模型和评估体系。

3.8建立医院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体系

建立集合基因数据库、数字医学影像、移动终端互联、远程医疗服务、信息技术辅助医学决策等技术的智能云服务体系,依托物联网、通信网和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诊疗服务、物资保障、经费管理等数据进行实时精准监控,对医院发展的现状短板和趋势走向进行分析研判,实现科学化、智能化、即时化、精细化管理。

3.9创新完善后勤专业化、生态化、人文化服务机制

建立完善后勤保障机构功能专业化、队伍素质专业化、知识技能专业化的制度标准。推动医院后勤硬件建设向智能化贴近,软件建设向人文化拓展,建设和营造生态绿化、节能环保的服务环境标准。制订流程方便快捷、态度亲善热忱、照料精心细致、花费适度合理、环境优雅温馨、效果放心满意的服务评估标准。

3.10创新完善医患和谐促进机制

健全完善医患关系调节和平衡机制,探索建立具有公信力、专业、有效的第三方机构主导医疗纠纷调解,逐步将医患关系的协调纳入法治化轨道。健全公立医院安全管理网络体系,构建以院党委(董事会)为领导核心,以行政组织体系为主导,各业务领域安全管理队伍为基础,地方行政、公安为辅助,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支撑,立体交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体系。

4创新医院服务社会制度

4.1落实公立医院普惠式健康服务责任

完善公立医院深入群众开展义诊咨询和健康知识教育的制度机制,构建全民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建立制度化、智能化、普及化的健康培训和服务模式。推进对基层的帮带协作,建立公立医院参与医养结合、家庭病床、临终关怀、儿童保健、慢病干预等健康服务的制度机制。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研究制定服务贫困和弱势人群的措施办法。联合社区卫生组织、社会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干休所、养老院及家庭单元,主导构建集信息网络、综合技能于一体,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社会健康服务体系。

4.2提升公立医院个性化健康服务功能

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和开放查询制度,强化及时、科学的个性化健康预测、预防和干预。推行研究型诊疗模式,探索对各种慢病、肿瘤以及疑难疾病进行汇集式诊断,提出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引领医疗服务向安全精准、高效经济的个性化、人文化方向发展。建立终生健康维护机制,依据个人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和职业特点等,开展贯穿生命全程的针对性健康指导。

4.3加强公立医院智能化健康服务机制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云、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管理,开展互联网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建设全国或区域性影像数据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以及医疗服务大数据中心,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设备,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检验诊断、专家会诊、监护指导、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

4.4完善公立医院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

建立健康教育一体化机制,联合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社区学校等广泛开展防病治病基本知识推广普及。推行疑难复杂病诊疗一体化,针对疑难复杂病诊治,提倡多学科协作,整合相关门诊、检验、放射、手术、临床学科和护理单元组建专病中心。推行疾病预防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一体化,联合科研院所、防疫机构和生产企业构建国家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推行在岗培训和技术帮带一体化,开展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代职、科研协作和点面指导。推行医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一体化,加强临床与科研在理论理念和实践转化的整体融合。推行分级诊疗一体化,整合医联体学科布局、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构建转诊、预约、医嘱和慢病管理统一平台。

5强化组织领导

5.1加强统筹指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将其作为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专项会议制度,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贯彻落实、落地发力。要逐级制定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步骤,细化政策措施,认真研究部署。上级政府要加强对下级政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

5.2注重整体推进

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置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之中,渐进有序、积极稳步推行。把推行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从制度改革、机制完善、体系优化、模式创新等方面系统改革、同步完善。通过综合集成改革,放大制度创新优势,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效益,让公众切身感受到改革给公立医院带来的向上向好。

5.3突出因地制宜

各级政府紧密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公立医院建设发展的发展模式、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使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深深地植根于当地实际,确保制度的生命力创造力。已经试行推开的地方,要紧跟进程,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成熟完善;尚未推行的地方,可以本文为指导,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经验,抓紧展开制度论证、试点和推进工作。

作者:秦银河

第三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创新

摘要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中,政府治理制度既是顶层设计,又是核心要义;医院管理制度是推动医院转型创新发展的核心关键,也是医院管理战略有效落地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医院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本文论述了三项制度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本质,准确把握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规律。

关键词创新制度管理;医院转型发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作为一个重要章节写入了“十三五”规划,这表明加大加快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已上升为全党的意志和决心,融入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和重大命题,也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前瞻思考,科学定位,全力助推中国梦、健康梦实现的重大创新举措和勇于担当精神,对我国卫生事业必将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下面,是作者对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政府治理、医院管理和服务社会三项制度的初步思考。

