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分析(5篇)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分析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不同角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学生、高校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从而提出在教育方面、制度建设方面所需的改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制度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全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成长道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现阶段大学生的教育仍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在课堂中所学的都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机会,不仅有助于提高实践与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还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由于不了解社会,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锻炼,清楚地了解到社会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需求,以及自己的缺陷,从而明确自己学习方向与目标。长期生活在校园中,与社会或多或少地脱节,然而未来都必将走向社会,要适应社会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必须正确地认识社会。目前多是通过媒体和狭窄的交流圈来认识社会,然而社会是个复杂的生活环境,仅靠媒体与交流圈等方式,具有较大片面性,很难真正了解。只有投身于社会之中才能真正认识社会,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契机。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需要,收获丰富的社会经验,为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增加砝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需要具有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求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实践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提供了平台,可以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准确定位,针对性地取人所长、避人所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促使全面发展,增强其就业能力。

2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实践作用认识的提高,社会实践逐渐受到了社会和大学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社会实践需要社会、高校、企业等多方面协同作用才能实现,目前还没有真正协同起来,各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高校应该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和管理的社会实践,但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每年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由团委临时负责,以至于每年的社会实践总是匆匆制定,草草完事。社会实践基地在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同时,自身也在受益。但当前大部分企业不愿意与高校合作接受大学生实践,除了怕对企业自身的生产造成影响,也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即使有些企业接收大学生实践,也往往是由于在相关业务领域上需要与高校合作。对于学校方面,仅考虑如何为学生寻找一个合适的实践基地,而忽视了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的同时为实践基地提供帮助。从而使实践基地建设合作基础不牢固,造成了社会实践基地的不稳定性。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高校社会实践的开展就相对较困难,往往是随便找一个单位敷衍了事,更谈不上与专业对口,这就造成了社会实践与教学内容脱节现象,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无法有机结合。以至于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很多时候仅局限于支教扫盲、卫生清扫等常规性工作,缺乏内容的创新和专业的定向,对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和提高专业技能帮助不大。事实上,多数大学生是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他们认为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又可以接触新环境。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多种问题,很多在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之后,便对其失去了信心,认为仅仅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对自身没有任何提高,渐渐地对其失去了兴趣。

3如何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

3.1重视和加强校园社会实践

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自我展现、娱乐、交际、成长的重要舞台,这个舞台蕴含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舞台,高校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和利用该平台。各高校应该从精神文明、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等不同层次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理论读书活动、各类纪念活动等文明修身类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文明修养;学校应该通过各类竞赛、科技文化活动节、各类科技协会、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学校应重视学生的社会工作和社团工作类活动,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的机会,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3.2加强校园外的社会实践

3.2.1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社会实践已经不再是高校的单向行为,高校只有与社会协同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实践,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规划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克服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高校、企业或基地和政府相互脱节的状况,使之发展成为由政府、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3.2.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建设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有效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起规范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到了实践基地之后,由于没有学校的约束和管理,很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比较随意、散漫,因此,有人认为社会实践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外出游玩的机会,其真正的实践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各高校应该建立起规范科学的考核制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提供基础和依据。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通过话语鼓励、总结表彰、发放相关证书等措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对于长期从事规划和管理社会实践活动工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出贡献的老师,学校应该在各方面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这样才能调动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完善经费投入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学生权益保障制度等,是建设合理而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健全了一系列合理而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实践的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3.2.3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交平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社会与高校之间进行交流。以大学生和企业单位的兴趣为出发点,抓住学生和企业单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和企业单位关注,提高多方参与的积极性。

4结论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现如今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氛围,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促使更多地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从根本上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罗公利.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M].泰山出版社.[2]胡树祥,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

[3]张巍,吕会庆.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

作者:程磊 袁东升 张清阳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课堂教学探究

【摘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党执政理念、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要渠道,其中“概论”课程基本内容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感性体验和理论思维相结合,是“概论”课程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程

