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
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师资力量是决定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首要因素,在信息化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基本原则也不例外。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的书本教学模式,要学会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打开通向城市的信息化大门。因特网学习和光盘学习应该成为教学的常态。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全面落后于城市是不争的事实。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农村老师对信息化教育资源本身的掌握程度值得关注。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都逐渐加大,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农村地区教师偏老化、学历偏低化、教学方法落后、对科技知识了解少等现实困扰农村教育之殇。特别是信息化资源的处理和利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老师加以指导和协调的特点,更是加剧了这一困扰。
二、观念
我国城乡差距巨大的现实和“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让农村地区的思想变得更加保守,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针对要实现网络与信息化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的接受程度和认识程度不深,大多数人仍然认为书本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对课堂网络化等新兴的教学内容不能理解。家长对教育信息化中部分内容的观念上的差别不仅仅只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影响。实际上,观念上的差别直接给信息化资源的采购以及推广有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对使用电子图书馆的费用,家长表示出不理解的态度,而且久而久之,经费为难的农村学校方面会更加为难,最终影响的是农村学校信息化的进程。
三、对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的建议
(一)改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观念上的改变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推广的助推器。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时期,许多问题都面临着观念的冲击和现实的考验。农村地区对黑板加粉笔和书本教学的运用是传统教育的精华部分,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了无数的跳出农门的学子,为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观念写下了完美的注脚。同时,这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推广的助力,学校、教师、家长对信息化教育所能带来的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的提高所持的怀疑态度,让农村地区本来就薄弱的信息化基础更加脆弱。这样的观念并没有错,但是需要教育部门联合地方政府和区域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宣传。利用村委会等基层自治单位为农村电子图书馆、期刊的建设和采购进行宣传;要求老师切实履行利用电子信息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义务。
(二)加大对农村信息化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信息化基础平台的搭建
农村地区教育大多接受来自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但是实际上地方财政尽管对教育有所倾斜,仍然无法满足农村地区教育的需求,更别提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的信息化进程的推广。采购电脑,安装电脑教室,获得网络资源这些都要花费巨额资金的信息化基础平台的构建。地方政府也非常为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教育这样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的利民措施,完完全全依靠来自国家的补贴,这是一个巨大的财政支出。实际上,地方政府应该对来自农村地区小学的财政困扰展开“自救”。除了加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再穷不能穷孩子”外,还要谋求来自企业和社会的支持,维持一对一的援建,例如谋求和发达地区小学的共建,得到来自沿海城市的支持。同时,针对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现实。政府和学校谋求为老师进行进修提供机会,去往先进的学校学习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教育共享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总之,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情况不容乐观。社会、政府、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都应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进程是一个对农村教育大有裨益的举措,应该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更理性的支持。
作者:李维涛 单位:招远市玲珑镇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