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组学习,互帮互助
(一)合理分组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编写个性口号,设计徽标,建立小组内导师学员制、分组竞争制,从第一堂英语课26个字母的基本功开始,教师示范字母书写要领,全班巡视,擅长书法的小组成员手把手辅导其他成员,导师与学员互相帮助、切磋,循序渐进到单词、句子、篇章书写,通过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工整、美观的书写会让学生对学习更有信心,也会为作文分数锦上添花。
(二)四步教学,低耗高效
“预写、互查、导究、改写”的实践。1.预写、互查。口头作文与笔头练习紧密结合,渗透到日常课堂。中考英语考什么,平时就练什么,每天准备一个中考作文的必考话题,结合课本每个单元不同的话题,让学生课下提前预写、准备。形式自选:对话、游戏、报告、表演等,利用课前几分钟“Freetalk”与同学分享。对于无话可说的学生,可给出一个单词让其造句拓展。其他学生可以接龙,即兴发挥。教师要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程度好的,编对话、文章,程度差的写短句,各尽所能,体验成就感。通过每天的预写练习、课堂呈现、同学分享,学生会发现写作中的问题,此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效果更好。2.导究。教师适时指导,给出写作模板,以供学生参考、改进。写作练习需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在尝试中不断完善。教师应千方百计给学生多创设情境,鼓励他们用已学的句型表达自己。3.改写。摘录学生习作中的典型错误,展示病句,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修改,讨论结束各小组由一名学生总结修改意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创作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互帮互助、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作文的写作过程可以从自己写、自己改,到同桌改、集体改,最后定稿,教师点评,展示优秀作文,以供全体借鉴。
二、熟悉句型,打好基础
英语句子千百万,五大句型把线牵。英语表达注重形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方式,使用英语常用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基础句型。一般来说,英语主要有五大句型:(1)S+V;(2)S+V+O;(3)S+V+P;(4)S+V+IO+DO;(5)S+V+O+C。万变不离其宗,训练写作时,可以紧紧围绕这五种基本句型展开,让学生使用简单句,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复合句,引起歧义。作文训练应紧扣课本内容,指导并激励学生背单词、课本、范文,并加强听写和检查力度,借此规范学生的写作用语。教师还可以收集中考写作常用的重点句型、名言警句或历年中考英语书面表达的范文、优秀篇章每天与学生一起背记,培养语感。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子表达内容,从而减少失误,写出规范的文章。
三、加大阅读,拓宽视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循序渐进地广泛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在课内的限时阅读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或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问答、复述、改写、仿写、扩写、续写或缩写等,这样写作的时候就有课本可参照,可以降低写作难度,人人有话可写,获得满足感。教师可以利用早读与自习课和学生一起阅读英语美文,排练英语短剧,摘抄名言妙句,玩英语游戏,写英文日志。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和学生一起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师生共同享受阅读之妙趣,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以阅读带动写作。
四、即时反馈,激励鼓舞
再好的策略,都要通过人去实施。而人往往是感性需求大于理性需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评语,一个会心的微笑,都可能成为令人向前的动力。人人都需要他人的肯定,初中生更渴望教师、同学的肯定与激励。习作批改,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的一种反馈和再指导,同时更是师生有效沟通的桥梁,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要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教师详细地批改外,更应该教会学生自我批改。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做一名“拉拉队员”,为学生加油助威,帮助他们自己去发现文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从学生习作或课外材料中,选出在遣词造句、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的作文进行分析和指导,让学生学会一些作文批改的基本套路。学生可以先自改,然后同桌或两两互批,发挥集体合作精神,最后教师点评,肯定文章的出彩之处,不足之处通过共同探讨改进和完善,处处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与同学的互助。教师也可出示自己的即兴习作让学生点评、改正,师生之间建立互信互助、互相鼓励的机制。这不仅会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沉重负担,还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总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要重视技术指导,更要重视师生的情感投入,教师要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在闲暇之余,主动与学生增进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共同设计写作教学课程,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找出最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方法。提高英语写作课的有效性,是摆在每位英语教师面前的永恒的研究课题。
作者:马丽萍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相关专题:山东省行政学院学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