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历史故事设疑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历史小故事:小磨坊主与国王的官司故事发生在18世纪初,英国的一位国王想要建一座宫殿,但是他发现在他要建宫殿的那片土地上有一个小磨坊,这让他觉得很扫兴。于是国王派人与小磨坊主商议,想把小磨坊搬走,可这个小磨坊主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坚决不搬。终于国王龙颜大怒,派人拆了小磨坊。小磨坊主也很生气,把国王告上了法庭。故事讲到这里,学生们都会很疑惑,讨论纷纷:小磨坊主怎么可能告国王呢?法院会受理吗?有没有可能胜诉呢?这些问题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他们迫切地想要了解当时英国的政治背景。当学生产生兴趣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二、用历史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解,化解探究中的难点
高中历史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于是有的老师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记住的只是死的知识点,不会迁移运用。教师如果把这些较为复杂的概念化作有趣的小故事,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化解学生探究活动中的难点。如在《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节的教学中,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了解历史背景、产生根源、主要表现和社会影响。学生在自主探讨的过程中也许会很难理解“经济危机”“生产过剩”“通货膨胀”这些概念,教师可以把这些概念用一个历史小故事来深入浅出地讲解,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经济危机中的矿工家庭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地点是一个普通的矿工家里,人物是煤矿工人的妻子和小女儿。屋里四处漏风,妈妈和女儿两人冻得瑟瑟发抖,女儿问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不生火炉呢?”妈妈回答:“因为我们家里没有钱买煤了,你爸爸没有工作了。”女儿又问:“爸爸为什么没有工作了呢?”“因为煤太多了,卖不出去,你爸爸就失业了。”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却能反映出经济危机下经济的低落境况和人们生存的艰难,也让学生对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在故事中的表现是煤矿工人生产的煤卖不出去了,所谓生产过剩即是生产的产品超过了人民群众的支付能力需求,经济危机的社会影响是失业、经济紧缩、国民生活困难等等。
三、历史故事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而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习惯。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完全有独立探究的能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探究的习惯。在课堂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用一个小故事结尾,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如在讲解《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搜集一些商鞅变法的故事,在课堂上作为知识补充,讲给学生听: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制定出变法方案之后,在秦国实行。但是由于旧法令已经根深蒂固,百姓都不相信新法令,使新法令难以推行。商鞅想了个办法,在城门口竖了根木头,并贴告示说:把此木头扛到北门去者可得十金。百姓们议论纷纷,皆不相信,没人去扛。商鞅又把赏金提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去做了。百姓们都跟着此人前去北门,商鞅信守诺言给了此人五十赏金。从此商鞅名声大震,百姓们都说:“左庶长言而有信,其命令也让人信服。”于是,新法令逐渐推行开来,几年之后秦国逐渐强盛起来。可是十几年之后,秦孝公病死,太子即位。惠文王以前反对商鞅的新法令,商鞅给他定了罪,给他的老师判了刑,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这会儿,他一当国君,那些过去反对商鞅的人就又得势了。他们串通一气,捏造罪名,硬说商鞅阴谋造反,商鞅被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那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商鞅被处以极刑,那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结合历史上每次变法的实例,你有什么感想?……这些问题都引导着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并让他们养成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历史故事融入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历史故事设疑引导,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用历史故事深入浅出讲解,化解探究中的难点;用历史故事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做到历史教学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作者:柳付全 单位: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相关专题:婴幼儿营养与保健心得 安阳工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