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程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课堂教学,从理想信念层面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诚如马克思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因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要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作为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其和自身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对象性的关系,即人以自然为对象的同时自然也以人为对象。而通过生产劳动,即“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的途径,“自在自然”不断向转化为“人化自然”。其次,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考察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劳动把“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展现着人的需要、意志和力量,因而被马克思主义视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历史性地提出“实践”观点:“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并以此为基础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因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此角色定位为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从社会实践选题、社会调查指导和反馈评价环节上展开。

(一)“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成果实践教学选题要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思路:一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遵义社会经济状况,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民众对政府以及工作人员的想法,让学生把握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方法途径;三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和市情,从而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进而把握党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政策的正确性。

(二)“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指导

根据2005年2月1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精神,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形式,辅助以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俭学、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形式。但是,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除教师课堂理论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进行“灌输”外,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形式应为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查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问题的实践方法与技术手段,如毛泽东1927年在湖南湘潭等地为期32天的实地调查,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论述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地位,为此后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奠定认识基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问题。一般地说,调查应包括调查队伍的分工、调查方案的预设、问卷设计、调查样本的采集和调查结论的分析,调查报告建议按照“是什么”(调查对象的界定)、“为什么”(调查现象原因分析)和“怎么办”(调查结论和对策论述)结构进行构建。

(三)“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反馈及评价

从教学实践来看,构建尊重主体性、体系科学性、操作可行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既是“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课堂教学过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同时也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教育纲领性文献的重要体现。首先,“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课堂教学的反馈及评价的原则。“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方法从教学意图来说是使学生达到感性体验和理论思维相结合,教学过程表现为确定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总结,由此出发构建“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反馈及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概论”课程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问题,“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课堂注意教学系统性,但是应从实际出发重点考核。(2)选题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原则。“概论”课程社会实践选题应符合“05”方案关于课程内容的限定,同时社会实践的成果从报告格式、报告思路、数据分析以及结论论证等方面考核。其次,“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课堂教学的反馈及评价的方法。学生按照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完成社会调查活动后,教师要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并予以考核评价。课堂教学反馈及评价教学程序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由大学生课堂展示其调查成果,并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侧重于梳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亲身感受、体会、感悟和启发,把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由教师点评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点评侧重于实践主题、实践计划、实践态度、实践成果四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论。最后,认定学分并表彰先进。教师按照“概论”课程教学计划的规定,根据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为基准,合理确定学生的社会实践学分,并在课堂内、外对社会实践成绩优秀者进行表彰。

作者:汪学平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探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光要学习专业应用基础知识,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在社会中能够独立生存,早日过渡成为“社会人”。国家各个高校为了满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先后开展了“三下乡”、“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支教”等形式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此众多的实践活动让高职大学生对社会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找出理论和现实工作中的不同,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增进自己在实践中的才干。但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高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本论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同时赴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北京等部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进行了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不能够全面认识社会施加,部分高职学校的老师甚至将学生的专业实习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殊不知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区别。

(二)社会实践活动缺少组织性,难以保证实践的时间,同时还不具有专业特色。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并颁布了相应的政策,规定将其纳入教学日常计划中,但有的高职学校在此方面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只是又学校的一些团体组织自发开展,不能将学生的学习专业特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

(三)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完整的系统评价体系,使部分高职学校将改活动搞的过于形式化,且活动内容形式变现的过于肤浅,甚至是采取学生工作处发一个通知后设几个奖项,敷衍了事。

(四)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难以提供充足的开展实践活动经费,致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度不高,参加的人少。虽然得到了国家的广度重视,但是在全社会(社区、企业、家庭等)并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工作,以至于社会还是传统的认为学生仍然以学习为主,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什么意义,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另外,只有在资金充裕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开展活动,有的高职学校不重视改活动,可以说不投入资金,致使活动难以开展。

二、对高职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本论文针对调研的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能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一)建立领导机制,引导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应当建立由校院的专业老师组建专门的社会实践团体组织,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学生所学的特色专业设计将专业、思想教育和社会活动融为一体的社会实践项目,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度,并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予以专业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将社会实践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模式