1政府治理制度

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政府治理制度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性大事,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目标性,既是顶层设计,又是核心要义。

1.1出政策

1.1.1医疗卫生事业立法依法治国也应贯穿到医疗领域,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法规制度的废、改、立工作。系统制定国家“基本医疗法”或“健康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民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对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机关的行为职责、功能定位、权利义务、标准资质、奖励惩治等科学规范;加快推进医保立法,明确公民、政府、就业单位以及医疗机构在参与和管理医保中的义务和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1.2医院发展宏观管理政策(1)从国家层面建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牵头、有关部委领导参加、实行卫生计生委领导主管的领导体系。(2)成立政府主导或授权的中国医院发展政策研究或咨询机构,负责宏观政策研究,制定医院发展指南,每年发布中国医政工作报告。(3)完善公益性与营利性医疗机构差别化管理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控机制,推行差异化、分等级医疗服务与收费。(4)对公立医院数量、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突出公益性,数量可适度压减20%~30%,更加凸显扁平化的公益性服务架构。(5)出台社会办医机构优惠政策,在医保准入及税收、运营管理、服务范围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并加强质量和安全的综合监管。(6)将社区医院、康复中心、老年护理中心等列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可试行成立以省或市为单位的区域性医疗集团,对辖区内的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人员统管、平台同建、资源共享,推动上下联动式可持续发展。1.1.3医院法人治理政策(1)明晰医院产权,对公立医院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进行清晰界定,从宏观层面厘清政府与医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2)规范医院治权,依法规范医院内部决策结构,明确决策权、管理权与监督权,界定党委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的义务和权责,推动公立医院自主化经营。(3)完善医院运营权,将医院运营权赋予院长,公立医院运营权可以实行2种模式:一种是医院保留行政级别,董事长或党委书记实行任命制,由医院董事会或党委会面向市场聘任院长,院长实行年薪制;另一种是医院取消行政级别,院长由政府或托管的医院管理集团面向市场聘任。院长薪酬可参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经理薪酬办法,依据底薪+绩效工资的方法确定。同时实行院长信誉公开和责任追究制,推行职业化管理。1.1.4医务人员多点执业及薪酬政策(1)允许公立医院以编制+自聘的办法定岗定编所需人员,全部实行以岗选人,择优汰劣。编制人员所需费用政府解决,自聘人员费用医院自付。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以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2)医生经申报审批后可在院外选择3~4个执业工作室,医务人员工资采取基本工资+绩效奖励机制(以技术职称确定基本工资,绩效奖励应占总收入的70%左右),体现技能水平和按劳取酬的激励政策。1.1.5医药分开管理政策(1)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坚持集中采购,分类保障,加强批药、生产、定价、流通、采购等治理,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加价率。(2)完善医药供应体系,推行医药分开制度,构建透明、科学、直达的药品配送供应渠道,明确医院、药企和流通企业等在处方管理、药品质量、供应效率及给药途径等用药安全方面的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3)完善政府补偿机制,取消药品加价提成,在对公立医院工作的数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基础上,对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学科人才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离退休人员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经费进行适度比例的补助。(4)完善医院发展基金管理,建立公立医院发展基金,将政府补偿、医保基金和社会捐赠等纳入基金统一管理,用于公立医院建设发展和运行成本的合理补偿。1.1.6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政策(1)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转制评估细则和指标体系,如设施设备补充更新及使用、折旧率、报废办法,资产负债率、国有资产收益率、保值增值率等。(2)建立国有卫生资产专职管理机构,对资产使用、处置、监督等实行一元化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予以适时督查。1.1.7分级诊疗管理政策这是今后发展的必选之路,关键要靠科学有效的政策制度和模式机制来落实。(1)体制性改革,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度,在每一社区固定若干名医生定点负责若干户家庭,负责健康宣教、疾病筛查和一般性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2)机制性改革,推行社区首诊制,医院以技术帮带的形式派适量人员下基层服务。还可与医生多点执业结合起来,以政策+激励形式解决医生能下沉、患者愿意在社区诊治问题。(3)政策性改革,通过完善医疗保险和付费政策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将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纳入医院编制内,在每个职称晋升的期限内分别在基层累计工作6个月到1年。(4)技术性改革,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大医院、名医师对基层和社区医院的点对点帮带指导,使“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1.2定标准

