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场秀”节目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要求
不少学者着重阐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意义。史永安认为,大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因此,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深刻影响着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及和谐社会的构建[1]。余修日等指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策略的调整[2]。张冕的观点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有利于毕业生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就业法制意识,熟悉就业办事流程,提高就业工作效率;能很好引导毕业生认知自身环境和外在环境,理性择业;在就业指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毕业生坚定政治立场,维护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侵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丰富实用的就业技巧,扎实促进学生向社会角色的转变[3]。陈炜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完善将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指导和服务,围绕毕业生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为目标,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4]。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研究方面,学界对课程内容基本因素构成的认知基本一致,大略包括就业形势、政策教育,职业观教育与心理引导,就业素质培养,就业技巧培训,就业实践以及创业培训等等。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的发展完善应立足于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突出时代性和实践性,用系统理论构建规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和教学教育目标的切实实现都有赖于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应强化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加强就业指导课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引导相关教师往专门化、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对比国外,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相关理论的研究体系还没形成。研究内容过于集中,对课程的研究多局限于课程开设的意义方面;研究缺乏深度,课程设置的研究有所涉猎,但都是宏观性的思辨研究,课程的具体实践、反馈、评价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讨论多从课程本身出发,未能从横向和纵向充分借鉴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来完善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研究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没能形成系统。国外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研究思路清晰,实践性强,目前的研究着重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对于“职场秀”节目教育信息的研究只是集中在报刊杂志和网络的简单评论中,数量很少,研究不深入。更没有学人从“职场秀”节目教育信息的视角探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职场秀”节目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
模式创新的意义与目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抓手,强调实践性和实效性。从多个理论角度系统地研究剖析“职场秀”节目教育信息中有利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因素,并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管理实际进行理论探讨,有助于相关课程理论的完善。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各高校力图探寻发展途径无可躲避的“堡垒”之一,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在何方,如何解决,怎么最大化地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实践上的作用,是各高校一直努力的方向。“职场秀”节目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研究提出基本对策,以期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推动高校扎实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职场秀”节目视角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旨在以“职场秀”节目为蓝本,对照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论、建构主义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特性—因素匹配理论、体验教学理论和行动导向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有利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因素,包括环节设置、资源整合、表达沟通艺术、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心理指导、职场宝典等等,提出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对策,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课堂效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四、“职场秀”节目教育信息对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启示
(一)以课程论为标杆,探讨“职场秀”节目教育
信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整合的启示学校对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原有落后素质之间的矛盾是当前课程论要解决的基本矛盾[5]。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个性的不同要适时而变,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等进行逐步调整。“职场秀”节目中所展示出来的各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标准,包括能力储备、品行准则、礼仪礼貌、个性特质等等都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应当着重教授、引导、实现的重要内容。从课程论的角度而言,“职场秀”节目教育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整合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安排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实施个性化编制,特别要在强化大学生就业技巧和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熏陶,另外,课程内容要紧扣社会工作实际状况,提高课程体系的实际效果。
(二)基于“特性—因素匹配理论”,“职场秀”节目对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启示
“特性—因素匹配理论”又称“人—职业匹配理论”,是指人从自身的特性和能力特点等条件出发,寻求与自身特性因素相匹配的职业的理论[6]。这一理论有助于职业了解、自身了解、职业选择、职业推介,围绕该理论的核心,如果工作者的个人特性与职业种类匹配的和谐度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职业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在作出职业选择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对自身的了解,包括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等,“特性—因素匹配理论”后来的发展融进了测量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方法,完善了职业测评工具,让求职者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数据可依,使自身的测评更加科学客观;二是对目标职业的深入认识了解,侧重职业本身的发展趋势和职业对工作者的要求方面的了解;三是匹配求职者和目标职业的能力。从“职场秀”节目应聘者与招聘企业的互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和就业选择的深层原因来自就业观和就业价值取向的移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不但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突破大学生的思想局限得以主观扩大,而且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将更加规范,更加理性,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随之上升。另外,大学生对自身和职业的认识将更加客观和具有发展眼光,在职业选择时更趋向于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人力资源的配置将得到更大的优化。“职场秀”节目中的企业嘉宾往往能根据应聘者各方面的展示,从“特性—因素匹配理论”的角度充分把握应聘求职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性,从而从多维度进行就业观的教育,帮助求职者认清形势,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顿悟自己的就业观念正确与否,这将使求职者大大受益。由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管理中,就业观教育应该从毕业生的原有就业观出发,根据学生的求职方向和自身的特性进行判断和纠正,要杜绝“一刀切”和“灌输教育”,要以学生真正理解接受进而作出改变的就业观,作为就业观教育的重要评判标准。同时,为了提高就业观教育的效率,提倡就业观教育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心理教育等等进行结合,活化就业观教育的形式,丰富就业观教育的内涵。
(三)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在“职场秀”节目中的积极运用及其启示
舒伯是职业生涯理论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权威人物,他认为职业生涯包括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阶段,他的生涯发展理论让职业指导从静态彻底走向了动态。每个阶段环环相扣,如果某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结果达不到职业规划目标,就会对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形成阻碍,最终导致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发生功能性障碍[7]。职业生涯教育在大学中的普及,有利于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修正的基本方法,促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朝着就业目标迈进,是大学生充分准备就业,巧妙应对就业,最终落实就业的有效手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势必要实现跟就业指导课的充分融合,在就业指导中贯穿职业生涯的理念,帮助毕业生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角度合理就业。大多“职场秀”节目都能邀请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在旁观察、了解求职者的职业取向、优势,及时提供专业的指导,基于职业生涯理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们可以借鉴节目的方式,设置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角色对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管理进行帮扶,对学生进行动态的职业规划测试、跟踪,建立档案、扩大就业指导课的课堂范围,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方案,建立完善跟踪、预警、反馈、返修、再实施的职业规划指导机制。
(四)践行建构主义理论,“职场秀”节目教育信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的能力[8]。“职场秀”节目整个节目形式都紧紧围绕求职者展开,以求职者为中心,针对性强,大学生求职者的优势和劣势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不足之处还能得到企业单位的善意提醒和中肯的点评。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职场秀”节目就是一个训练效率极高的课堂,建构主义理论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建构能力,建构观念。课堂中内容、形式、教法的设计都要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学生对自身进行剖析,对就业指导内容进行批判,引导学生对照自身问题对相关知识进行选择性的建构,切实提高课堂的教育效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以学生个体为主体,结合普通外科期刊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自主式学习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作者:陈洪源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