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见性和疏导性较差,受关注度较高
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公共舆论平台,是大学生群体表达诉求、发泄情绪或不满的首选方式。但网络虚拟的特点使得不法分子能够匿名其中,导致网络舆情含有极大的非理性因素。所以,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见性较差。在应对群体性事件过程中,高校相关部门既要做好事件参与者的疏导教育,进行政策引导,又要做好网络舆论方面的疏导,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群体性事件一旦爆发,参与者能够利用网络群发微信、邮件、在论坛、贴吧发文章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播出去,很快成为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便会受到学生、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和作用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难以控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网络舆情会间接促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谢科范等指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萌动期、加速期、成熟期、衰退期。现将从这五个阶段逐一分析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潜伏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晴雨表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常常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并普遍参与到网络平台的交流、讨论中。比如,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学校管理方面的不满情绪,经常以网络聊天、贴吧跟帖。发微博、微信等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网络舆情反映了高校群体性事件正处于潜伏期,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很有可能导致信息集聚、散发,直至事件的爆发。所以处于潜伏期的网络舆情相当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晴雨表,需要时刻关注是否出现不良网络舆情。
(二)萌动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触发器
当某一事件吸引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关注,高校师生在网上、网下不断地对同一事件发表各自的观点、态度、倾向等,并进行着激烈讨论,显然网络舆情正处于萌动期。高校大学生群体想要通过网络自由开放地表达诉求或开展激烈的争论,此刻,网络舆情就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触发器。高校群体在网络舆情进一步发展激化过程中,经过讨论达成的任何共识,都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加速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润滑剂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就会迅速传播开来。就高校网络舆情而言,其中那些负面的舆情信息或情绪很容易激化高校网民的不良情绪,师生群体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激愤情绪或对学校管理的不满等问题,在网络舆情的润滑作用下显得一触即发。所以在这一阶段,网络舆情相当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润滑剂,高校群体的不满、怨恨、激愤等情绪,在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下,极有可能走向极端,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
(四)成熟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燃油机
在网络舆情加速期,高校群体的相关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回应或者他们不满、怨恨的情绪无人理会的话,高校网络舆情和群体性事件很快进入成熟期。在这一阶段,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以罢课、罢餐、游行等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网络舆情相当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燃油机,不加以控制的话,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有加大“火势”的倾向。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对舆情进行“添油加醋”之后向社会舆论进一步传播扩散,网络舆情所蕴含的不良信息和情绪极易感染更多受众,使得高校内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可能扩散为整个城市或整个社会的群体性事件。
(五)衰退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制动器
群体性事件爆发后便进入衰退期,网络舆情亦是如此。但仍然需要关注网络舆情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避免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高校和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在主流媒体上澄清事实,并针对高校群体的利益诉求给予回应,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发泄情绪,遏制不良网络舆情蓄意声张的态势。这一时期的网络舆情相当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制动器,所以,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及时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直至消解高校群体性事件,并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引导高校网民群体的理性行为。
三、构建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应急管理机制
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庞杂,既有积极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反动落后、迷信不良的内容。而高校大学生群体是使用互联网的主体,他们的“三观”还未成熟,是非判断的鉴别力不够,大都处于思想活跃、容易冲动、易受蛊惑等的年龄段。所以,需要从网络舆情的视角来关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并建立相应的网络应急管理机制,避免不良网络舆情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构建网络应急管理的体系、决策机制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一案三制”,包括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也应该按照“一案三制”的模式。首先是编制和完善网络应急预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设计出一套专门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体系,使其涵盖高校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并能够确认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等级和目标任务,指定相应的执行方案。其次是建立健全网络应急体制。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动员高校的各个组织机构和全体师生,形成一个统一指挥、行动、相互协作的网络应急管理体制。再次是建立健全网络应急机制。应急机制的建立能够保障高校协调好应急管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网络舆情预警和研判机制、快速反应和信息发布机制等。最后是完善网络应急管理法制制度。高校相关部门应当通过网络加强宣传我国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应急管理的自觉性。此外,还需完善高校自身的网络应急管理制度。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形成相应的网络应急决策机制尤为重要。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分析鉴别的基础上,针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适时做出相对应的决策,或者在网络舆情爆发的过程中,针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势头,采取必要的对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或减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应急决策程序。第一,根据网络舆情发展阶段,进行事件的界定,认定事件的类别、级别以及可能的发展态势。第二,决策者选择相应的网络应急预案,按照预案的设计选择应对措施。第三,决策者快速调动各种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控制事态发展,形成处置合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处置工作。第四,在事态得到控制后,需要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及时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构建网络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
网络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的对象就是网络舆情。具体而言,就是要时刻关注这些网络舆情信息,在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会商、评估的基础上,监测其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或轨迹。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能够确保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减轻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程序:第一,对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进行分析预测,确定问题的根源和实质,以便“对症下药”,并预先设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网络或现实中发布预警警报。第二,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预警响应机制,不仅需要在互联网上对不良网络舆情进行辩驳、更正、引导。第三,建立预警救助机制,采取切实对策,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有效地实施救助。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首要任务就是开展应急处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应对,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次生和衍生。为确保应急处置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第一,协调机制。由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般涉及人员较多,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应急协调机构的作用,明确职责,在网上网下都要做好“上传下达”和疏导教育的工作。第二,指挥机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各部门参与,而且网络舆情信息含量较大,学校的应急处置工作只有在统一领导下进行,才能使得各部门各单位相互配合,提高整体效能。第三,应急预案启动机制。学校相关领导在已知突发事件爆发后,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力等尽快确定预案等级,通过网络媒体发布启动应急预案。
(三)构建网络应急管理的师生参与、信息管理机制
构建高校和师生合作互助、共渡难关的新机制,能够确保应对措施得到及时有效地落实。师生参与的方式主要有:第一,参与突发事件的预防。提高师生对不良网络舆情的敏感度,一旦有所警觉,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提升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力。参加应急演练,为网络应急管理建言献策,并自觉参与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第二,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积极配合学校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同时,自身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对策。比如,作为老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在高校BBS论坛、“聊天室”、微博等网络空间发表对突发事件的正确看法或厘清事件头绪,以引导网络舆情。通过建立全流程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管理机制,能够让师生最大限度了解事情真相,增强师生对学校行为的理解与配合,让学校行为透明化。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的网络信息管理。第一,突发事件爆发前的网络信息管理。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预警系统,帮助学校全面了解把握网络舆情信息,对不良舆情进行充分估计以便做好应急准备。第二,突发事件爆发时的网络信息管理。突发事件爆发时,高校相关部门应及时对所收集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明确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并还原事医学期刊投稿件的真实性。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对不良网络舆情进行封杀。第三,突发事件后的网络信息管理。在此阶段,网络媒体需要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纰漏事实真相。
作者:洪书源 穆亮红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专题: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