1.2.1卫生事业综合评估标准从国家层面建立三级诊疗制度评价体系、社会公益性评估体系、公共卫生质量与安全评估体系、医务人员考评体系、公民健康评估体系、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优生优育质量评估体系、医学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评估体系。1.2.2医院建设评估标准完善医院分类管理评审制度,建立研究型、临床型、全科型医院建设指南和评价框架体系,完善以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医院绩效考核模块标准,研究出台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工作环境及学科人才、综合技能的验收标准,形成科学规范、动态可行的医院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医院运行效率、运营效益、发展潜力、管理创新度、社会满意度等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1.2.3医疗新技术准入标准规范各类医疗服务和投入项目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指南,尤其是整形美容、微创技术、干细胞治疗、基因诊治、大型设备、新药研发的临床验证和应用技术的安全性,包括从业人员的资质准入、行为规范、岗前考核、质量与安全评估等,均有对应章程,详述要求细则。1.2.4医疗专业岗位资质标准建立医、护、药、技及各类行政岗位人员上岗资质标准,以岗选人,考评上岗。医院对医务人员推行职称认定制度,以年度考核结果优胜劣汰。1.2.5基本医疗保障标准完善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及实施细则,实行社区与医院服务项目及标准的同等化,适度推开基本医疗与特殊服务相结合、社区医疗与异地服务相协调的医保政策。大力改革医疗项目收费办法,进一步提高技术性和人力成本的收费标准,适度降低各类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急救用设备的收费标准,对重复性检查应严格审批、监督。逐步推行住院患者按病种支付医疗费用的办法,政府部门对医院的收费价格实行定期审核并向社会公开。

1.3重监管

1.3.1医疗监管体系实行卫生部门主管主责制,构建四级监管体系:即以政府为主体,以行业学会等第三方监管为辅助,以社会公众监管为补充,以医院自我监管为基础。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监管部门的权利义务、职权职责,变松散式分管模式为主责式统管模式。1.3.2医疗监管内容重点是医院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度、国有资产使用与配置、社会公共效益、财务收支、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合理用药、耗材使用、医德医风、医务人员资质、医疗服务价格、医疗保险管理、医院运行效益、医院发展规模、医院内部法人治理、医院服务保障等,实行全过程、多维度的规范化管控。1.3.3医疗监管能力建立医疗卫生专职监管队伍,赋予医疗卫生执法权;加强审计、财务、纪检等部门的联合监管;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开化;完善医院党委纪委、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和住院患者代表等全方位监管措施和奖惩办法。

2医院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制度是医院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医院转型创新发展的核心关键,是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战略有效落地的根本保证。

2.1转观念

2.1.1大服务理念医院的主旨任务是诊疗患者,造福群众,同时要利用医院的学科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平台等资源优势,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咨询、知识宣教、体格普查、心理维护、生命关怀和公共卫生服务;既要服务于当地,还要通过互联网、远程医学等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2.1.2大社会理念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医院必须以开门办院为方向,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信息发展为主导,以多维多元为路径,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联合社区卫生组织、社会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干休所、养老院及家庭单元,主导构建集信息网络、综合技能于一体,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社会健康服务体系。2.1.3大健康理念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要从疾病诊治向疾病预防、疾病干预向健康维护、生理健康向心理健康转变。要坚持生物性原则,突出预防、医疗、康复和心理服务的一体化;要坚持社会性原则,突出多部门、多系统、多途径的公益化服务;要坚持人文性原则,突出全方位、多层次、个体化的精准医疗,为健康中国提供规范有序的综合保障。2.1.4大工程理念医疗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系统工程,质量优劣与社会稳定发展休戚相关。要健全完善政府主导下的政策研究、发展规划和经费补偿的模式机制;医院主管下的技术创新、协作攻关和质量安全的模式机制;医护主责下的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及医患和谐的模式机制;社会主评下的依法治理、媒体导向和宽松有序的模式机制,使医院建设发展始终融入国家综合治理体系、经济发展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中统筹建设、协同发展。

