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企业节能管理因素分析

1主成份分析

(1)节能管理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KMO测度和Ba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测度值为0.817,Batlett’s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低于0.001,表明原有变量较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选用方差最大法进行载荷矩阵的正交旋转,正交旋转后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0.075%,同时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解释率都相对均等,表明将多维指标转化为低维度的公共因子效果较好,该因子划割能够在70%以上的解释度上表现企业节能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指标的聚类情况,将四个成分分别命名为:节能项目管理因子(F1)、节能技术因子(F2)、节能制度与文化因子(F3)、生产辅助系统因子(F4)。节能项目管理因子(F1)包括建立节能开工和竣工的项目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考核、监督、激励机制。节能技术因子(F2)包括建立新技术引进管理、推行现场管理、精细化管理、新型技术的引进、领导者的重视程度。节能制度与文化因子(F3)包括专项资金的建设、定额管理制度、计量监测制度、效益评价制度、有专门的节能部门与员工、激励管理机制、奖励机制、员工培训与交流。生产辅助系统因子(F4)包括办公区节能降耗、生活区节能降耗、车队用车规定对节能降耗。(2)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Alpha信度系数来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系数大于0.7就认为信度可接受,数值越大信度愈高,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如表2所示,各个主因子Cronbach'sAlpha均值均大于0.7,达到高信度。

2节能降耗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要验证节能降耗管理因素划割的合理性,需要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进行检验。本研究借助AMOS21.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如下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拟合程度指标,如表3所示绝对拟合指数、简约拟合指数、增值拟合指数均符合拟合标准,故观测方差的协方差矩阵与估计方差的协方差矩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样本数据与模型拟合程度高。该四维度管理主因子划割得以验证,以此提出管理对策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2)残差分析。在路径分析结果中发现,X19和X3的残差较大。X19对应的E8=0.028,S.E=0.010,C.R=2.931,P=0.003;X3对应的E12=0.027S.E=043,C.R=0.627,P=0.531,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可以推断:工业能耗企业中,对于“建立完善的管理、考核、监督、激励机制”和“有专门节能部门与员工”两项措施的员工反应不一。说明制度和管理部门的建设在员工心理定位上仍存在较大的偏差,员工很难理解制度制定的初衷和实施过程,监管部门与员工的对立性关系也使得员工在接受管理时极易产生负面抵触心理。因此,对该两项措施反应不一。(3)基本路径系数分析。F1→Y标准化后路径系数为0.59,F2→Y标准化后路径系数为-0.13,F3→Y标准化后路径系数为-0.93,F4→Y标准化后路径系数为0.66。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节能项目管理因子,与员工评分呈反向变化关系,强度为0.93。该因子包含“建立节能开工和竣工的项目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考核、监督、激励机制”两项指标。据此认为:能耗企业许多员工并不认可节能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大部分企业繁杂的开工竣工管理使得许多节能小项目难以立即上马、基层人员无法调动节能创新积极性,冗长的开工竣工验收过程使得员工在申报节能小项目时产生厌烦情绪。同时,节能的激励机制往往不是采用奖励的办法而倾向于超额惩罚的制度,大大挫伤员工积极性,使得许多基层人员对节能管理怨声载道。节能技术因子为0.66的正向影响。节能技术革新、节能设备引进和节能技术人才引进对于企业而言仍然是节能工作开展的支撑关键。节能制度与文化因子,为0.59的正向影响。大多数员工认为节能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不服从产量的要求,同时由于考核的单一性产值指标而使得项目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因此,节能管理和文化因子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引起员工的重视。最后是生产辅助系统因子,为0.13的负向影响。该因子包括“办公区节能降耗”“生活区节能降耗”“车队用车规定对节能降耗”三个指标。大部分员工认为,生产辅助系统的节能效果十分微弱,与生产系统相比其节能成果也是九牛一毛。同时纷繁的日常工作节能规定会引起许多不便、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员工大都不情愿实施。

3结论

节能管理已经深入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从战略制定、技术改进、管理改善到辅助服务、全员参与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节能项目管理与对节能管理的影响最大,但项目管理中的开工竣工管理、激励机制未能发挥其优势作用,反而对节能工作开展造成负向影响;节能制度与文化在“产量至上”的观念下,不得不服从生产任务上的高压,难以形成硬性管理措施而使制度高挂于企业之上而实施不力;节能生产辅助系统未能受到企业上下的重视。因此迫切需要从节能项目管理、节能技术系统、节能制度与文化、生产辅助系统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作者:梁琳 吴欣桐 庞敏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企业节能管理因素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149205.html

    相关专题: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创新思维


    上一篇:普通高校素描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3G网络下思政教育实践探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