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层面上的缠绕
(一)词汇层面的缠绕
词汇层面的缠绕其实指的是发生在词汇这种语言单位层面上的缠绕,即词汇的所指与语言形式之间的缠绕。例如:1.“英语”:从对象语言层次看这一词语,这个词的所指对象是英语这种语言,但是从元语言层次看,这个词本身却是用汉语书写的。因此,这个词语本身的表达形式及其所指内容发生重叠而导致缠绕。2.“单音节”:在汉语中其表示的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词,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从元语言层面上看,其词语本身表示的却是“多音节”的意思。所以,词语的所指内容与表达形式重合而导致缠绕。
(二)句法层面的缠绕
句法缠绕是指某个层面的词汇会在其他不同层面浮现而在不同层面指向同一对象。语言递归是句法缠绕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递归指的是“语言结构层次和言语生成中相同结构成分的重复或相套”。(钱冠连,2002:94)例如:①“据说是一首歌”据说是一首歌。②IknowthatyouknowthatIknow.另外,在“小明认识A”这个句子中,A既可以指代别人,也可以指代小明自身。如果这里A指的是小明本人,这种情况就构成了简单的指称缠绕。我们借助于树形结构图来理解这个句子所体现出来的句法缠绕。
(三)语篇层面的缠绕
语篇缠绕是指发生在语篇这种形式范畴下的缠绕。例如:“我给你讲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天,妈妈跟宝贝说,我给你讲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天,妈妈跟宝贝说,我给你讲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天,妈妈跟宝贝说,我给你讲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天,妈妈跟宝贝说……”分析:语篇结构采用了递归形式,无数个小故事可以嵌套到大故事中来,从而形成语篇结构的自相缠绕。
二、语言缠绕现象的理据性
(一)自我观念的形成
人类日常语言中每天出现频率最高、最难定义、最容易忽视的一类词,即“我”以及与“我”直接相关的其他代词。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自我观念的形成。Benveniste认为,“因为语言的运用才产生了‘我’的概念,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用代词‘我’建立起一个观察的主体,也就是说,语言具有建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和自我观念(self-concept)的能力。”(郑竹群,2012:66)我们人类拥有的自我观念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意识可以反作用于自己,并时刻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我们说意识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人类具有认知自身的能力,因为人的思维能够指向自身——这就是自我观念。
(二)语言与世界同构
同构其实指的就是构造相同。我们的逻辑架构应和着这个宇宙,我们的语言也应该是按照宇宙的原型设计自身的。语言之所以和现实世界有同样的逻辑形式,是因为思想就是现实的逻辑形式,人的大脑与宇宙的运行包含着相同的逻辑结构。“语法的逻辑来自生活的逻辑,语言给予我们的不是一堆事实,而是连同事实把事理的逻辑一起给了我们。”(徐友渔,1996:290)可见,语言结构对应着现实世界。缠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自身包含着自身。
(三)大脑与思维
大脑是人类思维的物质载体,其内部的神经网络的内部运行机制表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等特点。语言的生成主要依赖于神经网络中神经元的各类连通关系,语言信息则在神经网络的运行机制中被加工和创造。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彼此联通,神经元之间的彼此缠绕反映到思维上,思维作为媒介,而且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语言也会体现出互相缠绕的特征。
(四)省力原则
省力原则(PrincipleofLeastEffort)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效益的意思。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GeorgeKingsleyZipf提出来的,他分别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讨论了用词的经济性原则,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当单一化力量与多样化力量达到某种平衡,这时才能实现真正的省力。(Zipf,1949:21-22)美国著名语言学家NoamChomsky在其“最简方案”中也对经济性原则有所阐述,他指出算子移位也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即以最经济的步骤满足系统的要求。省力原则对于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于语言缠绕现象自然也不例外。语言缠绕现象作为语言的一种根本性质,反映了人的求简天性,即省力原则在起着关键作用。省力原则广泛体现在语言中,换句话说,经济性一直贯穿在语言发展的进程中。语言缠绕现象的产生也正是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在起作用,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求简天性。
三、结语
人类思维具有自我缠绕特质,思维的缠绕特征可能是由于大脑内部结构间的相互联系所导致的。思维需要借助语言等手段来表达,因此语言也相应地具有缠绕特征。语言缠绕现象的理据性研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语言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对于揭示人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同时对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自身都非常有帮助。
作者:张慧 单位:黑龙江大学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杂志投稿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