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动物实验探讨

1对突触结构的影响

目前针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微管相关蛋白-2(MAP-2)、突触素p38等的影响。MAP-2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胞体、树突和树突棘等,参与构成细胞骨架,调节突触可塑性。刘波在实验中发现,给予脑缺血缺氧幼鼠头穴丛刺,海马CA1区MAP-2表达随着时程增加,增高幅度明显下降,结合环境刺激法后疗效相应地进一步提高。实验中还观察到学习记忆能力变化与MAP-2表达变化相一致,表明海马CA1区MAP-2表达增加是头穴丛刺或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法能有效促进脑缺血缺氧幼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的机制之一[8,23]。突触素p38广泛存在于神经细胞的突触前囊泡中,参与神经发育、分化、再生与修复。有研究显示,幼鼠脑缺血后,突触素表达增加,经过头穴丛刺后突触素的表达更高,提示头穴丛刺可增强突触可塑性,研究还表明联合环境刺激法后作用更大[23-24]。

2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李晓捷等发现,幼年实验动物因缺血缺氧或高胆红素致脑瘫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下降,针刺患侧和督脉穴位时能明显升高脑内5-羟色胺(5-HT)含量、脑干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和基底核多巴胺(DA)[25-26]。但也有学者发现,该法对脑内和脊髓内的NE含量均无明显影响[27]。这些说明针刺对脑瘫模型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两项实验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能与脑瘫模型不同、电针刺激方案不同、脑组织取材部位不完全相同等因素有关,有待深入研究。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含量的升高是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降低脑中Glu含量是关键[17]。杨进廉等研究发现,单纯针刺患侧穴位能明显升高脑内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针刺患侧穴位加上督脉穴位则能明显降低脑内和脊髓内Glu含量,升高脊髓内GABA含量,对其他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与针刺患侧穴位效果相同或更强[27]。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针刺对脑和脊髓内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调控具有广泛性、复杂性,而同时选用患侧和督脉具有协同作用。另外,乙酰胆碱(Ach)作为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的重要递质之一,参与学习、记忆等重要的生理活动。但由于目前尚无直接显示Ach的组织化学方法,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为细胞内Ach合成的关键酶,一般以此代表胆碱能神经细胞的功能状态。李宛青等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能有效促进脑缺血缺氧幼鼠海马结构CA1区内ChAT表达增多、增强,逐渐接近正常幼鼠,从而催化Ach合成增多,促进功能恢复[15,28]。

3对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神经营养因子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脑损伤的研究与干预中,但大多限于成熟的脑组织,对在发育期脑损伤的应用较少。有实验发现,幼鼠脑缺血缺氧后,抗氧化防御系统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力、谷光甘肽的含量均明显下降[20,28]。此时结扎侧大脑半球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明显增多,逐渐达到高峰,但时程短,增加的水平有限,随着生长发育其水平又逐渐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针刺后能持续上调BDNF、NGF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数量和强度上均显著高于自然恢复的幼鼠[2,15,23,29],还进一步发现在刺激和维持NGF表达上,早期针刺效果更明显[2,30]。也有学者应用宫内感染致早产模型进行研究[31],在BDNF表达变化显示出与以上一致的结果。BDNF大量增加后,可以调节自由基代谢,增加SOD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在神经细胞中的活性,使自由基积聚减少,还可以对抗代谢性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调节细胞内Ca2+的水平,稳定细胞内环境,对NO介导的谷氨酸神经毒性也有抵抗作用,从而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调节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作用方面有着与BDNF类似的作用。有实验显示,脑缺血缺氧或宫内感染致脑损伤幼鼠的受损脑组织和邻近区域bFGF表达增加,经针刺治疗bFGF表达较自然恢复增加,并可延长强阳性表达,前肢功能恢复明显,而且早期介入对于bFGF的表达和前肢功能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3,32]。说明针刺能改善神经功能,调节bFGF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4其他

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GAP-43)是神经细胞轴突再生的分子标志。黄雄昂等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促进脑组织各部位(尤其是运动皮质)GAP-43的表达,并使其表达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有利于神经组织再生和突触重建[14]。目前,GAP-43表达的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王琴玉等应用SABC(StreptAvidin-BiotinComplex)法检测脑组织GFAP表达,发现经针刺后GFAP表达增加,前肢功能相应改善[4,7],提示针刺能促进GFAP表达,可能是其治疗脑瘫在细胞层面的重要机制之一。

5展望

有关针刺治疗脑瘫作用机制的研究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涉及脑血流量、病理形态学、能量代谢、自由基代谢、细胞凋亡、突触联系、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等,还有很多不为所知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目前的实验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动物模型、针刺方案不统一,选穴标准不同,针刺常常与电刺激结合,刺激量、强度、持续时程不一等,导致很多实验结果之间无法进行比较和利用。另外,有学者研究针刺的早期介入,但能早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介入最适合,尚缺乏专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这些都是针刺治疗脑瘫进一步研究的切入有机农业论文点,应加强研究,为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治疗标准化的完善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徐冬晨 杨江 韩新民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动物实验探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169924.html

    相关专题: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风险管理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