将该活动融入到教学计划中,能够做到在活动时间上的制度化。利用课余的时间经常搞、寒暑假的时间集中搞,将社会实践活动尽量做到连续性的开展,避免以往只利用寒暑假的“扎堆”现象。在以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多是由校学生会进行组织,利用时间集中的时间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活动开展的较为形式化,内容较为单一,我们应当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构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心、三化、五结合”的模式。在以创新创业为中心的前提下,将社会实践的模式不断创新,逐渐将社会实践活动逐步专业化、项目化和社团化。最好也是最直接的专业化创新就是将专业老师的布置的实验课题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项目化就是采取向学校有关部门以申请项目的方式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是使社会实践的目的更加针对,同时还能够解决一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在高职学校的社团团体中一般都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将社会实践社团化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同时社团的成立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动员全社会成员理解支

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同。通过政府、学校靠媒体的广泛宣传,向全体社会成员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让社会的主要全体人员认识到开展改活动的重要性,同时聘请当地的优秀企业家、事业单位负责人等等到学校进行指导,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保障充足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费

为了保障活动的持续、有效性,高职院校能当主要通过下面三个方面,多方面的保障社会施加活动经费。1、通过社会实现的项目创新,一方面保证经费的补充。2、尽可能的争取社会企业的支持,对活动开展进行资金上的赞助。3、从老师科研经费入手,把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从老师课题经费中开支。

作者:韩笑波

第四篇: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银川市4所高校大学生有关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了解当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及问题。方法以调查问卷及一系列座谈的形式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意义的看法及自主意愿不同;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对参加社会实践是否会影响学习的态度不同;新生和老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意义看法不同。结论经过综合分析,并得出在性别、入学时间、是否为学干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2004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2004]16号文件,在文件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该次调查研究主要探究银川市4所高校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实践,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社会实践使自己成长成才;怎样端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引导他们加深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同时,根据调查分析,找出适合大学生并能吸引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方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抽样的方法在宁夏4所高校中抽取1400人作为研究对象。4所高校包括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样本量分别是宁夏大学400人,宁夏医科大学400人,北方民族大学300人,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300人,每所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分配样本量。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自主意愿、积极程度、基本形式以及看法等。问卷调查具体采用分院系、分年级的分层比例抽样方法。对每所学校2011—2014年入学的学生采用多段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4个年级学生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进行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366份,回收率是98%,其中,有效问卷1304份,有效回收率95%,该研究对所获取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的百分率(%)均为有效百分比。

2结果分析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宁夏各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课题组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开展调研。

2.1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意义的看法调查得出87.80%人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有5.83%人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意义,还有6.37%人认为参加社会实践与他们关系不大。由此可以看出,87.80%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无论是对个人、学校亦或是社会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行性会比较好,活动结果也会更加令人满意。在所有认为有意义的人数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都很高,男生中有84.98%人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有意义,女生中有89.68%人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有意义,这说明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很重视社会实践,但女生更为重视。

2.2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自主意愿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自主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有76.31%的大学生是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有12.57%的大学生不是自愿参加社会实践,还有11.12%的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是无所谓的态度。其中自愿参加社会实践的男生占69.94%,女生占80.38%,二者相差比较大,女生的自主意愿较男生更强。对此结果我们后期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男生会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玩游戏,他们觉得在游戏中会有一种精神寄托,能够得到充分释放,而现实比较死板,他们觉得参加社会实践是在浪费时间。相反,女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使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她们参加社会实践的自主意愿很强烈,积极、主动性就会很高。

2.3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看法及态度

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对参加社会实践是否会影响学习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认为参加社会实践会影响学习的普通学生占20.83%,学生干部占31.14%;认为不会影响学习的普通同学占46.49%,学生干部占41.92%;认为偶尔会有影响的普通同学占32.68%,学生干部占26.94%。由此可见,不论是普通学生还是学生干部认为参加社会实践不会影响学习占的比例之间差异不是特别大,但在认为会有影响这方面,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所占比例差异是比较大的,其中学生干部认为有影响的人数占很多。经过一系列访谈调查,得出学生干部会切身体会肩负的重任,他们衔接着同学与老师之间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纽带作用;他们也深知学生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学习与工作都得兼顾,这将导致学习的时间大大缩减,因此,他们会觉得在某些程度上社会实践工作会影响学习。

