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面布局
大光明大戏院由于位于租界中心,其建设用地较为紧凑,形状也不规整。从早期历史图纸上可以看到当时道达洋行设计的早期大光明大戏院主入口设置在临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一侧(图5),一条南北向主轴线依次贯穿主入口门厅休息厅和主影厅。主影厅平面位于用地北侧,其平面为椭圆形。早期大光明影戏院中严格的轴线关系和椭圆形的主影厅体现其古典主义风格的平面意向(图6)。1932年邬达克重新设计大光明大戏院时,沿用了原大光明大戏院旧有的进入门厅的轴线,但是顺应地形条件重新设计了观众厅。新的观众厅与旧观众厅相比顺时针扭转了约30°。同时观众厅由旧有的椭圆形平面改为钟形平面,这样更适合电影的放映和观赏。在观众厅和门厅之间设计了半圆环形的休息厅作为连接过渡的公共空间(图7)。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大戏院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前部2层,后部4层。东北向沿白克路(今凤阳路)设有办公和后勤入口,可进入舞台。二三层北向设有办公用房。占地面积4016m2,建筑面积7902m2。主要有门厅、两层的休息厅和观众厅组成(图8~9)。观众厅长31.5m,宽26.4m,高17m,观众厅上下两层共1961座(图10)。观众厅纵向长39.7m,横向最大宽34.5m。镜框式舞台深9.8m,宽16m,高8m,舞台可使用面积约100m2,可供大型乐队演出使用(图11)。观众厅的座椅宽度为55cm,排距为90cm^,尺度宽适(图12)。主入口内的底层门厅两层通高,十分宽敞明亮,西侧设售票处,东边设观众服务处。门厅左右倚墙设两个对称大楼梯,宽度各为2.5m,可直达二楼楼座休息厅(图13)。楼梯的位置显要,处理简洁大方。从两个楼梯之间的通道,可进入一层半环形的休息厅(图14)。观众厅平行基地长边呈钟形布置。半环形的休息厅一方面能完全贴合观众厅布置,更显宽阔,另一方面巧妙联系门厅与观众厅两个方向的轴线关系,使门厅和休息厅之间自然过渡,毫无生硬别扭的转折感。休息厅的空间不大却十分流畅,半环形的造型更平添了几分优雅。二楼是专为楼上雅座设置的半环形休息厅(图15),并直接与观众厅的二层楼座相连接。大光明大戏院平面功能布局明确,观众厅和舞台作为主要的使用空间处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为主入口的门厅。观众厅与门厅通过半环形的休息厅过渡。各层和各个功能分区之间通过横向和竖向的交通紧密联系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平面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如巧妙地结合三角形用地条件,扭转布置观众厅,并通过拉长的半环形的休息厅联系过渡主入口门厅轴线和钟形观众厅轴线,以及建筑平面功能与空间的合理划分等,表现出古典主义建筑大师邬达克在现代建筑上的先锋倾向。
2立面特点
大光明大戏院仅有东南向立面为沿街可见。整体看来,大光明大戏院的外立面主要采取横竖线条交错的形式,并无过多的装饰。略有收分的横向线条、垂直的竖向构件和大片的玻璃窗为其立面设计的亮点,这一设计带来立面强烈的凹凸感和虚实对比美化了视觉的感受。垂直的六对竖向线条和入口处的长方形玻璃灯塔将东南立面划分为八段。垂直的竖向构件装饰对应柱网的开间和尺寸,既作为结构又成为装饰的一部分,使人很难区分装饰与结构之间的差别。而以功能为原则,一层遮阳板与二层阳台的装饰再次融为一体,给人并不厚重的体积感(图16)。大光明的大门由十二扇铝合金钢框玻璃大门组成。两边门摘贴黑色大理石壁面,华贵之极。入口处上方设有乳白色玻璃板雨篷。雨棚右侧设有戏院的标志物长方形半透明玻璃灯塔,对整个正立面(东南)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图17)。大光明大戏院的东南立面长约70m,玻璃灯塔高达30.5m。正立面主体高两层,通过高出屋顶玻璃灯塔招牌将建筑横向划分为三段。玻璃灯塔的高度与主体建筑高度符合黄金分割比。建筑东南立面中各个构件与建筑形体之间的比例也接近黄金分割比(图18~19)。立面上的横向线条与竖直线条之间的对比体现出装饰语言上节奏的变化,也表现出水平装饰与竖直结构之间有机整体的融合。
3建筑风格
大光明大戏院在造型方面主要受艺术装饰风格的影响,其设计师邬达克在设计大光明大戏院中一扫过去严谨、唯美的古典复兴风格,精心将大光明大戏院设计为装饰简洁、材料精巧的艺术装饰风格的影院(图20)。艺术装饰风格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融合了立体派、构成主义包括机械美学,具有现代主义的简约风格,又有古典主义的精致而不琐碎。艺术装饰风格呈现出注重传统装饰与现代造型设计的双重性。它反对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也批评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其富有强烈装饰意味的特征,与当时机械时代的审美观念迅速契合,融入到上海充满自豪的摩登气质中,给上海的建筑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大光明大戏院新颖独特的风格也因此成为当时影院的翘楚。1933年,在放映第一部影片《热血雄心》时,被申报毫不吝惜地誉为“远东唯一伟大富丽的电影之宫”5。整体看来,大光明大戏院的建筑形态具有强烈的几何造型的装饰性(图21)。东南立面的主入口上面设有大面积玻璃长窗,以垂直向上的线条作为划分。主入口上的横向线条配合建筑形体由下向上逐步以阶梯状向里收分,形成优美的韵律。位于白克路的办公与后勤入口也采用横竖交叉的线条结合横向长窗设计,体现了艺术装饰风格(ArtDeco)简洁又不失装饰性的造型语言(图22)。主入口西侧上方耸立一长方形半透明玻璃灯塔招牌,晚上通电后灯火通明,光彩夺目,远远就能从周围建筑中脱颖而出,营造出强烈的梦幻色彩,十分有招揽性(图23)。艺术装饰风格(ArtDeco)的特征如垂直线条的强调,阶梯状收分的表现,几何化形态的装饰等在大光明大戏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图24)。