2.2建体系

2.2.1科学民主决策体系医院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是转型创新发展的根基:(1)实行党委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监事会制度,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模式。(2)发挥专业委员会的决策咨询作用,如学科评估委员会、技术评估及准入委员会、人才评鉴委员会等智囊团队。(3)完善重大事项由工会、股东监事会集体审定的决策程序。(4)健全完善政府、社会、社区以及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反馈机制。2.2.2人力资源管理体系(1)实行全员全岗聘任制,科学确定岗位需求,按岗按需聘任人才,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且公平公正、竞争向上的用人模式。(2)实行医、护、药、技职称资格认定制,职称晋升应严格资质标准和考评程序,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每年进行资质考核。(3)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质量和绩效考核制度,与收入分配挂钩。(4)把为基层、社会服务纳入职称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初级晋升中级、中级晋升副高、副高晋升正高的每个任期内要到社区或下级医院服务时间不少于1年。2.2.3质量安全管理体系(1)建立科学动态的主要医疗数质量指标和管理质量指标考评体系。(2)规范各类技术创新、引进开展和成果转化的标准要求,构建新技术应用的临床标准体系。(3)制定员工能级管理实施办法,推行医生首诊制、主诊制、主刀制和主检负责制。(4)建立不同技术岗位的培训内容和考评准入标准。(5)推动基本药物、疫苗、生物制品、高风险药物、医用生物材料及基础性、通用性和高风险医疗器械的质量标准升级管控,完善中药、民族药的药材及药品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标准。(6)完善医院自我管控体系,做好处方质量、病历文书、转诊质量和治疗方案的审核把关,确保医疗服务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安全。2.2.4科技创新转化体系(1)创新科研协作模式,大力倡导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整合创新资源和基础平台建设,加大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和临床生物样本库建设力度,加大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临床学科与辅诊学科创新研究的无缝协作及与国内外的强强联合。(2)加强科研协作团队建设,形成医药结合、医工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研究与转化相配套的科技创新模式。(3)加强科研过程的质量管控,严把课题、论文、成果和转化的督导验收。(4)依据转化医学的机制路径和目标方法,建立健全“基础-临床-产业-人才”的一体化管理模式。2.2.5学科人才建设体系(1)建全学科评估制度和标准体系,推动研究型学科、研究型人才及特色优势学科、领军骨干人才的健康成长。(2)科学预测卫生人才需求,发挥医院临床教学优势,加快妇产、儿科、神经精神、病理、全科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3)建立领军型人才、中青年人才、管理型人才、保障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条件、管理模型和评估体系。(4)实行医务人员不良积分制度和医疗质量终身追责制,推行院领导、科主任和医务人员的资质公示和个人职业信誉公开披露制,完善医生多点执业及自由流动的实施细则。(5)建立动态化的重点学科标准、专科中心标准、专病中心标准、亚专科标准、优势学科标准及考核评估体系。2.2.6信息网络管理体系(1)建立和完善集成基因数据库、数字医学影像、远程医疗服务、信息技术辅助医学决策等技术的智能云服务体系和实施办法。(2)依托物联网、通信网和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诊疗服务、物资保障、经费管理等数据进行实时精准监控,对医院发展的现状短板和趋势走向进行分析研判,实现科学化、智能化、即时化、精细化管理。2.2.7医院文化建设体系(1)建设政治文化,制定出台能够体现办院方向和服务宗旨的政治性、先进性、引领性和普惠性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办法。(2)建设医德文化,制定出台能够体现医德医风要求的融入性、经常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办法。(3)建设创新文化,制定出台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打造创新形态、营造创新氛围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办法。(4)建设社会文化,制定出台能够体现公众责任、时代责任、行业责任、职能责任和岗位责任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办法。(5)建设时代文化,制定出台能够使硬件建设向人性化紧贴,软件建设向和谐化发展,塑造浓厚文化价值与和谐关系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办法。2.2.8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牢固树立大安全观,统一考量医院的行政安全、医疗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健全安全管理的网络体系,构建以院党委(董事会)为领导核心,以行政组织体系为主导,各业务领域安全管理队伍为基础,地方行政、公安为辅助,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支撑,立体交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体系。2.2.9后勤综合服务体系(1)后勤服务专业化,建立和完善适应后勤服务专业化发展趋势,推动后勤保障机构功能专业化、队伍素质专业化、知识技能专业化的制度标准。(2)后勤服务生态化,推动医院后勤硬件建设向智能化贴近,软件建设向人文化拓展,建设和营造生态绿化、节能环保的服务环境标准。(3)后勤服务人文化,制订流程方便快捷、态度亲善热忱、照料精心细致、花费适度合理、环境优雅温馨、效果放心满意的服务评估标准。(4)后勤服务精准化,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内容标准化、服务模式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质量数据化、服务效果最大化的服务保障标准。

