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牙周炎患者与牙周正常者龋病情况的差别。方法通过曲面断层片、牙周探诊和问卷调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口腔科就诊的456例患者(包括牙周正常140例,轻度牙周炎104例,中度牙周炎98例,重度牙周炎114例),检查龋失补数、口腔卫生情况及生活习惯。应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周正常组、轻度牙周炎组、中度牙周炎组和重度牙周炎组龋补牙面数分别为(1.44±1.02)面、(1.82±0.91)面、(2.36±1.94)面和(2.89±2.42)面,牙周炎组龋补牙面数较高,与牙周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牙周炎组失牙数为(1.58±1.54)个,高于牙周正常组的(0.65±0.3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组的简易牙石指数(CI-S)[(0.99±0.74)、(1.69±0.63)、(2.08±0.50)]、简易出血指数(SBI-S)[(1.21±1.05)、(1.87±1.74)、(2.56±1.09)]与牙周正常者的CI-S(0.60±0.32)、SBI-S(0.74±0.4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正常者简易菌斑指数(DI-S)(0.67±0.52)要低于中度、重度牙周炎组[(1.59±1.05)、(1.87±0.77)],但与轻度牙周炎组(0.87±0.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茶者的龋病发病率低于不饮茶者(P<0.05),而抽烟者的龋齿发病率也低于不抽烟者(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龋失补数高于牙周正常者,口腔卫生情况也比牙周正常者差,饮茶、抽烟也影响着龋病的发生。
【关键词】牙周炎;龋病;龋失补数;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78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6)06—0929—03
牙周炎与龋病是口腔两大最常见疾病,发病情况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两者的最终结果均可导致牙齿缺失而影响人们的咀嚼功能和健康水平,两者的发病特点和病损组织迥异,病因都与牙菌斑相关,但牙周炎与龋病之间是否相互影响或相互抑制尚无定论,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点。有学者认为随着菌斑的积聚,牙周组织与牙体组织的破坏应同时加重[1],但有研究发现许多患者龋病情况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存在拮抗现象[2]。本研究通过临床调查牙周炎患者的龋病情况以探讨牙周炎与龋病的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口腔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56例,男性210例,女性246例,平均年龄42.7岁。其中将牙周健康者140例作为对照组,316例牙周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轻度牙周炎患者104例,中度牙周炎患者98例,重度牙周炎患者114例)。
1.2纳入标准
①年龄25~74岁;②女性非妊娠者;③问诊无全身系统性疾病;④3个月未服用抗生素;⑤6个月内未接受过牙周治疗;⑥无认知障碍,能配合完成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3临床参数的设定
每个病例按照事先设计统一的调查表检查记录,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I-S)和简化牙石指数(CI-S)、龈沟出血指数(SBI-S)、龋补牙面数(DFS)、失牙数(M),有无饮茶、抽烟习惯。由Florida厂家培训合格的医师对受检者进行牙周检查,记录口腔所有受检牙的6个牙位(近中颊、颊中央、远中颊、近中舌、舌中央、远中舌)的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以及探诊出血(BOP)(探针出血记录为阴性、阳性)。参照Armitage等[3]推荐的标准并结合曲面断层片检查诊断牙周的病变程度,牙周炎的诊断标准:①轻度慢性牙周炎:全口牙平均附着丧失(CAL)0.6~1.5mm,邻面部位CAL<3mm,缺失牙≤3颗;②中度慢性牙周炎:全口牙CAL平均1.6~2.4mm,口内至少3个区域至少6颗牙齿但不超过8个部分邻面CAL≥3mm,缺失牙≤5颗;③重度慢性牙周炎:全口牙CAL平均CAL≥2.5mm,至少3个区域有1个或多个部位邻面CAL≥5mm,缺失牙≤14颗。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P<0.05。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临床情况
456例患者中男性210例,其中牙周正常59例、轻度牙周炎49例、中度牙周炎44例、重度牙周炎58例;女性患者246例,其中牙周正常81例、轻度牙周炎55例、中度牙周炎54例、重度牙周炎56例,患者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0,P>0.05)。
2.2DFS和M的测定结果比较
DF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牙周病的加重呈上升趋势。因龋失牙数经分析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时,重度牙周炎与另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DI-S、CI-S和SBI-S的测定结果比较
