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专语文教学面临的障碍
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在中专学科设置中,专业技能课程往往占据主要地位,语文课程甚至不如英语课程受重视,因此,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忽视语文课。其实,学习任何专业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知识储备,因为当学生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会发现,从事任何行业的人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源自何处?答案显而易见:语文基础。可是,在大部分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语文课程的良性开展却始终阻力重重。
1.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中专院校倾向于塑造各个专业的初级、中级技术型人才,所以,自始至终强调专业基础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很多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提高学生业务水平而开展的。为保证结业成绩和就业率,教育工作的重心始终围绕着“专业”,致使很多学生上语文课都只求及格,敷衍了事。
2.教学模式守旧
对中专院校的语文教师而言,考核标准较低,教学压力也相对较小。因为中专生的首要培养目标就是保证就业,所以,部分语文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在备课中,没有严格参照教学大纲的宗旨;在讲课时,只是照本宣科,缺乏新意;在日常考核中,甚至只要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就可以,更别提教育模式的革新。
3.考核方式滞后
中专语文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有些学生只求及格,这种考核方式其实并不能促进学生学习,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多数中专学生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全面的接触,因此,在中专教学中遇到语文课程时,由于缺乏新鲜感,所以学习兴致不高,在面临这些学习时多少有些不耐烦。如果对考核形式加以改革,丰富考核内容,将平时的课堂成绩纳入考核体系中,或许会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开展语文创新教育的意义
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加速了语文教学的改革进程。新课标下,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都有所不同,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职业中专院校,如何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条件下提升语文知识水平,使中专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不低于高中生……这些都不是单纯地更换教材就能解决的。如前文所述,语文基础知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在就业中的学以致用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创新又以主旋律的姿态笼罩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如果教育者能够渗透新课标的要义,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积极调整教学理念,大胆革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可以说前景可观。
三、创新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所谓教育创新,其实可以理解为根据客观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手段和方法上别出心裁,通过人为地创造机会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缩短教学目标实现的时间。肩负传承核心文化使命的语文学科更是不容置疑地被列入教育创新行列。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提升。语文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课程,不该拘泥于任何形式,通过语言的描述,语文课完全可以别开生面,充满新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状况,使授课内容新颖、有吸引力,可以以幽默的语言讲述,也可以以提问、探讨等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融入新鲜的血液,讲课时适当穿插时事热点,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不适时机地传输知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专生大多是刚结束或正经历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涉世未深,却已经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心理比较敏感,很多学生在叛逆心理的驱使下会有些任性,如果处理不好与他们的关系,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理解、表达方面的特长,积极与学生沟通,与学生成为心灵沟通的朋友,积极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将教学工作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语文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授课方式的创新。大多数的中专生眼里,语文课本是枯燥乏味的,不如技术课,比较注重操作能力的提升,时常有动手的机会。其实,语文课完全可以是富有生趣的。课堂授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边问,或通过将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度。另外,还要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给学生说“不”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边讲边问,或还可以按照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授课,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优化教学效果考核体系
语文教学效果考核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比如,将期末的考试分数、课堂发言频率、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提出问题新颖程度、对教学方式改革的贡献程度都按照百分比形式计入总成绩,设置特别的加分项,给那些观点新颖独特,对于带动班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生给予特别奖。总之,中专语文创新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教师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根据变化的情况随时提出新的设想,积极尝试。
作者:李文胜 单位:山西省雁北煤炭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