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

一、价值观念:由单一性趋向多元化

社会主流价值观曾经是青年大学生的唯一选择,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宽松的社会氛围中,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与价值追求去表达自我、释放青春、展现活力,对自我的设计更呈现出多视角、多样化的鲜明特点,对待不同的价值观念采取更加宽容开放的精神,使得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可以兼容并存。这种多元化带来传统的与现代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同时共存,彼此竞争。但是,当代大学生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正式场合与书面表达中趋向主流价值观。伴随着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青年大学生热衷于通过微博、微信、QQ说说等个人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变化、价值观念等。这种表达不仅仅是“独语”式的自我流露,更期待他人的关注与回应,通过“微平台”加深交流。因此,“微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大学生表达与交流价值观念的重要平台,其潜在的价值观念得到深层次释放,其表达内容呈现出淡化主流、强化非主流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与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多元价值观及其冲突性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困境,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社会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社会性也意味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得以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变迁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条件,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1.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纵观我国建国后的历史进程,从建国初学生的热情高涨到文革期间学生的盲目冲动,从改革开放初期学生的媚外心理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其价值追求由封闭化、情绪化转变为多元化、务实化,这些都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产生认同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价值观呈现积极向上的整体态势。与此同时,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推进,关注与保障民生成为国家政策的新导向,受此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呈现出务实性,关注个人成长和专业化领域,习惯应用和借助工具、外界关系实现自我价值目标。另一方面经济社会转型引发我国社会结构形态、利益分配格局等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导向多元化、榜样模范多元化,必然带来价值选择的多元化,这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因素。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新的利益分配模式,在增强大学生竞争意识、自立自强精神的同时,其负面因素诸如分配不公、诚信缺失等也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更加趋于世俗化、功利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具有泛化的倾向”。〔3〕

2.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及其融合为当代大学生审视社会、思索人生提供了多维价值视角。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文化产品及其文化传播优势宣扬其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其它不良文化思潮,妄图不断渗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大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干扰,导致他们出现政治意识淡化、理想信念转移、社会责任感弱化、价值观混乱、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等问题。而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又时刻处于网络文化的侵润与熏陶之中,他们不断接受、思考、内化、践行着其间传播的文化信息。网络文化传播具有全球化、开放性及难以监管等特点,海量信息流中掺杂着诸多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和非主流文化,严重冲击和消解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负面作用,形成其价值选择的矛盾性与行为方式的盲目性,甚至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逆反心理。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既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文化变迁产生积极作用。

3.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

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严峻形势,高校将教育教学重点落在专业领域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导致“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这直接导致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或者说其重视度只停留在认识上,缺乏实质性投入。而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条件、师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当前形势存在明显差距,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只有在师生双主体互动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升。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停留在落实教学任务和开展校园活动的层面,缺少师生交流,缺乏学生主体参与性,无法触及心灵并真正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大学生活中脱离了父母和教师严格的管理,朋辈群体共同学习生活,其相互间的影响日趋扩大,由于年龄相仿,情趣相投,加之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开放性、包容性,个体不同的价值观很容易相互交流、传播、渗透和熏陶。作为校园文化,既有对主流文化宣扬的一面又有其偏离的一面。由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存在的自发性和反叛性,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价值观处于凌乱冲突的状态,甚至导致道德感弱化。在这种校园亚文化中,一些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得到宽容甚至认同,极易滋生自我膨胀,走向人格缺陷。

4.家庭环境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长效影响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社会化的最初起点,家庭成员之间耳濡目染,相互影响,彼此教化。早在大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前,其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家庭氛围等都会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产生深刻影响,构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性要素。家庭经常谈论的社会性话题,自然流露出的价值取向往往会植入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之中,当其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时,就会得以进一步认同和践行;反之,则会产生疑惑和思考,需要通过价值判断重新选择,这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必要的抉择。此外,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成长于“421”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受到过多的保护和宠爱,很容易过分关注自我,不知不觉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他们所在家庭显现出小型化的特点,家庭成员少,家庭关系简单,家庭成员沟通顺畅,家庭氛围较民主,这些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认同并践行民主平等的价值观。

三、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心理因素

青年大学生年龄相对集中在18-23岁,生理机能显著发展,心理发展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最为迫切地关注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等问题的敏感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生问题进入青年意识必须具备三个心理前提,即思维发展的水平,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水平。”〔4〕由此可见,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受到其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1.思维发展水平为大学生价值观提供基础性条件

