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违规行为”的概述
1.“违规行为”的一般分类
不良行为习惯违规:如上课、实验时分心,自控力弱,一进实验室或看到实验用品就动手摸、玩,甚至开始做实验,或在老师讲解过程中偷偷做“桌下实验”;或把实验用品带出实验室等。改变实验操作违规:如在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滤液时有意不搅拌。改变实验条件违规:如要求学生不要加热沸腾,学生偏要加热至沸腾,或长时间地加热,远远超出老师备课时所预计的时间。改变实验内容违规:学生自带一些物品到实验室做一些自认为的“探索性实验”,如在学习金属性质时带气球到实验室,想用产生的氢气做氢气球。
2.“违规行为”的特点
通过观察发现违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普遍性,在每届学生、不同年级中,不论性别差异、成绩好坏均会出现“违规行为”。具有广泛性,在初高中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在小学科学等学科中都广泛存在。具有随机性,在上课伊始或过程中,在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中,在边讲边实验或学生独立实验中随时可能发生;还具有积习难纠性,无论教师如何“厉声强化”教学纪律,学生还会出现“违规行为”。
3.“违规行为”对教学影响分析
“违规行为”对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目前存在的一种实验教学现象,教师宁愿在教室中演示实验,在黑板上笔画实验,用现代媒体播放“实验”视频,也不愿带学生到实验室里“边讲边实验”,更不要说做分组实验或“研究性实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理念陈旧的观念因素,实验设施差的条件因素,教师怕麻烦的行为因素等,其实还有一种来自教师“怕学生”的心理因素,因为实验课堂中“三好(即好动,好玩,好奇)学生”以及这些学生在实验中的出现的“违规行为”,这些违规行为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偏离教师引导主线,甚至导致教学秩序失衡,课堂氛围不和谐,还可能出现实验安全隐患等。因此,教师宁愿演示实验,笔画实验,播放实验,也不愿意带学生到实验室里做实验,这样不利于化学的教与学,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化学教学也渐离了化学教育的本质。
二、关于“违规行为”的调查与对话
为了分析了解学生实验中“违规行为”,我们做了多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心中十分想做学生实验,思想上也愿意接受实验规章和要求的约束。在学生已经完成了若干次实验后我们进行了关于“违规行为”的问卷调查:1.你愿意做学生实验吗?(A.愿意B.不愿意C.无所谓)2.在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出现“违规行为”?(A.有B.没有)3.写出你或其他同学“违规行为”有哪些?4.为什么你或其他同学会有“违规行为”?请你描述一下“违规”时的想法,或谈谈自己对学生出现“违规行为”的看法。调查情况是:近100%的愿意做实验,且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兴奋度。有近86%的学生承认自己有实验“违规行为”。我们来倾听学生的想法是什么。问:“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的手,在不该做实验时动手?”答:“平时只能看见老师做实验,心痒。今天看到仪器就在面前,手痒。“问:“为什么在老师讲解时,学生常常偷偷做实验?”答:“老师讲的已懂,桌面上的仪器、药品又吸引着我们,看到仪器就想动手。”问:“为什么不按照课本上实验的步骤进行实验?实验规定不允许的一些实验操作,为什么还要做?”答:“课本上说不行,我们想用实验证明一下”。“例如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收集结束时,先撤离酒精灯,水是倒流了,但试管没有破裂,我们动员其他同学做,也是如此。”问:为什么在蒸发食盐水时不搅拌滤液?答:“就是想看看液滴飞溅的现象,当看到液滴飞溅的现象时,我们好惊奇呀。”问:“化学安全原则规定,不得品尝药品,你们为什么在“粗盐提纯”实验还口尝食盐?”答:“因为自己提纯的精盐,肯定无毒。”“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想与家里的食盐比较一下,味道是否一样。”“我们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关于“违规行为”的心理分析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违规行为”?布鲁纳认为: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且表现为一种探究意识的萌动,无序的意识冲动,在实验课堂上的外在行为表现就是好说而提出各种问题,好动而导致“行为违规”。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谈话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违规行为”确实是因为好奇心所致,并不是学生的恶作剧或有意识的“违纪”。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牛顿对一个掉落的苹果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产生了好奇,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对摇晃的吊灯产生好奇而发现了单摆。无数的事实证明: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来说,学习化学做实验的动机在很大成分上是以满足好奇心和兴趣,这种满足的过程也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学生的“违规行为”中所显露出的思维过程表明学生在心理上对教材上的某种说法产生了一些疑惑,尤其是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偏执的,但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学生思维有深度,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表现。反思自我,目前的实验教学过于程序化,比如,化学实验报告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编写得详尽有余,而“空间”不足,再加上教师的要求和实验规章的条条框框,这就客观上规定了学生在实验时只能“照葫芦画瓢”,这样必然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势必产生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的设疑启迪学生的思维,且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现在学生有疑问,自己想动手去探索,并试图要了解问题的性质和特征,设想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苦于没有时间、空间、材料和机会,难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主动手的欲望;而教师还是三令五声地强调“实验规矩”,怎么办?学生要么听老师的话而压抑自我,要么去冲破“规范”的条框被迫“违规”以满足自我。面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为此,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一些心得。
四、教学以及实验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为本”
