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高校教育的规模和内容不断改革发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变化,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问题。就目前而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结果仍然不理想。对此,为了优化高校教育质量,本文详细分析高校教育管理现状以及创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管理;关键工作
高校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其既应当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素养教育,只有在两者积极协调之下,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人才。高校中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其影响因素非常多,不仅仅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更多的是对教师教育管理能力的要求。对此,研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1、高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些年,伴随着学校办学能力不断强化,高校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源类型以及不同社会阅历的人,都有相应机会按照自身需求选择接受相应的高等教育。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以及多重价值理念的冲击之下,高校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价值取向以及成长意识等都有多种性的特点,目前高校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都有着相应的心理特点。除此之外,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业压力变大等情况较为普遍,导致以往单一性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实际教育的需求。
2、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滞后
以往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普遍是在高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中。但是,伴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命令约束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有明显的滞后性,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对学校的管理要求。以往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将学生当做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反而忽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独立性成长能力,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控制,无法发挥。在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下,既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还会制约学生的个体化发展,有明显的滞后现象。
3、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
在高校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包含了学生的所有学习和生活行为,基本可以决定学生在校时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学生教育管理行为发生意外,学生的成长必然会有严重的偏差,导致学生成为“问题”学生。就目前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而言,大多数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虽然年龄上与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无代沟存在,但是因为缺乏相关教育管理经验,大多数教育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与此同时,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待遇也不理想,基本上是校园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人群,无法得到相应的培养和重视,导致管理队伍的流动性较大,严重制约学生的成长。
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1、建立科学发展观念,构建全新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念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仍然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尊重学生个人价值为过程。高校应当深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和行为出发点,对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构建学生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学生的需求紧密连接,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处理生活中、学习中所遭遇的问题和问难,借助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做人、做事能力。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学生是特殊的教育消费者对象,学校有责任给予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服务,以最大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发展。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市场化”教育观念,构建符合当代教育观念,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促使学生教育管理从单一性的教育转变为市场性的服务行为。除此之外,伴随着学生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强化,建立围绕着学生权利的法制性管理理念是必然的。学生和教育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义务与权力的关系。首先,学生有权力接受相关教育,其次,高校必须根据有关制度有相应的管理职能,相对的,学生有义务服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由此可见,双方是对等、相对的,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一关系,尽量实现学生教育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延伸和总结。作为学校的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应当能够引导并规范高校学生的行为,与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各个高校都制定了相应规模和内容的规章制度。例如,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出台了《班主任考核细则》、《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条例》等等,有了各种制度,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都能够在日常管理行为中有章可循。但是,任何制度都不是无漏洞、问题的,这就应当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制度实施效果,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高校教育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然应当一直高技能、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作为管理基础,否则管理工作必然流失于行。教师如果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必然会导致学生导师整天都在忙于管理,并不现实。培养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1)选拔优秀的班级团干部,明确各个团干部的职责范围。班级团干部的选人将会直接影响管理的工作效果,导师应当注重这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选择最佳合适人选。在选择过程中,既应当保障选人的合理性,还应当体现选拔的民主性,以便后期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所有学生的支持;2)培养班团干部的独立管理能力。按照各个班级团干部的主要职责分别教育其工作技巧以及工作方式,不断的培养班团干部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肯定以及鼓励。高校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工作,其所包含的工作项目及内容也非常多,并且其中的各个项目的工作内容也应当相应的耐心以及细心,教师在确定班级团干部人员之后,应当保障学生有充足的管理欲望。与此同时,高校导师还应当尽量呵护、培养班团干部学生,如此,高校管理质量便能够得到稳固的提高,管理学生也能够获得相应的锻炼与提升;3)严格实行班团干部的管理。班团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其实施的质量必然决定整个管理的质量。对此,就必须要对班团干部本身进行严格的要求,只有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才能够让学生信服,才能够体现应有的管理效果;4)借助竞争机制,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方式。对于管理效果不佳的班级团干部必须撤换。在撤换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方式手段,在撤换学生之前务必对被撤换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切忌不能打击学生对管理的积极性,并在公开撤换消息时必须注重对被撤换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合理解释撤换的理由以及的学生,从而保障班团干部队伍的有效性,强化班团干部队伍的管理质量。
3、建立班级自主管理机制,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管理作用
学生教育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必然是学生,学生是整个管理的核心,也是提高管理质量的重点。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所有的学生都是管理的参与者与实施者,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对此,作为高校导师,首先应当从思想上创新管理理念,明确学生在管理当中所应当具备的义务、权力以及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思想、人格以及个性,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学生为管理者为核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当中。在实际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实施合理的班级动态管理机制,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管理考核指标,在明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能力条件之下,确立行之有效的目标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实行定量、定性的考核,并将该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奖学金、优秀学生等项目的考核标准。在班级动态管理制度当中,首先应当制定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以及目标,这一标准及目标必须要体现管理的可操作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其次,班级动态管理制度应当与学校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一调整必须要体现管理工作的动态性与稳定性。按照每个月的工作任务、目标以及完成情况实行定量定性的考核,及时进行评价,体现管理的时效性,最终体现管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高校教育管理还可以通过创建学生为班级干部的方式实施管理机制,通过改革班干部的方式,让优秀学生体现自己的优势,实现竞争上岗。以往高校教育中班干部的选举普遍是由教师提名,学生举手进行表决。这样的方式极容易导致大多数有潜力的学生失去锻炼的机遇。在目前竞争强烈的社会中,班干部的选择上,应当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更多的学生锻炼的机会。可以在班级中采用班干部竞争方式,在每个学期中,所有的班干部都应当进行竞选,通过竞争的方式选取班级干部。这样的管理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还能够体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于管理制度的落实以及机制的实现,鼓舞学生实现自学自治,互相比拼,促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稳固提高。此外,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导师应当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方式,促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得以持续创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斓
相关专题: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答案 偷偷拿掉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