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棉花生产历史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12年间,棉花产量与播种面积波动趋势与特征基本同步,在播种面积大的年份,棉花产量相应的也高。而棉花产量与受灾面积的波动呈反向同步趋势,当发生灾害时,棉花产量下降,灾害少的年份,棉花产量上升。随着棉花产量的增加,物质费用投入逐年上升,劳动力投入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
2模型结果
基于索罗模型的构思,研究利用生产函数对1978-2012年我国棉花生产的有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模拟。估计模型如下:lnY=235.6+1.09lnS-0.72lnD+0.14lnK-0.62lnL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计量结果显示模型能够通过F检验,R2(0.887)和调整后的R2(0.861)都在0.86以上,说明模型中包含的变量解释了因变量总方差变化的86%以上,拟合度较好[12]。
3模型结果分析
进而运用SPSS软件得到棉花产量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及各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表3)。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3.1技术进步对棉花生产贡献巨大从模型结果来看,1978-2012年的35年间,年均科技进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高达73.33%,说明我国棉花生产正在实现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的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重大转变。目前,我国棉花主产区已能实现麦棉两熟,粮、菜、棉和粮、饲、棉三熟,粮棉争地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观。棉花品种科技进步明显加快,育种效率不断提高,新品种产出增加。再加上植棉新技术如地膜覆盖、平稳施肥等广泛推广,使得我国棉花单产水平迅速提高。2012年,我国棉花单产1.62t/hm2,相比1978年的0.451.62t/hm2增加260%,年均增长率达3.9%。
3.2棉花产量对播种面积的依赖程度较高从模型结果来看,土地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达50.24%,估计的土地面积弹性系数为1.091,可以看出,我国棉花产量对播种面积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播种面积增长1%,产量即增长1.091%,而且从历史变化来看,棉花产量与播种面积波动趋势和波动特征几乎同步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以往我国棉花生产的波动主要是由播种面积的增减所致。长期以来,棉花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倍受政府重视,在棉花的流通体制上市场化程度较低。国家往往会在棉花歉收,供不应求时,采取调高收购价格或实施一定奖励政策来刺激棉农扩大播种面积,提高总产量;在棉花丰收,供过于求时,又采取限制收购政策,来抑制棉农植棉的积极性,从而减少棉花供给量。
3.3我国棉花生产受灾害影响较大经测算,受灾面积对棉花产量影响率为-33.81%,受灾面积的弹性系数为-0.718,说明我国棉花产量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受灾面积每增加1%,产量将下降0.718%。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棉农种棉风险增高,效益不稳定。棉花易受的灾害有气象灾害(雨涝、冰雹、干旱等)和病虫害(棉花枯黄萎病、棉花铃病等)。
3.4我国棉花生产具有高投入的资本密集型特征由模型得到资本对产量的贡献率达13.09%,说明我国棉花生产具有高投入的资本密集型特征。2012年,棉花物质投入占总成本的31.6%,资本密集型特征使得我国棉花生产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这也是目前我国棉花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3.5我国棉花生产处于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阶段从模型结果来看,劳动力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为-2.85%,贡献率为负数,劳动力投入越多,棉花的收益率不增反减,这就说明我国棉花生产已处于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阶段。随着棉花产量的不断增加,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逐渐减少的。这与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棉农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关系。但必须还要认识到,我国棉花生产仍然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4讨论及政策建议
索罗余值法衡量的是广义的技术进步,它假定技术进步率为总经济增长率减去因投入要素增加所致的经济增长率后的余值。因此,用索罗余值法测量出来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反映的是一种综合的技术进步水平,不仅包含了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应用、原有技术的改造革新,还包括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管理方法的改进等。其他学者也将索罗余值法应用到不同作物技术贡献率的测算中,得出油菜技术贡献率为73.85%[13],大豆的技术贡献率为76.77%[14],与棉花技术进步贡献率水平基本相同,可见科技进步对各种作物产量的影响巨大。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技术进步,我国棉花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逐年下降,但棉花产量对土地、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受灾害影响较大。因此,为加快棉花产业发展,提高棉花产量,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4.1加大棉花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和创新是棉花生产的强大支撑。因此,要加大对棉花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棉花种子、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研发,培育优质抗病品种,提高棉花良种繁育水平,并加强管理和积极进行市场推广;推进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建立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建议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试点,建立机采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现代机采棉产业技术体系。
4.2稳定棉花种植面积
加大对棉花种植的扶持力度,有利于促进国内棉花生产重新布局和健康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良种补贴、实施种植补贴和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为棉农种植收益提供保障,提高种植意愿,稳定种植面积。
4.3控制棉花生产成本过快上涨
棉花生产成本分为人工成本和物质投入。近几年,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例不断扩大,2012年人工成本占到68%,需要通过在符合条件的地区推广棉花机械化采收,降低棉花劳动力投入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棉花物质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管力度,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保护棉农的利益。
4.4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和提高受灾保险补贴
各级政府要建立棉花生产病虫害、气候灾害、地质灾害的预测和应急防范机制,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农业生产灾害预报测报网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观察检测和研究会商,及时发布灾害信息,防患于未然;当灾害发生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力量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给棉花生产带来的损失。同时扩大棉花灾害保险补贴范围,并提高棉花政策性保险中央财政负担额度。
4.5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随着农民工非农就业转移加快,种棉劳动力缺乏和素质下降问题突显,亟需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议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扶持棉农合作社、棉花协会等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病虫防治、收购储运、质量认证等环节的公益性服务。
作者:钱静斐 李宁辉 郭静利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