4室内设计
大光明大戏院的室内设计完全摒弃古典元素,具有明显的艺术装饰风格(ArtDeco)(图25~26)。室内门厅上面的大面积玻璃长窗令阳光充分摄入,大厅内十分敞亮。门厅的地面为嵌铜条的彩色石质地坪。沿门厅往里流线形的设计贯穿着整个内部空间,内部顶棚采用流线型的线脚作为装饰的作用,同时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图27)。另外,观众厅平顶配以金黄色的波浪形嵌槽暗灯,结合半环形的休息厅空间巧妙地将人流引入观众厅。楼梯上带状的铜制栏杆轻巧纤细,以波浪折角式向上递进(图28)。在二楼的半环形的休息厅中,布置了一个圆形喷水池(1933年大光明电影院建成时原有的三座中唯一保留下的一座)。随灯光的改变而喷出各色水花,摩登气息浓厚(图29)。室内墙面注重构图,墙面上黄色系的人造大理石巧妙搭配,通过几何程式化的设计达到前卫的艺术效果(图30)。室内大量采用卷曲线脚取代生硬的直线。除了几何形式的室内装饰特点外,大光明大戏院的室内特色还表现在色彩与灯光的运用这两方面。据当时的新闻这样报道:“大光明电影院的装饰极其富丽堂皇,色调有浅绿,有鎏金,有鹅黄,有深黑。凡目之所接,没有一丝烟火气。在当时的栏杆和扶手全部用铝制的,且全为银色,其电灯的用线也都为暗线,装置十分考究三座喷水泉,价值十余万,随时可喷水,因光学的作用,可使水花幻成五色,绚丽夺目,这是远东电影院中从来没有的”=。大光明大戏院在室内设计中大量运用纵横交错暗藏光源。灯具的布置巧妙结合了室内设计,形成只见光而不见灯的效果。位于休息厅的立柱也被改造成透光的灯柱,在夜晚照明齐开之时,室内环境视觉效果动感十足。观众厅大厅以金色顶棚控制了整个空间的色调,两旁犹如飘带般吊顶内藏有光槽贯穿整个顶面,更加凸显金色的魅力(图31~32)。观众厅吊顶用色的选择也相当讲究。在2008年重修时发现吊顶的历史涂层颜料竟然有7种之多Q。这种巧妙利用灯光和色彩的意识充分体现了设计者邬达克对艺术装饰风格(ArtDeco)的室内设计的整体把握。
5建筑技术
大光明大戏院作为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大戏院之一,其建筑的技术方面也有其独有的特色。在剧场设备方面,大光明大戏院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据1933年开业时报纸报道,大光明大戏院耗资30万购进美国甘利亚冷气机厂制造的离心式205匹高速3800转电动冷气机,其喷口为直射式,冷度干燥均匀且无噪音。当时上海的不少影院还以电风扇降温,而大光明大戏院以“冷气设备温度适体四季皆春”E,吸引大批观众。而于1939年在全国率先使用“译意风”设备R,进一步提升剧场的服务。在建筑结构方面,由于使用上考虑了商店、放映、休息及娱乐等多种功能,故结构形式为混凝土非规则框架结构。这使得大光明大戏院的结构体型较为复杂。观众放映厅是整体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观众厅分为上下两层,首层有1300m2有余,第二层结构平面约占一层平面的1/3,较长的悬臂结构符合近代早期剧场建筑的特点。二层结构由横跨整个观众厅的双工字箱型梁支承,该工字箱梁高度约3.5m,宽1m左右。工字箱梁两边用截面尺寸较大的支承柱支撑。整个观众厅的屋面采用整浇肋梁薄壳体,其主要承重方向为与屋面整浇横向屋架承受,横向屋架与柱为整浇刚性加强节点连接。柱采用复式框架结构形式,屋面采用薄壳与拱型屋架纵向肋梁结构。根据1998年上海大光明大戏院的抗震鉴定,大光明大戏院的基础采用独立纵向的条形基础。整体结构纵向平均长度近140m左右,横向平均宽度35m左右,中间没有任何结构变形缝T。
6结语
大光明大戏院,不仅是一个影院的名称,它更是一个时代风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其引领城市面貌的艺术装饰风格的建筑特征,以及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钢筋土建造技术,无不反映20世纪30年代上海近代城市建筑风貌与建造水准,是上海近代建筑的重要遗存。在当时,它不仅是放映电影的圣地,同时还是上海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被舆论公认为上海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其80年运营的沉浮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卫生部职称,对近代社会文化的研究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薛林平 王新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