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人的价值判断能力这一必要前提,人只有在具备了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基础上,才能保证其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稳定性”。〔5〕从这种意义上看,价值判断能力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逻辑起点,而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其提供基础性条件。大学生思维能力在此阶段得到充分发展,抽象性及理论性已达到很高水平,其思维形态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为主过渡,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在此过程中,以现实为导向的实用性成分逐渐增多。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的思维日趋理性化,抽象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等得到高度发展,能够辩证地关注和思考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社会热点等问题,不再轻易顺从家长、教师的教育权威,且有可能与之形成反抗情绪。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加之逻辑思维并不严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因而还不能完全准确深刻地理解个人及社会问题,其价值判断能力并不成熟,容易出现价值认知的偏差,价值取向的混乱。在多元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对不正确的价值观缺乏免疫力,从而导致其思维方式的改变,形成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恶性循环。

2.自我意识水平为大学生价值观提供主观条件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克拉斯沃尔认为:“一个大学生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乃至价值情感,一旦被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所认可,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得以强化。久而久之,经过多次反复和加工抽象,就会成为一种固定的看法与态度,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6〕可见,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中,主体具有自主接受或选择价值观念的能动性,在认知、体验、践行某种价值观念时体现出主观能动和客观受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发挥重要作用,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主观条件。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构成。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内在素质和心理品质,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等,对自我评价以肯定性为主。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自我体验较为强烈,情绪反应大,自我体验敏感性大,极易流露自己的感触和遐想,抒发自己的灵感和生活体验。这一特点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情感因素。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监督能力不断提高,多数大学生能够自觉制定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但意志水平相对不太稳定,因此也表现出追求进步和自我消沉的矛盾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经历了由分化到冲突再到统一的发展过程。(1)自我意识的分化。在此阶段,大学生群体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细节有了新的意识,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省思考“应该怎样做”、“自己做的怎样”等内容,努力平衡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关系,并为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合理地调节自身言行奠定基础。(2)自我意识的冲突。自我意识的分化一定程度上造成自我冲突加剧,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求与自我封闭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上进心与消沉感的冲突等。(3)自我意识的统一。由自我意识分化带来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过程,矛盾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带给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种种困扰,但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逐渐趋向“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统一。在此“统一”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差异,一些大学生努力改变自我以此逐渐接近理想;一些大学生修正自我设计中某些不现实的部分,并不断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相互趋近;还有一些大学生放弃理想而迁就现实自我。这一过程需要价值观教育引导,克服自我的片面性、幼稚性和幻想色彩,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3.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水平为大学生价值观提供社会性方向

所谓社会性需要就是“个体意识到其所必须完成的社会任务及其意义”。〔7〕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8〕这里的“第一需要”超越了生存生理需要的满足,涵盖了生活的理想和意义、人生价值的追求等社会性的需要,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的“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谋而合。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促进个体积极发挥自身潜能,促使自己成为其想要成为的人。从个体价值角度来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个体社会化角度来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积极融入社会群体,期待得到社会、社会群体认同、认可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水平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社会性方向,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心理前提。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分化过程中形成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不仅仅能够主动提出需要什么拒绝什么,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其社会性意义或结果。这表明,大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基础。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大学生在心智发展正常的前提下,其社会性发展并没有达到其年龄阶段的发展要求,出现社会性发展迟滞的种种表现,在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不够成熟、自我中心化、社会适应性差、缺少社会责任感。当然,这种迟滞并非固化,而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大学生可塑性的表现。大学是学生开始由校园到社会的衔接阶段,他们不断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坐标。当代大学生希望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综合他人的评价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倾向、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当然也期望通过自我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表达来影响他人,并得到他人的互动与肯定。因此,大学生自我教育、朋辈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其社会性意义不言而喻。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中,既有宏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微观因素的影响,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有内部因素的制约,既有长效因素又有瞬时因素,多种因素不同程度地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中起到或加速、或延缓、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发掘和利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多维因素,有效利用其潜在性和可塑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泌尿外科期刊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加强媒介素养,注重自我教育与朋辈影响,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作者:包春平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159611.html

    相关专题: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上一篇:基于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