2.4新生和老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意义的看法

通过调查新生和老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意义看法得出,2011年入学的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有意义的占85.48%,2014年入学的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有意义的占90.85%,可以明显看出,新生和老生都很重视社会实践,但新生更加重视。近年来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重视度提高,这可能跟国家对社会实践的大力宣传和社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3讨论

3.1丰富社会实践的种类

在大学校园中,最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血站宣传活动、三下乡活动、残障儿童关爱活动、孤寡老人关爱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其种类相对较单一,且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较少,学校可以从各行各业着手,寻找大学生较感兴趣的方面,以丰富社会实践的种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

3.2加大社会实践的奖励制度

学校虽然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都给予一定的奖励,但在力度方面和奖励方式上有待改善。学校常采取加分制,导致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获得的分数越来越多,从而会得到在某些方面的优先权,而不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会觉得加分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就会进一步打击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缺少了物质方面的奖励,加分制就难以顺利推进。因此,在社会实践表彰过程中,加分制应与物质奖励相辅相成,达到最佳的状态。此外,也可以采取其他创新性的奖励制度,以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3加大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

在丰富社会实践种类、加大社会实践奖励制度的同时,更应重视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可以通过发放彩页、海报宣传、电子信息网络平台等一系列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有力地宣传会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了解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孙平.大数据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5(11):43-44.

[2]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109-110.

[3]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75.

[4]王鲁楠,贾林祥.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J].教育探索,2014(1):81-82.

作者:杨建云 赵锐平 岳慧 张江辉 马晓恒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刍议

[摘要]从理论上讲,社会力量有义务、有条件、有必要参与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然而,受社会环境、社会力量自身、政府、高校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表现为参与意愿淡薄、途径不畅、行为被动、形式单一。对此,应进一步消除社会力量的认知偏见,畅通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支持,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的途径与形式。

[关键词]社会力量;大学生社会实践;高校;实践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证明了其存在价值。然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到今天,也凸显出很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活动形式单一、资源浪费、流于形式、经费不足、效果参差不齐等。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全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社会环境[1]。社会力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之一,只有更加广泛地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才能破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难题,才能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

一、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应然性

(一)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其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个体经过学校的培养走向工作岗位后,为社会各组织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劳动和才智。基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论,作为人才的使用单位———社会力量,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反哺学校教育,以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参与到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中来,自觉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独特的资源和条件

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任务,高校并不负有全部责任,也没有掌握全部资源,反而社会各组织却拥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开放性的教育场地、社会化的施教人员、真实的教育场景、多样化的教育设施等等。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能够补充社会实践资源总量,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政治、道德、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及角色的社会化。

(三)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社会力量实现自身发展的必需

首先,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贯彻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社会各单位可以通过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部分问题。高校集中了众多的科研人才,也拥有许多科技成果,这些都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资源。许多社会组织热切期望与高校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借助高校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开展调研、宣传及技术攻关等工作。最后,社会力量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自身的良性运行,包括社会力量结构的优化、社会群体关系的弥合以及社会文化传递的促进都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2]。反过来,社会的良性运作又会对社会力量自身的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二、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参与不足是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集中概括,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参与意愿淡薄

社会力量参与意愿淡薄源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所抱持的“无关”“无用”“负担”的认知和评判。第一,社会实践“无关论”。长期以来,社会分工发展、行业领域的区分和功能化带来了经济的高效增长。社会各单位各司其职,只关注本行业、本单位的发展,普遍认为育人是教育部门自己的事情,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因而较少参与高校的育人工作。第二,社会实践“无用论”。社会实践的目标是体现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双受益”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实中,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时存在重受教,轻服务;流于形式走过场;疏于管理,指导缺位;缺少设计规划,与社会现实需要相脱节等问题,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长此以往,使社会各界逐步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无用”的负面印象。第三,社会实践“负担论”。社会对实践育人理念认识不够,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反而将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视为负担和麻烦。其原因:一是一些单位认为接收大学生实践会影响本单位正常工作秩序。二是政府、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有限,学生实践费用部分地转嫁给服务地和接收单位,无形中增加了接收单位的经济负担。三是对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保护,以及对大学生在服务地出现安全问题的追责和处理,这些都成为社会力量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心理负担和顾虑。

