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现状及大学生党员的群体特殊地位
(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现状
随着党员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特性越来越明显,其思想状态既有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既成熟又幼稚,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求知欲强烈,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是情绪丰富却不稳定,容易受新事物新思潮的影响,鉴别力不强,总是认为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真理,整体可塑性强。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状态有群体共性,也有其特性。大学生党员是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进取,政治立场鲜明,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但也正是由于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部分大学生党员受到社会负面思潮的影响,在面临多重价值观时茫然,政治意识有所淡薄。
(二)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党员首先是一名大学生,但又区别于普通的大学生。他们首先需要完成大学所规定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模范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他们又有其先进性。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是大学生群体的旗帜,是青年大学生的先锋模范、楷模骨干[2]。大多数大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工作,同学接触面广泛,群众基础高,在普通同学中号召力强,朋辈优势明显。
二、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决定
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国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和多边现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当前,科学进步神速,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利于端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的一个必要保证。党的十八大凝练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所规定的价值行为准则标准。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基本理念进行的凝练,是针对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优秀分子,作为朋辈优势明显的群体,大学生党员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模范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自觉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二)由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决定
先进性,一般来说,指的是某一个或某一类事物在与其他事物比较时所体现出的长处和优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教育阶段,目前正在向普及教育阶段前进。大学生群体数量超过千万,他们正处于塑造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汲取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为未来做准备,为将来奉献祖国而努力拼搏,积极向上;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未来,是中华民族鲜活的血液。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们不可能被死死的束缚,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使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好的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全体大学生,大学生党员也承担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良好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竞争意识、开拓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政治素养,在任何情况下,大学生党员在政治上都应该无条件的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主动培养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党员要能做到主动思考,积极创新,无论自身处什么岗位,都要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理想信念,大学生党员要具有极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大学生党员应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竞争意识,大学生党员一定要有竞争意识,不能畏惧艰辛,不怕失败,应该持之以恒,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能逆流而上,不轻言放弃;开拓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党员体现先进性的前提,大学生党员不能骄傲自满,应当持续学习,开拓视野,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党员要善于交流,能够互助协作,要充分认识到团队的强大力量和每个人的责任义务。日常,在同学交往中,在点滴言行中,大学生党员都应该努力做到品行端正、言行一致、心态平稳、踏实奉献、亮点突出、思维全面、开拓创薪、勇挑重担、率先垂范、坚持原则、互助合作,要反对功利心强、荣誉心过重、奢侈炫耀、骄傲自满、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大学生党员要充分体现出高尚的品质,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要求相一致相统一的。
三、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完善制度,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常态化
由于受到高校基层党组织人员较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党员一直存在着“重发展、轻学习”的现象。高校基层党组织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上,而发展后的党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并不十分到位,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时间不够,究其根本,主要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能够保证稳定性和长期性。首先,要完善学习管理制度,包括规定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要求,能保证大学生党员学有组织、学有标准、学有方向;其次,要完善学习激励制度,把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等作为党员评比的重要依据,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学习动力。再次,要完善学习约束制度,要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认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党员综合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态度不端正,基层党组织就要批评教育,甚至通报,对大学生党员的核心价值观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最后,要完善执行机制,如果没有执行,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要完善学习管理制度、学习激励制度、学习约束制度的执行机制,强化检查督办。拥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常态化,通过集中学习、讨论,可以利用网络交流等形式充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交流中加深对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的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二)创造条件,增加大学生党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机会
当前,以增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多以理论教学或小组讨论为主,没有考虑应用和实践,这导致了大学生党员学习效果不佳、针对性差。大学生党员多是学生干部,承担着重要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理论是为实践服务,而实践又促进理论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塑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能带动大学生素养的提高,还能在普通大学生群体中更好的树立起共产党员的模范形象,带动普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威望和地位。在实践中,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大学生党员学习的实践机会。例如采用设立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岗、突击队等形式,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学习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设立先锋岗和突击队,可以使大学生党员明确“先锋”的标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认真履行党员职责,充分展示大学生党员的风采,以实际行动维护大学生党员群体的优秀形象,在实践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丰富载体,调动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
相关调查显示,包含大学生党员在内的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理论教育相对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多数高校虽然开展了一些教育活动,但因为没有充分考虑青年受众的兴趣爱好,活动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基层党组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丰富教育载体,既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严肃性,又达到灵活教育的实效性,大胆将一些具有新时期特征的教育方式方法引入到当前大学生党员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来,例如,应该充分运用多数大学生党员感兴趣的“看电影,去参观,送服务和小组讨论”等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更强的活动形式,将价值观教育逐渐从说教式的灌输转变为参与式学习。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微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利用微信等作为新载体完全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完善各个过程,例如收集、发布、传播、反馈的监控机制,使之实现系统化、正规化、常态化。也可以不断提高新媒体的影响力,在价值评断、价值引导等方面重点发展,引导大学生党员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学习中,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讨论交流,不断修正完善核心价值观。
总之,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在新时期,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党员的特点,不断改革和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践行和培育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张伟 杜君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