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他们过得好吗
真实的生活激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那么,如何让学生把这份情感更有内容地表达出来呢?我抛出了又一个话题:“他们过得好吗?”师:在这人流如织的大街上,老人与猴子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他们过得好吗?如果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觉得哪一个最确切?可以先写在纸上。生:饥寒交迫。师:这个词新鲜。说说理由。生:冬天的时候,老人穿得单薄,小猴更是赤身裸体。寒风呼啸,吹在身上像刀割一样。生:这么冷的天,很少有人出门,没有人施舍他们,肚子都快饿瘪了。师:好可怜呀!还有不同的词吗?生:羞愧难当。师:不一样的感受。说说理由。生:老人望着身边走过的衣着光鲜、脸上挂着幸福笑容的人们,而他却衣衫褴褛。再说,有的人还向他投去轻蔑的目光,好像在说:好逸恶劳的家伙。老人的心像刀绞一样难受。师:这是一种失去尊严的生活呀。生:我想到的词语是“相依为命”。老人没有家了,也许没有儿女,无依无靠;小猴子孑然一身,四处流浪。他们俩冷了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生病了也有一个照应。师:多体贴人的猴子呀!猴子心甘情愿陪伴在老人身边吗?生:肯定不甘愿,但是没办法。一条锁链锁住了它的自由,锁住了它对生活的向往。生:老人对猴子也许并不友好。要是哪一天,没要到钱,老人可能迁怒于猴子。猴子在老人的棍子下,极不情愿也摆起一个个机械的动作:金鸡独立,旋转芭蕾舞……师:猴子简直就是老人赚钱的工具!…………这种对话又一次激起学生心底情感的涟漪。课到这里,教室里布满了浓重的情绪阴云,好像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二、叩问,君家在何处
课堂的情绪氛围显得格外凝重,大家的心沉沉的。学生心中涌动着的是对生命的怜悯与同情。老人与猴子那层复杂的关系,让他们走不出来。我趁热打铁,顺水又向前推了一波———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老人有家,猴子也应该有家。我们一起问问猴子,他的家在哪里?问问可怜的老人,他本应过着怎样的生活?生:猴子的家应该在遥远的森林里,那里有花草树木和小溪。那里空气清新,鲜花盛开,鸟儿就在家门前的树上歌唱。多美丽呀,就像世外桃源。生:猴子的家里应该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一家人快快乐乐。生:小猴子每天都和伙伴们一起玩,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坐在树梢上,树枝一颤一颤的,仿佛荡着秋千。…………师:多么自由的生活,而今只存于它的记忆中,偶尔在梦中出现罢了。如今,它看到的是拥挤的人流,是老人苍老、冰冷的面孔。谁再说说老人本应该有的生活。生:老人不应该在这人流如织的大街上乞讨,而应该在家里安度晚年。师:能详细说说吗?生:穿着干净的衣服,在家里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聊天、玩玩游戏。师: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想象里,老人的晚年还挺新潮的。生:在小区里打太极拳,下棋、品茶,或者上老年大学。师:老有所学,多么有情趣的晚年呀。生:周末和他的儿孙们一起去郊游、放风筝,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泡泡温泉。师:好幸福的晚年,这是一种天伦之乐。…………师:是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老人辛苦一辈子,该安享晚年。可是,这些对眼前的这位老人来说,有可能吗?这又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呀,小猴为什么从天堂般的森林流落这陌生的大街?温馨的家、安逸的晚年为什么不属于老人?教室里小手如林,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终于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愤”“悱”状态。我知道,再让学生个别交流,会挫伤大家的表达欲望。于是,我选择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和今天课上的所闻、所言、所思结合起来,自选一个角度进行作文。课后,照例要组织教学评议。因为是教研员“亲自”上课,来了不少听课老师。他们问我,今天的课为什么选择六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而不是其他年级。我一时也答不上来,只是有一种直接的感觉———这样的素材适合高年段学生。他们已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主体意识也开始逐渐觉醒,对社会和各种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学习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以及生活事件。
课后收上来的作文验证了我的这种直觉。虽然我在课上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有限,学生的习作却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且各有自己的写作思路:有作文题为《永相随》,讴歌猴子与老人的情谊;有作文题为《铁链锁住了自由》,为猴子的遭遇鸣不平;有作文题为《爱,恨———交错》,为猴子的不幸深深地掬一捧眼泪;还有作文题为《何时了》,为老人的命运担忧……仅凭这些标题就足以表明,通过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学生投入地进行了动态的作文观察,在作文中阐发了自己的所感、所思。我想,这堂课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给了学生一双观察的眼睛,且将学生对观察结果的思考引向更深、更广处。大家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对于学生而言,这句话却难落实。生活在哪里?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生活在都市里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生活面极其狭窄,几乎是窄化到从“家”到“学校”的“两点一线”。我让学生到大街上“看望”老人与猴子,目的是打开学生的观察视界,从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让学生明白:所谓的“生活”,就是我们身边动态的见闻。明清大思想家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就本次作文教学而言,我的课堂只不过为学生开拓了一条表达眼前所看见景象的路径。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不正是这个理吗?生活里有写不尽的作文内容,而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更好地观察,为作文教学拓出一条更宽广行政管理论文的道路。
作者:李日芳 单位: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相关专题:美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沥青路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