(二)参与途径不畅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直接组织者,承担着组织大学生展开社会实践的责任,负责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等与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交流和沟通[3]。但是高校与社会力量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责任分担、经费分担等方面存在许多合作障碍,使高校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社会实践方面表现得被动、消极,没有为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打开通道。由于无法与高校实现有效沟通,社会力量单方面也难以寻找出合适的项目和形式实现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对接,难以介入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

(三)参与行为被动

很多地方党委、政府只是将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作为一种号召和倡议,未就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出台更为具体、有利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政策。高校对社会实践这种关乎学生发展的隐形指标重视不足,缺乏联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加上社会力量对社会实践活动固有的负面认知,进一步消减了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多单位以种种借口回绝大学生到本单位实践锻炼,或者是碍于私交,不好拒绝朋友对其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邀约,又或者是迫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被动接纳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至于大学生如何开展活动,活动效果如何根本不去过问,从而限制了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

(四)参与形式单一

实践基地是社会力量介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一种重要的参与形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校地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存在“数量有限”“建而不用”“利用率低”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也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缺乏支持实践基地建设和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持久动力。上述社会实践参与不足的种种表现是社会环境、社会力量自身、高校和政府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改进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

(一)消除社会力量的认知偏见

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不足,首要原因是全社会,包括高校、政府、社会力量对社会实践的功能认识不清,对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对此,各级、各类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实践过程及成果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媒体的宣传,高校、政府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生实践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争取、联合、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同时,社会力量要摒弃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己“无关”,对己“无用”,是“负担”的错误认知,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义务性、必要性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去。

(二)畅通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

高校和社会力量要打破以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单一的、对立的供与求、授与受的角色。为此,政府应发挥好社会力量和高校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综合应用行政、立法、金融等手段促进双方资源的流动、共享,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同时,高校也要直接、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为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开方便之门。首先,除利用个人关系联系社会实践单位外,还要寻求更为有效、开放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如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网络平台,对外公开发布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信息、要求以及联系途径,为有意愿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力量畅通渠道。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社会实践工作组,充分挖掘、利用校友及其他社会资源,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其次,与社会力量就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机制进行交流和沟通,本着“共赢”的原则,积极争取社会力量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并推动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三)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支持

第一,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律责任机制、道德评价制度及社会责任报告制度[4]。使得支持、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是社会力量应履行的一项法定责任,也是社会力量应担负的一种道德义务,对此要形成全社会共识。第二,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机制和责任分担政策。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的培训指导,减少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事故的发生。合理界定政府、高校、实践接收单位和学生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灵活有效的责任分配机制、沟通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5]。第三,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保障政策,明确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生活补助、医疗保险和人身伤害保险等费用由公共财政统一支付。确定社会力量承担社会实践成本的经济责任和份额,避免其他参与主体将责任转嫁给接收单位。第四,制定财税金融优惠政策[6]。对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单位给予发放政策性贷款、优先订货、专项补贴、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贴息等优惠和奖励;对拒绝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方便的社会组织和单位给予相应的制约和处罚。

(四)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的途径与形式

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既要发挥配角作用,配合高校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又要扮演主角,主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如《南风窗》杂志社在“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中,扮演了发起方、组织者、资金提供者、技术指导者等角色。在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的过程中,《南风窗》杂志社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既履行了鼓励、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又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同于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这种参与形式,这是社会力量介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今后,在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科学化、规划化、项目化、长期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功效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其他有益形式,争取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更深入地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林志强,祁琳.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社会化[J].教育评论,2010(5):43.

[2]盛友兴,洪黎.社会力量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化途径:以重庆市社会实践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1):167.

[3]陈爱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境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0(10):156.

[4]罗公利,陈洪宗.论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机制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67.

[5]陈爱民.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的制度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93.

[6]罗公利,曲慧敏.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2.

作者:侯婷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分析(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88093.html

    相关专题:铀矿地质官网 案外人执行异议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对起重机械的应用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