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70年代开始活跃,主要代表人物是姚斯、伊瑟尔。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学”,它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一个人创造完成的,而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也就是说,作者创造了文本,并不代表文学创作的终结,如果没有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那么文本只不过是一堆随意组合的符号,文本意义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在这里读者不仅仅是文本意义被动的接受者,鉴赏者,同时也是作家,是使作品生命力的得到真正体现的创造者之一。“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建立在读者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包括读者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学识水平、对艺术形式与技巧的熟练程度等。也就是说,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并不是像一张白纸一样去顺应文本,而是带着自己特有的经验模式和心理期待去同化或超越文本。读者能从文本中理解到什么,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这完全取决于他的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性结构”是接受美学的又一重要概念。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这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我们以往唯作品与作者至上的思维定势,读者的价值得到最本质的体现。读者在阅读中很容易找到文本的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激发读者联系自己的期待视野去联想、去想象、去“补白”,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学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突出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主体性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意义的生成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解读文本,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样的解读,特别是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要把所谓“经典”的解读方式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只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旦缺失,小说阅读鉴赏便无从下手。2.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期待视野,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者在文本中展示的期待视野相碰撞的过程,当着两种期待视野相接近时,读者可以很自然地去顺应接受文本的内容,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当这两种期待视野产生抵制时,读者与文本就会产生审美距离,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间离;如果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后期待视野既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又有一定程度上的创生,那么读者的期待视野就会得到重建,读者的文学素养也将得到提升。在中学小说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与学生的期待视野有一定的融合,尽量唤醒学生以往的阅读记忆和审美体验,但又不能完全融合,应与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所超越(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充分利用小说的召唤性结构,推进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小说作品中常常利用“留白”技法,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填补的空间,正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这种审美空间,才让小说具有更加吸引人的魅力。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空白点,使学生多角度地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如《红楼梦》中,当林黛玉在临死前得知心爱的贾宝玉即将迎娶薛宝钗时,她悲痛欲绝地说了一句“宝玉!宝玉!你好……”,这句经典的“留白”不禁令读者拍案叫绝,到底是临死前的最后祝福,还是谴责怨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补写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这一空白点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也会有一个更深入具体的认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得当会给中学小说阅读教学大有裨益,但在现实阅读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运用上的偏差,如只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而忘了教师的“导”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再如教师在利用召唤结构时没有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多元解读并不是异想天开,任意臆想,必须以尊重文本为前提。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接受美学理论的运用也是需要坚持审时度势、实事求是的原则的,笔者坚信,只要运用方法得当、运用合理,接受美学理论一定可以为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的突破带来惊喜。
作者:洪俏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