2.3定机制

2.3.1质量内涵、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机制发展动力更加注重创新牵引,主要依靠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发展潜力,提高发展质量;发展力量更加注重人才优化,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保证;发展标准更加注重综合效益,科学统筹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2.3.2临床与科研相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构建“临床问题-实验研究-临床治疗”的转化医学循环模式,建立一套引导科研人员指导临床搞科研、面向临床找课题,临床人员主动与科研人员合作的融合机制,形成基础研究和临床之间的良性互动,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确保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2.3.3医院与院校相联合的人才培训机制强化医学是“精英教育、成熟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理念,按照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院校培养路径,以培养临床与科研兼优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建立医院培训体系标准认定和动态管理机制,制定统一的医院培训制度、考核认证制度和经费保障框架标准,构建动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为核心的终身医学教育体系。2.3.4医院与企业、院校、科研单位的协作攻关机制完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鼓励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大科研、大创新、大协作攻关机制,加强医院、医药企业、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在产业协作、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对接交流,推动“个体研究”向“团队攻关”转变,“小科研”向“大科研”过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转化研究的有机融合,构建矩阵式、网格化的科技创新联盟。

3服务社会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与社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建立和完善医院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增强医疗服务的深度、广度和辐射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3.1普惠化健康服务体系

(1)完善医院深入社区、乡村、公寓和家庭,积极主动开展专科专病义诊咨询和健康知识的教育讲座制度机制,让群众更加广泛地享受到知名医院和名医名家的健康服务。(2)指导基层医院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医养结合、家庭病床、临终关怀、儿童保健、慢病干预等活动的制度机制,探索构建全民健康的卫生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和制度化、智能化、普及化的健康培训和服务模式。(3)建立健康保障、医疗救助制度,研究出台服务贫困和弱势人群的措施办法,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促进健康公平。(4)发挥大服务优势,构建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公益性卫生服务模式。

3.2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

(1)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运用现代信息和基因检测手段,建立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终生健康档案,记录终生诊疗、用药、疾病、手术、检查,以及各类生理指标的健康档案,建立开放查询制度,强化及时科学的个性化健康预测、预防和干预。(2)推行个性化疾病诊疗,开展研究型医学诊疗模式,使各种慢病、肿瘤以及疑难疾病能够得到汇集式诊断,使医院的优势特色技术能够便捷地服务到每个人,探索提出疾病的个体化治疗,确保患者及时享受到安全精准、高效经济的个性化、人文化的医疗服务。(3)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强化预防为主理念,依据个人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和职业特点等,综合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心理维护等手段,开展系列化针对性健康指导和终生健康维护。

3.3智能化健康服务体系

(1)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云、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使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2)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管理。(3)积极开展互联网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4)建设全国或区域性影像数据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以及医疗服务大数据中心,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设备,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检验诊断、专家会诊、监护指导、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

3.4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

(1)联合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社区学校等广泛开展防病治病基本知识推广普及,实现健康教育一体化。(2)针对疑难复杂病诊治,整合相关门诊、检验、放射、手术、临床学科和护理单元组建专病中心,实现疑难复杂病诊疗一体化。(3)联合科研院所、防疫机构和生产企业构建国家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实现疾病预防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一体化。(4)通过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代职、科研协作、点面指导等多种形式,实现在岗培训和技术帮带一体化。(5)加强临床与科研在理论理念和实践转化的整体融合,实现医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一体化。(6)整合医联体学科布局、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构建转诊、预约、医嘱和慢病管理统一平台,实现分级诊疗一体化。

第四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摘要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医疗领域内推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构建离不开高效的政府治理机制。本文从治理与善治的基本观点出发,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变迁进行理论因素分析,旨在为构建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医院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治理;医院管理;制度变迁;理论

医院是整个卫生体系中一个关键的子系统,具有公益性、生产性和经营性等特点,这些属性决定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复杂性和相对稳定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医改背景下,理解医院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对现代医院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内涵

早在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就提出,管理是与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的第四生产力。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相当重视卫生管理领域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医院管理制度创新、先进管理理论的学习、借鉴、吸收与融合。我国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研究通常聚焦在微观层面,重视医院的决策、人事、薪酬、财会、绩效、质量等内部管理,忽略了制度本身的变迁与发展。1995年,我国医院管理专家阎惠中提出建立现代医院制度,借鉴企业深化改革的思路搞活医院。在现代医院理论逐步成熟后,蔡志明对现代医院制度的定义和特征作出了全面阐释,为现代医院制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1]。时至今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已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指医院在新型的公共治理框架下形成的政府、所有者代表与医院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常包含3个层面:宏观层面的政府治理制度、中观层面的法人治理制度以及微观层面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见图1)[2]。

