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在仁爱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阵地,大学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是国家与民族的栋梁。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与完善。儒家的仁爱思想在呼唤人们心底的人性与内心的良知方面具有足够的魅力。作为一个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怎样做人与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追求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一系列关乎生存与生活的人生课题,都需要去思考去抉择去实践。总之,大学生在仁爱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首先,缺乏自尊自爱的意识。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具有爱国爱家的崇高信仰、敢作敢当的价值定位、自尊自爱的自我肯定意识。这些品格都要求大学生接受自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自我约束,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价值实现是人一生之中最宝贵的财富,是自己生命光辉的印证,是促使社会和谐的动力。个人的善与爱的价值是一种饱含激情的、灵动的、充满了梦想与希冀的精神取向。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会缔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使自己变得虚怀若谷,懂得人情冷暖,不惧怕苦难与生死,以更正面的正能量来展现自己,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其次,缺乏爱人的能力。当今的大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同时伴随着自私与狭隘个性的急剧膨胀,这些道德问题在大学生中已经明显得表现出来。学生待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放松个人私欲,不懂得换位思考以自我感受为标准,存在典型的个人主义问题,不善于甚至不乐于帮助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再次,缺乏爱世界的胸怀。孔子的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以国家的兴盛、人民的幸福为己任,这无疑在教导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处世,用自己的真心、自己的力量去爱自己的民族国家甚至爱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个人私利面前大学生往往将爱世界的思想感情遗忘殆尽,为了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费尽心机将自己置身事外,这是没有担当、缺乏爱世界的广阔胸襟的表现。
二、大学生在仁爱思想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首先,高校仁爱教育工作的不足。当今的高校已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大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开展积极的工作,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与不足,这与我们思想道德教育在落实时存在着“见物而不见人”的现象有关,同时说明高校在施教工作中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其次,缺少仁爱的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大学生仁爱品德的确立也举步维艰。市场经济呼吁以个人利益的最实现为中心,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了其个性的觉醒,使得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来为人处事,不愿意信任他人,产生了社会性的信任危机。而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的市场经济以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肯定人们的利益观,部分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导致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要知道,一切物质的东西,最终都会归于虚无与平淡,只有精神上的丰富与收获才是永恒的财富,只有真正为他人与社会做了什么,才会让大家铭记于心,才不至于使自己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生过客。再次,大学生仁爱意识的缺乏。伴随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地位越来越高,养成了他们放纵狂妄的个性,没有兄弟姐妹去分享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渐渐形成了自己是中心的思想,并伴随这种观念成长,进而在高校与同学相处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观念。一个人的心中只有自己,就会忽略他人的存在,轻视他人的需要,漠视他人的付出,忽视他人的感受。另外,由于在家庭中备受关爱,以及长辈的代劳而逐渐养成懒惰、依赖的思想,变得不愿意也不会劳动,并把享乐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溺爱的结果是对孩子个人生存能力的伤害,感恩之心也不复存在。
三、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仁爱思想要求人们在尊重与关怀他人的同时彰显人性的本质与光辉。鉴于大学生仁爱品德缺失的现状,应重温圣者的待人之道,汲取圣者的文化精华,站在历史的前沿从新的视角审视孔子仁爱思想的精神价值,进行冷静的判断和认真的思考,挖掘出仁爱思想对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所具有的启示与作用。首先,培养大学生的仁爱意识。仁爱的最高境界是用自己的力量奉献社会,爱国爱民,成就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在现代社会就是拥有一份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孔子的一生便是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不断地塑造自己充实自己,爱身边的人。以身作则,是爱己、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的道德典范,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热血融于国家建设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斗志,用实际行动来彰显自己坚不可摧、百折不挠的积极精神,教书育人奉献国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其次,陶冶大学生的仁爱情感。在道德教育工作中,道德规范属于一种外在的教育要求,只有得到人们的认同进而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并在内心积淀巩固下来,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一种情感的力量,促使受教育者发自内心地将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教育者的思想观点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并付诸行动。没有内心情感的参与,道德教育不能深入人心,道德教化就不能实现自律,也不可能内化为人的心理需求,更不可能自觉地约束自身的行为。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长期以来,中国的道德教育过于强调外在的灌输,忽略了情感的巨大作用。理性使人摆脱了蒙昧,从而使人的活动趋向自觉和自为,但合乎理性并不等于合乎德性。再次,养成大学生的仁爱行为。大学生仁爱的行为,首先应从关爱自己的长辈、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开始。懂得感恩父母的陪伴,用孝心与真情回馈父母。要教育大学生:经常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谈谈校园生活与学习上的趣事;用电话与短信为父母捎去节日的问候,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感激之情与我们最真挚的祝福;有空便回家看看,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的疲惫,用生活的小细节与小行动来感恩父母养育之情,并以此激发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培养其同情心和责任感,逐渐使平和、谦恭、真挚的爱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学会用爱去对待他人,体谅他人。结论:孔子仁爱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而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任务就是教导大学生如何为人、怎样处世,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目的。怎样做人做事是孔子仁爱思想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共通之处。如何借鉴、吸收孔子仁爱思想,挖掘其中在教育方面的经验与知识精髓从而构筑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底蕴,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是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医学期刊目录大问题。
作者:李德民 管洪丽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