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美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美学作为人学,确立了自己的发问方式和范围,它以关注人类生命的现实意义为己任,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自己完整的思考和设计。基于分析美学研究对生态文明的回应,论证了美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从科学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出发,培养主体高尚的自然审美意识,重塑完美之自然,使生态回归自然,拥有诗意状态和独立状态。

关键词:美学;生态文明;完美自然;审美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79-(2015)06-0091-05

0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生态的矛盾愈演愈烈,为了调和二者之间的分裂,加快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便顺理成章。美学作为人学,是时代发展的精华,早已经放弃对“美是什么”的追问,转而关注人类的现实生存,不断地解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并指引正确的方向,使自身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一整套的原理体系、应用研究和审美设计[1]。美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站在哲学的高度,以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给予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的指导,调和人与自然生态之间长久的矛盾,最终使二者相濡以沫,不分彼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历来具有两面性,在极大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科学技术把自我之外的一切都视为物质的对象,对自然强取豪夺,给生态自然造成重大破坏,其本质就是将科学自身的极端物质主义世界观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彻底暴露了出来。对此,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果断提出继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注重“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其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自然、顺从自然和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的建设不是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长远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指出,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对将自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或者对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梦的构筑是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2美学研究中对生态文明的回应

从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人和自然天生具有一体性,人类和自然的一体性决定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但随着人类在大自然中孕育、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与自然对立的人类社会[3]。美学研究自从摆脱对“美是什么”的追问后就一直对生态文明给予关注,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回应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审美观、西方美学中的自然美和生态美学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2、1中国古代美学之自然审美观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自然审美观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澄心静虑,自由自在,即静缘发,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审美域,获得生命感悟。人与自然是一体相依的,其存在是天然、本然、纯粹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顺其自然,自其所自、然其所然,以进入所谓“以自然观自然”的自然审美境域,如其所如、自其所自、然其所然、是其所是,其审美活动的态势则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以天合天”的自由精神[4]。具体来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主体的儒释道三家对自然审美都有深刻阐释。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自然审美的思想,很多都可以追溯到《庄子》这部奇书。庄子的“齐物”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对自然审美主张的哲学基础。道家美学所理解的“自然”,既是事物的天然状态与质朴阶段,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生自化,同时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自然”“本然”的存有和转化。道家美学以道说物,以使物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隐含有他者和他性、超越彼此。自然万物都是不一样的,就自然万物都具有自身不可重复、不可模仿的特性来说,它们是美,它们各自的美是不可比较和不可分级的[5]。与道家自然审美相比,中国禅宗由“守心看净”发展到“黄花翠竹皆有佛性”的认识,表明它从追求心的觉悟出发,最终又回到了自然世界。六祖慧能将中国禅宗由“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重新带到了“山是山、水是水”的境界。概括起来说禅宗的自然审美观就是“自然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与释道两家不同的儒家,在对待自然审美上强调对自然进行改造,这一思想可以从儒家“仁”“天人合一”和“生”等基本观念中看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由最初的基本义发展到最终对宇宙万物的爱,当然就包括对自然的审美。“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人与世界的本然亲缘关系。也就是说,人与世界本来就是合一的,人与世界之间存在着本然的亲缘关系,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演进都是在这种亲缘关系上进行的。

2、2生活和艺术审美中崛起的自然审美

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一书中谈到:“自然美之所以从美学中消失,是由于人类自由与尊严观念至上的不断扩展所致”[6]。根据阿多诺的观点,笔者认为自然美之所以美的第一原因与根本性依赖于人类历史没有太大的关系,人类的历史文化只是影响了自然美的呈现而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对大自然的歪曲史,人类的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背叛自然的历史,它的每一次的演变都暗含着远离自然的方向,因此说人类的历史是自然史的延续都有几分牵强,更不用说人类的历史是自然及自然美的基础了。今天自然审美的勃兴,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为了能持续发展,人们不得不对自然环境日益关切。其次就是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及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产生微妙变化。不可否认,长期以来艺术是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主要领域,艺术被认为是专门应人类审美需要而产生的特殊文化形式,被认为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美的结晶,自然和生活作为审美对象长期在很大程度上被人所忽视。就人类审美活动而言,自然审美、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最基本的3个方面。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艺术是在生活、自然审美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观念性存在。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这三者的审美也一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后,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喧嚣,生活在人群中的大众心灵已得不到较好休息,自然就把目光投入到了大自然。自然是孕育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始祖,只有让心回归自然本然,才能真正得到抚慰。

2、3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的兴起可算得上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回应。它是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旨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作为正在形成中的一门新型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二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它今后侧重面如何发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对现在及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美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根植于人生存方式,它必须解答新世纪人类生存面临的根本问题。”[7]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已经到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谈及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学研究已走出书斋,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美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打破过去科学性与主体性的分离,利用现代科学重建审美主体全新的自然审美观,使自然回归生命的乐园,成为诗意的载体。使其达到如黑格尔所说:“自然美,诸如蜿蜒的河流、树木、草棚、天与海、宫殿与道路等,其所以美是因为在这种万象纷呈之中却现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和谐”[8]。

