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一、相关文献综述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我国部分行业近年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的趋势分析⑧

通过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在“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两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10个目标行业,主要是基于其2003~2010年8年间的相关数据的均值,并未考虑8年间(尤其是近年)上述行业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动规律,而该因素对确定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行业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继续考察上述目标行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验证上文的结论。(1)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由图1可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8年间整体呈不规则的波动下降态势,尤其是专科层面,200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自2007年以来有持续上升趋势,呈现出学历的“高端化”。(2)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由图2可见,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本、研两个学历层次8年间总体是呈不规则的波动上升态势,而专科层面在2004年出现一个高峰后2005年之后基本呈现稳定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比较稳定,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呈不规律波动。(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科层面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而本科层面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研究生层面波动比较剧烈,但自2007年起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两个学历层次及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研究生自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4)小结根据上述趋势分析结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八年来对大学生各学历层次就业无论是从吸纳总量还是从吸纳效率指标都呈不同形态的上升趋势,即意味着其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总体不断增强,因而,可将其保留在“关键行业”之列。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2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吸纳总量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吸纳效率指标也未出现一致的、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而在后继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近年8个关键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⑨

在确定了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8个关键行业后,着重考察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整体增加值的绝对数量与所占比重来衡量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为此,先探究前者的变化对后者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这种影响的程度,最终从提升关键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这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因此,首先应确定行业的增加值数量与该行业大学生就业数量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考虑到某个行业无论在增加值规模还是在就业人员总量方面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均存在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故从增加值角度出发,要分析某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实际上应该分析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与“增量(边际)吸纳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指某年度该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可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以绝对数量反映行业大学生就业密集程度的指标,与所属行业的自身特性(如生产方式,技术、资本、人力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后者指该行业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就业比重变化,也就是“就业弹性”的概念。最终,在对重点行业从增加值角度出发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与“就业增量(边际)吸纳能力”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确定哪些行业的发展会有效吸纳大学生的就业,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但出于数据可得性、适用性的限制,本文仅讨论“就业存量吸纳能力”。

(一)相关性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所限,本文只能选取8个行业按当年价格计算⑩的2004~2010年7年间的增加值与其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輯訛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如表3。由表3可见,本文所确定的8个关键行业的增加值与城镇单位大学生的就业人数七年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輰訛輥,这说明这些行业增加值的变化将会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较明显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分析。

(二)行业单位增加值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分析

金碚等(2010)、周伟(2010)在研究中使用了劳动生产率的倒数—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来衡量不同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大小。本文也采用该指标来计算某行业创造每亿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该指标并非像就业弹性系数那样是两个“增量”比率指标之间的比值,而是某一年度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存量”数量指标之间的比值,能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从该指标各行业自身的纵向变化来看,2004~2010年七年来,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除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05年、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2010年该指标上升外,其余6个行业及这两个行业的其余阶段,均呈持续下降态势。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科技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行业的劳动效率与生产力水平;同时,资本深化对于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也是如此。从该指标各行业的同年度的横向对比来看,2004年~2010年七年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较高数量的大学生就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就相对少很多;而制造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吸纳的大学生则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四、基本结论与研究局限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结构与行业的增加值结构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大学生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协调互动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总体而言,在20个行业当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个行业不仅在大学生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而且同时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同时,其行业特性也决定了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很高数量的大学生。尽管制造业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在20个行业中平均位居第3位,但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而且其行业特性决定了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吸纳的大学生就业处于极低的数量水平。金融业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在20个行业中平均位居第6位,同时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但其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却处在较低水平。尽管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为“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而且该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较多数量的大学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为“一般行业”,但无论是吸纳效率方面还是单位行业增加值大学生就业人数指标方面均处于8个关键行业的中下游。而其余12个行业,对提升大学生就业作用非常有限。综合上述分析结论,从提升大学生就业总量和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的角度,可以得知:大力发展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4个行业,努力提升其行业增加值,这将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制造业、金融业这2个行业由于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非常明显,通过提升其行业增加值的途径几乎无法或很难拉动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但考虑两个行业目前属于大学生就业的重点行业,故应巩固、维持其发展现状,以保障目前的就业规模。尽管通过提升行业增加值的方式来拉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效果并不明显,但考虑这2个新兴行业均具有一定的就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且符合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应予以适当的扶持。从上述分析结论中可以看出,就整体而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意义重大。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8个关键行业中,只有制造业属第二产业,由于其就业总人口基数很大而使得大学生就业总量较高,其余7个行业均属第三产业。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无法获取各年度各行业新吸纳的大学生人数,只能以当年各行业的学历构成状况来替代,这种只考虑“存量分析”的处理方式,会对结论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以提升某一行业的就业水平为目的的政策措施往往是以改变对其的投入为主要手段;由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行业特性的不同,每个行业投入与增加值并不都呈严格相关关系,而且相关程度也不一致。

作者:谭洁 赵杨 工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87837.html

    相关专题: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 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


    上一篇:网络教学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讨
    下一篇: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拓展实践述评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