2政府治理与现代医院管理的联系

199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一属性确定了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从本质上必须兼顾公益性与生产性[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公益性是由医疗服务的性质决定的。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如医院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受益者;其次,医疗服务在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方面起到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创造物质、精神财富,这是卫生事业的公共利益价值理念;最后,公立医院是我国医院体系的主体,其设立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根本职责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因此,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必须与卫生事业的发展宗旨相契合,必须与我国基本国情相一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制定要考虑生产性是由医疗服务本身的“特殊商品”属性决定的。医务工作者的劳动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资料,但也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医疗服务和一般商品一样具备成本、价格、质量、竞争等市场要素,所以医院的医疗活动相应地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4]。综合上述两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政府治理密切相关。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筹资机制、支付制度、监管机制、行为规范等5个方面需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强化医院作为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保障医疗活动的公益性,克服市场机制主导医疗市场的片面逐利性。

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医院是一个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于一体的高科技实体,它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新医改方案实行以来,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快,对政府治理环境和医院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下要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统一起来,不得不考虑自身管理制度的设计,政府也需要在顶层设计方面给予配套的政策支持。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以下3个方面(见表1)[5]。制度变迁主要有2种模式:诱致型(自下而上)和强制型(自上而下)。

3.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变迁的诱致性因素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到利益驱动、环境变化、社会心理推动的影响,其中诱致型因素归纳为3类。第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导致医院产权制度的变革,医院的公益性与生产性不均衡,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进一步恶化,医患矛盾突出,医院需要改善内部管理制度摆脱这一发展困境。第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导致医疗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从满足患者需求向发现患者需求转变,从重视医疗质量向重视医疗服务质量转变,力求实现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医院功能也随之从单纯向复杂变化,服务向院前、院后延伸。第三,医院实现自身的发展已不再停留在盲目扩大规模的阶段,大型综合性医院往往更重视管理理念更新,从而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3.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变迁的强制性因素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变迁的强制性因素主要指自上而下的政府指令。如卫生资源的配置、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等变革绩效依赖于政府和社会公众价值取向的博弈,只有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种强制型制度变迁由政府主导,通过政令和法律手段抓大放小,以监管者的身份对医院管理进行权力约束、利益约束、责任约束和社会心理约束,促使医院管理目标与政府治理目标相一致,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提供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见表2)[6]。

4政府治理视域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变迁的趋势

政府与市场是人类社会的2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民主、灵活、高效和廉洁的政府对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当今社会,政府能力被视作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主导方面。因此,治理与善治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并向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这一理念下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现了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理念,对未来医院管理制度变迁具有指导性意义。

4.1政府职能转变注重顾客体验

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规则,这一理念下政府将更加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缓解由市场主导配置医疗资源带来的医疗资源“空间失配”现象。政府转变职能,“抓大放小”,承担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两大主要职责,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纠正市场缺陷,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维护患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这种强化“顾客”意识,重视顾客对享受到的医疗服务的期望值与实际感知的对比,有利于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4.2医院管理更加强调社会责任

在医疗市场初具规模与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强调医院管理的社会责任是医疗行业实现保障公众健康利益的先决条件,也是医院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的关键。政府在医院管理角色中的越位、错位、监管不力等行为直接导致的医院的执行动力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成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医院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化运作等变革都不能作为医院管理淡化社会责任的托词。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承担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社会责任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4.3医院管理更加依赖“合作网络”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掌舵而非划桨”,在网络中,政府与其他管理主体是平等的关系。合作网络途径综合考虑了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面有关治理的做法,用它来描述相互依存时代医院管理的新模式。医院管理不再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监督,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7]。政府制定财政补偿、监督管理的基本规则,医院在微观管理或运行管理方面拥有更多自主管理权,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通过众多公共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实现权责统一,最终达到公共利益的增进,实现医院的自我完善与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完备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来保障。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政府对自身角色重新审视,转变职能,以宏观层面的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作为工作重点,逐步下放部分医院自主管理的权限,为医院发展提供健康、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作为制度安排的执行者,医院应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转变传统的盲目逐利观念,重建医患信任,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在不断摸索中审慎前行,为现代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周琳 连斌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理论及创新(4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15025.html

    相关专题: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上一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探究
    下一篇:谈园林设计中低碳经济的落实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