3、1科学性与主体性的重新整合

现代美学作为对古典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是一门立足于人本身而对人进行科学探索的真正的人学。基于人自身的丰富性,该学科很自然地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具有多方面的人生意义和学科意义[2]。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体论美学就强调:“人生就是一次追求越来越完美的生存的拼搏,完美生存又不是孤立个体的冒进,而是在个人与人类、主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得到提升,即作为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主体求得生存与发展”[2]。生态文明建设正需要此思想作为指导。众所周知,自然生态长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地球对人类生活无私的馈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生态处处留下了人为破坏的痕迹,有些甚至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自然生态出现了现代性危机,究其原因,就是科学性与主体性的撕裂。主要就是外在异化力量造成人在对待自然生态时出现了科学性与主体性的分割裂变。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针对这种裂变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错误的实践。从现实来看,科学文明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尖锐冲突不是科学文明中的偶然事件,并且不能通过科学自身的修正与调整得以解决。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应成为人们继续破坏自然的便利工具,而更应成为修复自然及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有力保障。就人自身而言,由于对自然的发现与审美认识是从人对自身的发现和认识开始的,所以要注重科学性与主体性的整合,重新培养人完美的自然审美意识。针对自然审美、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都是以主体审美心理的内感外射的交流运动为主这一特征,要注意三者的互动互渗性,将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的审美经验嫁接在对自然的审美上。使在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人们不再把自然看成是现实生活的附属陪衬物或生活条件之一,让自然作为一种有相对独立性的形象在人的审美意识领域出现,这时也就产生了真正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然审美意识。概括地讲,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过程中强调科学性与主体性的重新整合,就是要始终立足于人的主体地位,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考察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从人的自然审美活动入手,研究人对自然的活动怎样转化为心理上的经验和意识,又怎样上升为自然审美意识,自然审美意识又怎样支配审美与创造,怎样支撑起人的主体性,以更好地去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用科学主体论方法研究人的自然审美意识组织的形成,以及自然审美意识组织展开的内感外射心理交流运动的不断变化,必将促进人的自然审美与创造,也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做出新贡献。

3、2塑造人类高尚的自然审美意识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高举科技屠刀后,人类和自然早已不是对等关系,自然被迫沦为了人类的奴隶,永远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早已经蒙蔽了人类原本的善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如今变成了一味的掠取,从不计后果。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制止这种野蛮的行为,重塑人类高尚的自然审美意识已经迫在眉睫。生态文明说到底就是人的生态文明,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者和最后文明的享受者,这就要求人必须主动调整,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到来。人类的自然审美意识来源于对自然美的一种直接体验。当大众的自然审美意识发生的时刻,心灵与自然的距离是最为短的。自然审美意识本身就是人通过审美目光对自然世界及自身的一种理解和解读。马克思曾指出过,人类把握自然世界的方式有着多种形式,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的、精神的。自然审美活动就是人类把握自然世界的精神活动,而自然审美意识就是这种自然审美活动的反映。那么也就可以说,人实际上正是通过自然审美意识来把握自然世界的。人类高尚的自然审美意识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人把握自然世界的方式,也是人同自然世界联系的纽带。因此,高尚的自然审美意识体现了人和自然世界本然、内在的统一性。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与自然就是合二为一的,利用自然的神秘塑造自身高尚的人格。当下高尚自然审美意识的塑造就是要力求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亲近自然,把自然当成亲人朋友来相处,才不会轻易破害自然。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完美人格,尤其应该加强对中国古典哲学及美学思想的学习,领会先贤对待自然的态度。借助已有的自然审美意识,同自然世界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关系,同自然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人、自然世界也终因自然审美意识而实现前所未有的融合。

3、3重塑完美之自然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大背景是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文明状态。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对实施主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努力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文明状态,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就是要重塑完美的自然。完美的自然情绪,在中国文化有较为全面的表现。我们不仅在古典诗词、山水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形式中可以看到这种情绪,而且在地理志、中药学和风水观等实用文化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绪。在中国古典美学家看来,自然中的美随处可见,只是由于人们失去了发现美的眼光,自然之美才被忽略和蒙蔽。自然是一种自身隐匿的存在,它一方面显现在人类及其世界之中,另一方面又被人类及其世界所遮蔽。正是这一特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发展至上思维方式的长期盛行。重塑完美之自然就是要一改变过去人类的中心主义价值观,否定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分立的近代机械自然观,人类应积极、主动适应自然规律、善待自然,遵循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原理,即自然对人类具有双重价值,即工具价值和独立价值。自然对人类的工具价值是指自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自然对人类的独立价值则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应遵循自然规律,任何将自然客体化或对象化的思想或实践,都将遭到自然的惩罚,因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发展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4结语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对田园的向往,尤其是进入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物质丰富但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和不信任,甚至敌视与暴力,可以说现代人比过去的人更加自私、冷漠、机器化和物欲化。生态文明建设要把自然引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让自然的恬静,让田园氛围进入人的生活与心灵,以平衡内心的无奈与烦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其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参与者长期坚持,各学科精诚合作,相信中国定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5):93-9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3]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李天道.中国古代美学之自然审美意识[J].天府新论,2014(5):148-153.

[5]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宋薇.关于当代美学研究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

[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均全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美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91061.html

    相关专题:工程图学学报杂志社 许昌学院学报投稿


    上一篇:高职学生生态道德现况调查简析
    下一篇:中医服务项目调查及政策建议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