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质要求、主要基础和重要措施。要分析当前利益关系变化的新特点及其成因,把握社会转型中利益关系变化的规律,寻找经济增长与利益格局均衡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利益关系和谐的新机制,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同步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利益关系;市场经济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
1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所谓利益关系和谐,是相对于利益矛盾、利益冲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在利益追求和享受上的和谐,或者说是社会成员都能够相互认可彼此获取利益的方式以及所获取的利益种类、质量与数量”。它需要通过利益机制的创新,将不公正、失衡、矛盾和冲突等不完善的利益机制结构调整为相对持续、相互和谐并具有均衡性的利益机制结构才能实现。这种调整的主要特征是将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化。规范与不规范并存的利益来源规范化,利益差距扩大的趋势缩小化,最终使利益关系呈现出平等性、均衡性和契约性的特点。
利益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在本质上是完全统一的。什么叫和谐社会?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其核心是利益关系和谐。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因此,利益关系和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目标。利益关系不和谐,所谓和谐社会就只有一个空壳。构建和谐社会就将成为一句空话。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对不和谐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转变不合理、失衡的利益格局,实现利益关系相对或大体均衡。
2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
处在深刻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在利益主体的增多、利益来源的多样、利益诉求的公开、利益关系的复杂和利益差距的扩大等等方面。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利益矛盾的增多和社会冲突的加剧。已趋于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再加上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的利益要求难以得到完全的满足。形成了不同利益要求的相互冲突博弈,必将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大量出现,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动荡状态。
从目前情况看,“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妥善协调和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人们内部的各种矛盾才能得以化解,人们才能和谐相处。社会的活力才能得以充分激发,整个社会才能处于一种安定和谐的状态,由利益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和谐。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各种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结果就是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由于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引致了种种社会矛盾的大量出现。利益失衡与社会失衡的内在联系,客观上要求以利益关系和谐为基础,实现利益关系的大体均衡。这是关涉到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点。
3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和谐社会决不是没有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它是一个大多数社会成员可以接受这种差别、容纳这种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且,它是一个有能力缩小差别、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空前变革,引发了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给中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无不突出地表现为各利益群体之间利益要求的相互冲突博弈。变革的动因是利益的驱使,变革的实质是利益的调整。利益关系和谐的最终目的是使利益在不断实现、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在市场要素和区域分布两个方面达到相对均衡稳定的状态。使经济改革和发展所引发的利益失衡得以“弥补”,让发生利益冲突的各方都满意,让利益关系的各方都能把积极性发挥出来,让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大多数人,让大多数人对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信心不断增强,使经济改革和发展能够持续下去,不至于停滞或倒退。利益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实现利益关系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根本措施,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同步地发展。社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近几年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需求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而且,能不能解决内需问题,将直接决定能否形成我国发展的持久动力,这是关涉到我国未来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而要形成足以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需,必须以利益关系和谐为重要措施。我国占总人口20%的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为4.7%,而占总人口20%的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过大的贫富差距限制了有效市场需求的形成。富人们虽有能力消费但其需求已经饱和,穷人们虽有多方面需求但缺乏支付能力。就构建和谐社会而言,不仅要看到利益关系和谐是对改革发展引发失衡问题的“弥补”,还应看到通过利益关系的和谐。进而形成一种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是维持经济改革和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当前利益关系变化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1 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趋向逐步独立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又提出“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随后又在1989年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92年终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20多年改革的路径就是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计划机制,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到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1978-1986年的“放权让利”为特征,使农村的家庭或居民和城镇的企业先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然后,包括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个人也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的出现是由于长期的计划体制使人们的激情逐渐消退,效率低下成为政府头痛的问题,中央政府意识到对先进生产关系的期望值有些过高,开始承认社会生活中微观主体的利益,用利益刺激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所谓的“放权让利”是有限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的一种无奈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利益主体具有独立性所不相适应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一是表现为国有企业利益主体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二是表现为“三农”利益主体自组织程度低,其利益表达、利益抗衡的能力十分缺乏,处于半独立状态。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入,初步确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利益均衡机制的逐渐形成。将促使在转型时期还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开始逐渐独立化。
2 无序的利益诉求表达趋向逐步制度化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性的改革,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得单一性社会逐渐解体,多样性社会逐渐形成,人们在利益诉求上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由于改革过程中的“双轨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明显落后,党和政府也没有及时给各利益群体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这使得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群体没有享有平等的争取利益的权利,某些利益群体利用手中的特权占有公共资源。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处于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无序和非正常状态,在谋利手段上理性与非理性、合法与非法并存。比如,少数党政干部尤是行政执法部门、管理部门的部分人员,利用社会赋予的权力大搞以权谋私,某些利益群体在取得社会政治地位后,又反过来使其利益得以更好实现。这种凭借政治资源谋取私利所形成的特殊利益群体的出现是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是社会成员中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占有方面拥用优势的少数成员钻体制和法制不健全的空子,演化蜕变而成的。
结语:
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前,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很大,美国的阶层冲突、利益矛盾也很严重,但是随后美国选择了罗斯福新政。给劳工以权利,保障劳工的基本权益。让下层民众、弱势民众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决策,达到以良性互动化解参与危机;确立福利国家的框架以形成消费能力,解决了生产过剩问题,缓和了不同阶层利益主体的对立。而拉美则相反,不同的路径选择,结果美国成了世界老大。拉美落入陷阱。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前,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很大,美国的阶层冲突、利益矛盾也很严重,但是随后美国选择了罗斯福新政。给劳工以权利,保障劳工的基本权益。让下层民众、弱势民众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决策,达到以良性互动化解参与危机;确立福利国家的框架以形成消费能力,解决了生产过剩问题,缓和了不同阶层利益主体的对立。而拉美则相反,不同的路径选择,结果美国成了世界老大。拉美落入陷阱。
我国阶层分化严重并已趋于定型化。矛盾冲突凸显、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其背后往往是不同利益主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别。而从根本上讲,是社会权利神经外科期刊不均衡的结果。权益保障机制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保障民众合法权益的机制,它弥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现已成为支撑市场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