若将学生的“违规行为”视作“洪水”,我们教师是用鲧治水的“堵阻法”,还是用大禹治水的“疏导法”?鲧的“堵阻法”治水失败了,因为“堵则不通,阻瘀则痛”,而大禹“疏导法”治水成功了,因为“疏则不阻,通导则畅”。这启示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大禹,遵循水的本性,突出“学生为本”的理念。首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虽然学生的“违规行为”都是好奇心惹得祸,但小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必要。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材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他认为,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励。但是,在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心目中,学生的好奇心有时被当作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冷漠或讥笑。第一,与他们对学生好奇心的发展特点、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诱发幼儿好奇心的模糊认识有关。第二,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冲突有关。教师认为:学生(幼儿)的好奇心应当以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设计为前提,一旦超越这个界限,幼儿好奇心将招致冷落与压制。第三,是教育的工具性与育人性的冲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从事教育的工具,学生包括幼儿是工具下的奴隶,当幼儿的好奇心与教师要求一致时,好奇心就得到支持,相反就遭到训斥。因此,有必要引导教师觉察自己教育观念中的误区,自觉转变观念,做学生好奇心的坚定呵护者、支持者。其次要欣赏学生的“违规行为”。在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如爱迪生等也有“违规行为”、就是这样的“违规行为”,使他们发现了许多真理,发明了许多东西。所以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违规行为”,欣赏支持不能讽刺批评,更不应处罚。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行为之本,并给学生以更多的思维、动手的机会,提供学生创新活动的时空。只有让学生在实验中多想、多动手,学生实验才能变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的自学、探究、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2.强化课堂管理,辩证处理“规矩与好奇”
理想希望我们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要欣赏学生的“违规行为”,现实告诫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验又告诉我们:规矩太死,戒律太多,会影响学生自主意识的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当理想向左,现实向右,“好奇”遇到“规矩”时,又该如何?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案例、可鉴的史实向学生辩证阐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必要性,与学生一起构建“实验规则”,让学生认识到:一般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教师所提的注意事项都是前人实践的经验总结,一定要遵照执行,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尝试,以维持良好的实验氛围,提高学习及实验的效率,保证实验者和设备的安全;通过教育,要使学生在思想上从他律到自律,增强遵守制度和遵照规章的自觉性。并加强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学生一旦有了责任心,无形中就会变成一种约束力,可促使学生有意识约束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自觉地进行学习和实验,处理好“规矩与好奇”的关系。
3.优化教学策略,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⑴增加“自主性”实验。在初学“基本实验操作”时,可以开设一堂“化学仪器世界”实验课,教师提出一定量的观察思考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带有“玩”的意图自由操作,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在玩中通过测试。还可以开设一节“化学仪器的结构、作用探究与替代品的开发”的研究课,其做法是:将所要介绍的各种仪器展示在学生实验台上,让学生去看、去摸,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做类似划火柴、点酒精灯的操作,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度过好奇思维肤浅期,为过渡到“探究期”做好准备,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仪器的结构、用途、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替代品的寻找等。这样通过多次实验操作,让学生得到逐渐的“满足”,学生就会将“好奇心”放在知识的“问题或困惑”上。在实验中可以提出可以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自主完成自己想做的实验,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如有些学生自带了气球,但在实验课上是吹不大的,学生的兴趣受到一定的挫伤,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自己探讨一下要完成此实验,应注意哪些因素?待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可在课后的“兴趣实验课”中完成,这样就将学生的开放思维延伸到课后。⑵消除“外诱惑”因素。学生常常会因为外在的一些诱惑而导致“违规行为”,如鲜亮颜色的药品、新颖奇特的仪器等。所以教师在实验器材准备时就要精心备课,要充分思考器材种类以及器材呈现的时间上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诱因?并思考如何消除这些引起学生违规的诱因。教师演示实验时,应该将暂时没用到的仪器物品隐藏在讲台下,以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好说而违规,待到需要时再拿出来,这样有利于教师讲解时出新、出奇,产生特殊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强化注意。在学生实验时,可以分批发放学生仪器和药品,或将多余的器材或仪器置于实验桌内,防止引诱学生分心好动而违规。⑶提升“饥渴感”需求。学生的“违规行为”常常发生在对“正在学的知识”没有兴趣时,因为缺少陌生感和学习饥渴感,自然他就是将心、手等转移到他处而“违规”。因此教师要有充分预设,能预见学生已知的与未知的内容或程度,针对浅显易懂课标要求低的,我们可以不讲或少讲,针对学生还不懂的知识技能,我们要重点引导分析,而对于学生最有可能产生“违规行为”的那些似懂非懂的内容,我们可以采取变换分析角度,提高思维高度,改变学习方式,提升探究难度,以新“面孔”呈现。如在“燃烧的现象”课题中,用“滴水点火”、“玻棒点灯”、“二氧化碳助燃”等实验产生的现象与学生“认为的现象”产生“思维差异”,让学生对自以为熟知的知识仍然保持一定的陌生感,让他们产生较强的“我怎么好像没预习”的“饥渴感”而主动投入学习。可见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科学培养和发挥好奇心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愿意规范实验行为,达到孔子说倡导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实验才会是“实验室中的实验”,而不是黑板上的实验,多媒体上的实验,这样的化学才是真实的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分析学生心理特征与需求前提下,大胆对教材进行教学内容或实验程序的科学调整,巧设计,使教学需求恰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妙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进行学习,教与学才能流畅而合拍,合拍了才能和谐,才能弹奏出美妙的最强音。
作者:张冰峰 单位:如皋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