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

(1)社会实践具有认识社会功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导致他们认知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不足。社会实践则是大学生快速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的有效途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社会实践具有素质拓展功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和平台,可以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决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3)社会实践具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大量社会工作在要求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综合认识、社会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教学不同,它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专业理论到实践经验的知识内化,使大学生将来毕业快速融入社会工作。

2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实践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已经近20年,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方式,其中“三下乡”、“四进社区”、“公益劳动”等形式已经发展成熟,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在实践内容、实践多样性、实践创新性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脱节”。部分高校只有暑期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往往很匆忙,没能给大学生足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机会,部分学生为了应付差事,到某风景区转一转就叫文化研究,摆两张桌子发几份传单就叫合理用药研究,唱几首歌就叫文化下乡,听听戏、吃吃小吃就叫做非文化物质遗产研究,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脱离实际。

2.2大学生的“五性”发挥不够充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探索实践的创造性、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联系群众的密切性、认识实践的深刻性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大学生才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受益。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些学生甚至把社会实践当作政治任务,开展实践之前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对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这样,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实践的预期目的就很难达到。

2.3社会实践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稳定性和教育性,基地管理混乱,结构单一。首先,基地与学校双方没有从观念上达成一致,学校没有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实践的不同需求,基地没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难以深入开展;其次,基地不固定,实践内容经常变化,没有积累与沉淀,难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深刻影响;最后,很多学生自己找实践单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临时性,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正常有效进行。

3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1)更新理念、提升思想,建立课程化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建立学时学分、考核要求等基础政策的同时,针对学校各学院的不同情况鼓励老师、学生创新社会实践内容、组建社会实践项目,并经过专家评审纳入特色社会实践课程。高校应该严格要求大学生必须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社会实践算入学分,每次实践时间不得低于2周,凡社会实践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各类先进评比,不能正常毕业,学生班级社会实践参与率低于98%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循序渐进、归类指导,建立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中,按照“接触”、“理解”、“实践”的层次引导大学生逐步深入参与社会实践。同时,高校应建立类型化的社会实践方案,根据大学生年级、专业、背景等特点和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让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社会调研相结合,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确定活动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分类指导。比如,鼓励来自城市的学生以了解农村发展现状为基础,到偏远地区开展医疗卫生、科技支农等实践活动;鼓励来自山区的孩子以了解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鼓励跨学科跨学院学生结队进行社会调研、创新项目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各选所需,各有所获。(3)结合专业、按需设项,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以项目为载体的团队实践是发挥综合优势、提高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实践育人最有效的形式。首先,按照“按需设岗、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推进以团队开展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应该找准地方需求点、高校与企业结合点、学生兴趣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找准这三点并将其创新融合,才能取得社会认同、企业欢迎、学生提升的多赢效果。其次,结合教师课题科研项目,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参与积极性,并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团支部—院部分团委—校团委三级项目申报系统,使实践项目结合时代特色、结合地方实际、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4)全面监管、互动考核,建立过程化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社会实践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造势活动,不应该只重视前期宣传及后期表彰,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实践前期对各个实践项目的实效性、可行性、特色性等进行评比,评选出重点团队与一般团队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费支持。每个实践团队配备一名专业的指导教师,教师可以随队实践也可远程指导,依托社会实践微博微信平台了解团队实践情况并及时将有效信息简报反馈团委。实践结束后进行主题交流会、座谈会、分享会等总结活动,最后进行评比表彰,对于在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先进集体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每年评优的依据,纳入综合评分系统,将教师参与指导项目作为其评选职称、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5)多方合作、共同发展,建立长效化的社会实践运作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也是高校与社会、企业进行联系的重要纽带。高校应采取“多方合作、共同发展”模式,以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为契机,积极与街道、社区、企业、医院等机构合作,拓展就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等空间,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改变传统模式,由短期服务变为长期实践,形成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发展。

作者:朱思妍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157458.html

    相关专题:吉林医学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上一篇:中药学学术思想研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