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学研结合,利用学校、企业与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成立了5个研究所、8大培训实习基地、10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并与黄冈市的“一园8基地”紧密衔接,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学研;协同创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曾被中国教育报誉为“大别山里的职教明珠”,学院多年来始终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产学研团队,与黄冈市的相关企业、行业建立基地对接关系,成立了5个研究所、8大服务区域产业基地,10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区域经济建设与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
一、黄冈市经济发展特点
黄冈市虽然工业化发展有一定规模,目前主要有六大产业群分别是:食品饮料产业群、纺织服装产业群、机械电子产业群、医药化工产业群、新型建材产业群、能源工业基地。但这些产业群规模有限,总的来说,黄冈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二、学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专业开发与淘汰机制
(一)专业开发典型案例。黄冈市近年生态农业、旅游业,新农村医疗保健等行业发展迅猛,黄冈职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重点开发光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观光农业,新开物联网应用技术、护理、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电气自动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专业。2006年,团风县引进第一家钢构企业,2007年,团风县委、县政府把建设中部钢构基地,打造中国钢构品牌,作为工业强县的着力点。招商引资的主攻目标。学校灵敏地捕捉到了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开始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筹办为钢结构产业服务的专业,并于2009年成功申报了目录外专业———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开办后,与落户黄冈的湖北鸿路钢构、汇创重工等12家钢结构企业合作办学,成立了“团风钢构”班,为黄冈钢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团风县从“中国中部钢构生产基地”升级为“中国钢结构生产基地”,钢结构产业发展为可年产各类钢结构制品140万吨,创产值130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5万人的湖北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专业淘汰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淘汰了法律事务、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安全技术、财政、金融保险、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一批专业。
三、五个研究所———提高了学院自身科研能力
(一)茶叶研究所:与英山县政府合作,帮助当地茶农编写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采制技术手册等,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研制的“春缈”茶叶获2009世界绿茶评比会金奖。
(二)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所:与芜湖欧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报“欧宝机电压缩机装配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和“压缩机气缸座加工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横向科技项目,共取得企业资助金额达80万元,为企业创造效益近百万元。
(三)汽车零部件二次开发利用研究所:该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立项研究课题8项,带领学生多次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并与武汉理工大等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食品饮料加工技术研究所:研究所承担了“巴河藕保鲜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研究”、“巴河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等10多个科研课题,与浠水县巴河镇建立共建关系,研究成果在黄冈市应用推广,效果良好。
(五)花卉蔬菜研究所:开展了黄冈市花卉蔬菜栽培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开展黄州萝卜提纯复壮技术研究、迷你黄瓜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我市产生了不低于50万元的经济效益。
四、八大基地———培训、服务、实习融为一体
黄冈职院的8大培训服务基地与黄冈市的“一园八基地”挂钩,即黄冈大学生创业园、黄冈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黄冈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黄冈市国家和省级创业延伸基地、黄冈市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黄冈市农产品供应基地、黄冈市高校优质生源基地、黄冈市高层次人才智库基地、黄冈市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基地。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地紧密结合,资源互补,既保证了黄冈职院学生实习锻炼,也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黄冈职院的八大基地分别为:
(一)国家“新型职业农民”黄冈培训基地。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培训、农村畜牧实用技术培训、中草药栽培技术培训、青年农民企业家培训、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淡水渔业养殖技术培训、林果栽培技术培训等项目,每年为黄冈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多人次。
(二)大别山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基地在红安、英山、蕲春、麻城开展生态茶园建设与技术推广,并与麻城市东南沟村合作,实行“公司+农户+茶园基地”模式,从种苗选择、茶园管理、采茶、制茶、茶农培训等全程式服务,为当地茶农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是我院茶学专业实习基地。
(三)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黄冈培训基地。基地为黄冈市培养了403名合格的农民大学生,他们有的在当地村委会任职,有的成为了私营企业骨干,有的成了带动一方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
(四)黄冈市城镇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基地举办了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培训、士官生培训、国税系统青年干部财务会计培训、黄冈市劳动局“创业培训进高校”培训等各项培训每年达万人次。
