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广泛普及以及新媒体的日益盛行,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矛盾凸显,网络舆情危机频发。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政府在管理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从而提出一系列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政府;网络舆情;舆情危机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部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突出,网络舆情事件频发,严重损害民族关系,也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动荡。民族地区政府正确、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不仅能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更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凝聚民心,弱化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民族地区政府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现状
1.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网民规模日益增大。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网民数量连年不断攀升,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其中民族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网民数1142万人,网民普及率45.7%,网民规模增速为4.5%,新疆地区网民1139万人,网民普及率50.3,网民增速为4.2%,四川省网民3022万人,网民普及率37.3%,网民增速为6.6%。
2.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巨大优势。在以往的信息传播中,都是以报刊、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占主导优势,它们具有较好的信息深入性、全面性,可信度较高。当前传统媒体相继没落,报纸发行量普遍降低,消费人群大幅度减少,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严重冲击,信息的传播方式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相对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如QQ、微博、微信、APP、BBS等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满足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需求,实现了无纸化,节省资源成本等优势,使他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快速参与信息的传播和评论,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通过网络表达观点与诉求更加普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舆论场,网民通过新闻跟帖、博客、微博、微信等进行参与互动。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使民众参与网络舆情的热情高涨。
3.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有其显著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其特殊性。其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民族传统的地方民族文化、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尤其是民族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价值观和群体思维方式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民族群体对不同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评价,由此产生不同的网络舆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程度差距较大,理解力不同等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因此,接受的信息越多,越容易形成舆论的分散化。
二、民族地区政府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当前网络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多,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舆论作为新兴事物也发展迅速,同时也出现了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我国至今还未制定出一部国家层面的政府治理网络舆情的法律。部分网络法律法规的明显存在滞后性,无疑制约着网络的运行和发展,也给政府带来了挑战。
2.政府存在传统的观念和错误媒体意识。政府在发布信息时多采用堵压为主的传统观念,不能满足公众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知情权,对公众的质疑不予积极正面回应,拒绝媒体采访,对事件进展和结果三缄其口或者采用回避态度和迂回战术,例如迅速删掉信息、屏蔽封锁信息等,这只能短时间内缓解舆情危机,其实蕴藏很大的隐患。同时,政府对信息的发布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具体应对舆情方面,政府也多是在突发事件和舆情发生之后,才开始着手被动处理,解决起来比较棘手。如果政府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当,或不慎得到分裂势力的恶意利用或搅局,使他们掌控了舆论的主导权,则会使政府在处理舆情的同时处于不利地位,给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挑战,从而不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局面。
3.民族地区网络设施较差,网络水平落后。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明显。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变迁,显现出在民族、宗教、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样性的特点,虽然其物产资源丰富,对市场有很大的潜在空间,但其经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距。大多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条件落后,甚至人口数量少,城乡差距大。民族地区网络设备不断增加,但和发达地区相比网络设备及网络水平差距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4.网民素质普遍较低,专业人才较少。网民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即时性和匿名性等特征,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言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在反应民众意愿的同时,也给部分网民发表过激言论甚至是攻击性言论带来了便利,甚至影响舆论方向,陷入群体的狂欢。民族地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网民素质及认知水平不高,网络方面技术型专业人才较少,使网民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很容易不加区分、不分黑白,轻易相信,甚至成为传播谣言的帮手。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与发达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民族地区的民众在接受新信息和新观念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惶恐或激进的状态,也加剧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
三、对当前民族地区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1.依法治网,完善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2015年12月在浙江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题,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因此,在制定民族地区关于治理网络信息舆情的相关法律法规时,政府相关部门既要遵守针对全国普遍网络舆情问题的基本法律,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完善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符合民族地区特殊环境的规章制度(如重庆出台的《重庆市突发环境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解决好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问题,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2.转变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媒体观念。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政府应当转变以"堵压"为主传统管理观念,转向"疏导"为主的现代管理模式,有效引导网络舆情。首先,政府应该尊重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其次,政府应该对网络建立快速回复机制,依法尽快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发布,减少公众不必要的猜疑及谣言的传播,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网络舆情多涉及到民族关系等敏感问题,网络舆情中例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地震、火灾等相关信息必定会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社会恐慌。因此政府应该及时公开、跟进信息的了解、发布、传播和回应,尽量做到第一时间确认信息,公布信息,不能持观望和拖延的态度,等有了结果再做出反馈,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抢占舆论先机。同时,政府应转变以往对媒体的回避态度,加强同媒体的沟通能力,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言论,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自觉接受媒体和大众的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减少负面影响。
3.提高民族地区网络技术水平,扎实做好网络舆情的预测监测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因此,政府应加快健全舆情危机应对机制,提升应对能力,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和制度规范;密切关注时事发展,保持对网络舆论的最快获取权,增强对舆情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完善信息分析研判机制,做好对舆情的走势的监控和预测,从而有准备的应对舆情危机,甚至避免引发舆情危机;加强监测力度,并对有可能出现舆情危机的事件做好提前预案,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政府应建立专业的网络预警监测专家顾问组,加强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舆情涉及到的相关政府部门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建立健全高效的舆情处理工作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工作经验及遵循事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研讨出有针对性的网络危机应急处置预案,有效减少网络舆情发生时给公众带来的危害。
4.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由于民族地区生活方式、教育水平、思维模式、利益关系及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网民对于事件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网民数量巨大,但是能在网络空间中真正左右网络言论方向,掌握话语权的则是所谓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构成主要是专家学者、权威媒体人、热心维权人士、明星、政府官员、企业家等,据统计研究显示,平时有大约300名全国性“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他们在网络舆情评论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的言论经过媒体的介入以及网民的大量转载,对舆情走向影响较大。因此,政府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应该重视这一因素,发挥好意见领袖的作用,既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朝着积极客观的方向发展,又能起到打击网络谣言的作用。
5.提高网民文化素质和网络意识,加大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的支持,投入充足的教育资金,引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强文化知识特别是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民族地区网民的自身政治敏感度,使他们认识到传播谣言的危害性;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科技支持力度,培养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提高民族地区公众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网络危机意识,促进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和民族繁荣。
参考文献:
[1]程工.网络舆情研究与应对[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辜胜阻,李洪斌.以法治统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N].法制日报,2011-12-17(3).
[3]顾华详,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的法治路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郭亚萍,对新疆民族关系网络舆情的思考[J].新西部,2014.
[5]2013年人民网网络舆情研究室《网络舆情报告》.
作者:陈李伟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