DI-S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时,对照组与轻度牙周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S、SBI-S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牙周炎患者口腔卫生明显较牙周正常者差,见表2。2.4饮茶、抽烟者DFS值测定结果比较为了进一步观察饮茶、抽烟对牙周炎患者龋补牙面数(DFS)的影响,进行组内分类比较。有饮茶习惯者的DFS值低于无饮茶习惯者(P<0.05),有抽烟习惯的牙周炎患者与同组未抽烟者比较DFS值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和表4。
3讨论
3.1牙周炎和龋齿发病的关系
众所周知,牙周病和龋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牙体缺失的主要原因。牙周病和龋病虽是病因和症状都不相同的两类疾病,但它们的发生与牙菌斑密切相关,均以牙菌斑为始动因素。菌斑以龈缘为界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龈下菌斑是由龈上菌斑迁移延伸形成[4]。当菌斑细菌以生态群体过度生长时,致使菌斑中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与其他微生物的平衡遭到破坏,口腔生态失调,细菌释放抗原、酶或毒素等产物[5],入侵宿主组织,对牙体、牙周组织起攻击作用,导致口腔疾病发生[6],所以对牙周病和龋病研究时应发现两种疾病的共同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口腔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这两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龋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牙周病逐渐成为牙体缺失的主要病因。临床上由于牙周病而拔除的患牙大多是完好的牙齿,因此,许多人疑惑是否牙周病患者的龋齿发病率低,本课题正是基于探讨两者之间的发病关系而进行的临床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发现,牙周炎患者的龋补牙面数(DFS)值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牙周炎的加重,DFS值也逐渐升高,这个结论与江千舟等[1]的发现类似,他们通过对同一口腔环境中龋病和牙周病发病关系进行调查,认为同一口腔内患龋的牙齿的牙周炎症程度重,无龋的牙齿其牙周炎症程度轻。患牙周炎时,由于牙周支持组织的减少,容易造成继发性牙合创伤,引起咀嚼时疼痛,此时牙龈退缩使牙根暴露,对温度刺激敏感[4],导致患侧牙齿费用,使食物残渣等堆积,并且当患者牙体松动时牙列间隙增大易引起食物嵌塞,形成细菌滋生、发酵的有利条件,菌斑中致龋菌代谢产酸,牙齿的硬组织产生脱矿现象,形成龋齿[7]。而患龋牙多发生在口腔不易清洁的牙位和食物碎屑易滞留的部位,也是菌斑容易产生的区域,患龋牙易伴冷热刺激疼,会导致患者在刷牙、漱口时回避这些敏感部位,更易形成菌斑、牙石,为牙周致病菌的生存提供了环境,从而导致牙周炎的发生。结果提示牙周炎与龋齿两者的发病有相互影响的特征。但是否因为发生牙周炎时龈下菌斑的增多导致龈上菌斑成分构成的改变,强产酸菌比例上升,微或弱产酸菌比例下降,对牙体硬组织破坏能力升高,龋齿增加,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因龋失牙数两两比较时,重度牙周炎的失牙数要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原因可能是:(1)牙周炎程度重的患者口腔卫生较差,更易形成细菌滋生、发酵的环境,导致龋病活动性升高;(2)重度牙周炎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对其失牙原因是因龋坏或者牙周炎或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并不能完全明确而引起的误差。在口腔卫生调查中发现牙周炎组简化软垢指数(DI-S)、简化牙石指数(CI-S)和龈沟出血指数(SBI-S)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牙周炎患者口腔卫生情况明显较牙周正常者差。牙周炎患者口腔卫生总体情况较差,其DFS值也高于对照组,提示我们菌斑、牙石的沉积量多,不仅能导致牙周炎的发生,还会导致龋病的发病率升高。
3.2绿茶、抽烟对牙周病患者龋病情况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人是以谷类、鱼肉类、蛋类等酸性食物为主食,饭后口腔是酸性的,这使唾液也变得粘稠,这种状态利于形成菌斑,所以唾液的流速、缓冲力也影响着龋病的发生[8]。牙菌斑中的致龋菌利用食物中的糖产生的酸是引起牙齿龋患的主要原因,而茶是国人常用的弱碱性饮品,近年来研究认为茶叶提取物茶多酚(TP)不仅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坏死梭杆菌等牙周炎致病菌有抑菌和杀菌作用,而且对主要致龋菌口腔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也有抑制作用[9-11]。我们的调查也显示TP具有优异的抑菌能力,能抑制细菌的粘附,减低龋病的活动性,使牙周炎患者中饮茶习惯者DFS值低于同组不饮茶者DFS值(P<0.05)。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已得到公认,研究表明烟草中尼古丁进入血液,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牙龈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以致牙龈氧供和血气交换减少,清除废物能力降低,牙龈保护性修复功能减退[12],会导致牙周炎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但吸烟对牙体硬组织影响的研究还较少。Ji等[13]分析发现,吸烟者的菌斑中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比例高于不吸烟者,而吸烟使口内处于缺氧状态,牙周氧化还原电势下降,更有利于厌氧菌的生存。调查发现抽烟者与同组不抽烟者相比DFS值要小(P<0.0省级医学期刊5),进而推测可能是因为吸烟抑制了需氧致龋菌的作用,减少了其对牙体硬组织的破坏,从而造成吸烟者的DFS值反而较小,与关为群等[14]的调查结果一致。
作者:胡朋飞 张安安 彭凤梅 单位:潍坊医学院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