(五)黄冈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为黄冈市中职学校举办培训研讨班、还举办了园林技术、土建类专业、汽车类专业的三个国培班,培训来自全国46所高职院校的120多名教师,增进了我院和全国其它职院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黄冈市中职和高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高职3+2专业对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六)黄冈农业信息化服务基地。基地开展了“基于WEB的四级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的推广应用,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很多在我们这里接受培训的学员将自己的创业产品推上淘宝网站。
(七)农业实用创业人才黄冈培训基地。开办了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农村能源经纪人创业培训、养殖创业培训等多个创业培训项目,为黄冈市培训了农业创业人员5000多人,这些创业人员解决了我市很多劳动力就业,同时也拉动了我市地方经济发展。
(八)黄冈职院老年护理基地。基地每年接诊60岁以上老人4000余次,对社区贫困和孤寡老人进行义诊,每年选择性上门义诊200余次,免费发放药品一万余元,与黄冈市卫生局联合编写《本草-养生专号》,在黄冈市发放,极大提高了我市人民健康知识水平。
五、十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研制、开发、推广有机结合
2010年至今,我院教师每年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在600篇以上,每年主编或参编教材100部以上,申报国家专利的发明创造每年10项以上,这些都与黄冈职院的各个二级学院成立相关产学研团队的努力分不开。
(一)农村信息化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与黄冈信息中心联合进行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黄冈商贸平台等网络的建设与推广应用。将我院毕业创业学生的蜂蜜、天麻等产品推上信息化平台,为黄冈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大力开展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方面的应用性技术和和横向课题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完成市局科技课题《现代数控技术加工设备维护的研究》,承担了横向课题《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有限公司进口设备的维护及常见故障的排除》,为黄冈经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了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
(三)山河建筑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帮助学校与山河建筑集团联合成立了山河鲁班学院,团队依托学院成立研发中心,承担了施工工法研究,并与黄冈广益投资咨询公司联合进行了大型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每年组织建筑行业五大员从业人员知识培训,为我市建筑行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四)建筑节能推广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与黄冈市墙体节能管理办公室合作,承担了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工作,与黄冈惠尔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建筑节能设计、变更、检测工作。并与湖北省区域内的多家新型建筑节能材料企业合作,开展了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研制、开发、推广。
(五)村镇房屋建筑规划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为蕲春、浠水、麻城、英山等县市村新农村建设提供免费的房屋设计、咨询服务、,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锻炼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六)奶牛疫病防治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深入奶牛规模养殖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为养殖户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编写《奶牛疾病防控一本通》,为伊利这样的大型乳制品企业在我市有充足的奶源保证做出了贡献。
(七)蛋鸡饲养管理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参与培训农村创业人员1100多人次,为湖北神丹、湖北同星、湖北昌大等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团队还完成了园林养鸡技术,散养土鸡技术等课题,团队成员经常下到我市土鸡养殖场,解决了我市土鸡散养存在的许多问题。
(八)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进行了无公害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的试验,在六福湾蔬菜基地推广了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到黄冈市的浠水、蕲春、团风、罗田等地多次参与送科技下乡活动,主持并推广黄冈优良品种黄州萝卜的提纯复壮技术。
(九)黄冈市东坡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大别山旅游产业开发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东坡文化是黄冈市的一个文化品牌,而黄冈市本身又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团队根据黄冈市的这些特点,确立三个研究方向:大别山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大别山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大别山共同旅游市场开发。成功开发黄冈红色旅游路线、麻城杜鹃节,东坡文化节、东坡外滩休闲旅游景点开发等旅游文化项目。六、结束语产学研的深入推进,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坚持以创新驱动作为产学研当前发展以及未来拓展的动力和根本任务,坚持以对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效应作为产学研的主攻方向。高职院校只有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才能构建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才能不断把产学研合作推向深入。
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15年调研课题“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及相关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VE2015007中国医学期刊)
【参考文献】
[1]徐冬冬.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5(4)
[2]赵玲珍.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黑农江高教研究,2013(7)
[3]任君庆.宁波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策略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作者:占卫国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