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复杂
在2002年之前,中国经历着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推广的浪潮,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业、事业单位,都争相引入计算机人才,开启自己的“信息化办公”时代。同时,计算机相关市场的销售也如火如荼,当时我国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大,毕业生十分抢手,最多时毕业生与用人需求的比例高达1∶10以上,不仅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也好。然而,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科与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出现“同质化”现象,再加上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大好局面被打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被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和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争夺就业岗位,就业空间更加受限。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模式还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强调工学结合,即把理论学习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安排学生去企业和工厂进行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很多企业和工厂出于安全和学生实际水平的考虑,很少让学生进入现场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都是安排学生参观。二是企业和工厂的相关负责人反映现在的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很不好管理,因而不愿意接收前来实习的学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上述问题,只有创新工学结合的模式,才能突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瓶颈。
3.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企业需求瞬息万变,高职院校如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加以调整,就会出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在大一都设置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结束以后一般要求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2007年以前新生第一学年上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下学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结课后参加计算机省二等级考试。由于C语言难度较大,学生学起来吃力,过级率也很低,所以从2007年开始将C语言课程调换为难度相对较低的VisualFoxPro程序设计。可是学生的过级率并没有提高,而且由于这种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对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进行了压缩,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尤其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也没有掌握好。在走访企业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研中发现: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学生不能够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C语言或VisualFoxPro几乎用不上。这说明我们设置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了。随着新技术、新领域不断涌现,使得是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特别快,这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来说是个不小挑战。
4.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新特点新问题
当前高校入学生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所以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学生的录取分数线逐步降低,学生情况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感到与高考录取的学生相比,自主招生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明显吃力。从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也反映说虽然老师放慢了进度,讲得很细致,但还是听不懂、跟不上。二是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在很多高职学生课余时间沉迷于网络和娱乐,能主动学习的很少,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在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和放弃。这些问题都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三是缺乏自我约束力。很多学生课堂纪律意识淡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说话、睡觉的情况比较普遍,有时任课教师为维持课堂秩序,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学生还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要勇于探索、积极实践,通过深化体制与机制改革,用创新驱动促进发展。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学院的重点专业是船舶类相关专业,计算机专业相比之下特色并不鲜明,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有一段时间招生生源和毕业生就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在体制与机制上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创新: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光靠增长数量、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创新驱动,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通过自身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从内部产生新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核心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向也由宏观的高等教育研究转向微观的院校发展研究。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应该是注重质量与效益、特色与优势的发展,在专业建设中应该避免的一种倾向是对专业建设外在的定量性指标过于看重,以至于忘掉或者忽视了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高职院校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教师以及由他们所构成的学科和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首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7年开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开始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年在企事业单位真实的工作和生产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加深、强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如果学生在用人单位表现优秀,毕业后可以直接与企业签约,做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实现校外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一体化。
3.推进深层次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培养
为进一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院计算机专业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与信誉良好、服务理念先进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计划开展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方式,即由企业负责招生宣传,学校按1∶3或1∶5的比例择优录取。这种招生方式与自主招生相比可以录取到基础更好的学生。然后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由公司负责安排工作,从而形成招生、办学和就业一体化。
4.深化校企体制改革,加强合作促进人员流动性
学校与企业要合作创新,核心要素有三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里面融合人力是最难做的。融合人力不是简单地把人才聚集到一起,而是学校和企业的人才有效地进行合作,不但要“合”更要“融”。这就要求打破学校和企业的界限,合作创新的体制改革就是要让人才“流动不调动”,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搭建这个合作的平台并完善人员交流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可聘请企业人员来校为订制班级授课,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后,再回校给学生授课。建立健全相关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5.深化工学结合模式,学校企业共建“校中厂”
为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工学结合质量,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正在尝试建立“校中厂”。计算机专业建立“校中厂”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降低工学结合的安全风险。计算机专业是属于无大型危险机械操作、无污染、低强度体力劳动的专业,只需要把实力强、信誉良好的计算机公司或企业引进校园,在校内就可以实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大大减少学生因为到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带来的安全隐患,可以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二是利用外部资金,推动实验室建设。通过创建“校中厂”,引进公司企业进驻校园。学校可以给出优惠政策减免租赁场地的费用或挂用企业名称宣传的方法,吸引公司投入资金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和工作室,而且实验室课余时间可以作为工作场所进行生产回报企业,做到“校企共建,合作双赢”。三是通过建立“校中厂”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全新的“校中厂”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产、教、学、研”一体化运行方式[2],尝试“双重角色、双重身份和双重责任”的转变,即:系主任担任总经理,专业负责人兼项目主管,教师同时是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学生兼做企业一线员工。以软件专业为例,由企业分配软件开发项目任务,由相关专业负责人组织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组成团队,按照企业开发流程完成软件项目开发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生产任务。同时可在企业内部建立教师工作站,可供校外实习学生集中培训、挂职锻炼教师学习办公及召开校企合作会议时使用。同时教师工作站可作为企业兼职教师在企业内为学生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上课的教室使用。将来如果条件成熟,也可以由学校控股参股,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创办学科型公司,把科技成果所占股份按照一定的比例奖励给教师,突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瓶颈。学校对公司进行绩效考核,按贡献给回报。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市场参与整合在一起,激发学校、人才、企业的活力。通过这种完成企业实际生产任务,甚至创办企业的方式,打破教师的专业界线和身份界线,把教师队伍打造成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既了解学校,又了解企业的双师型队伍。
6.结合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综合分析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企业需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与国际先进课程标准相接轨[3],引进微软办公软件全球认证中心推出的“互联网和计算机核心认证(InternetandComputingCoreCertification,简称IC3)”体系[4],将全院大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置换为IC3认证课程。IC3认证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模块、常用软件模块和网络与安全模块[5]。内容严谨、全面,试题类型丰富,既有考查理论知识的题型,又有重点考查实际应用能力的操作题,考试形式为在线上机操作,由远程服务器随机生成试题并阅卷评分,实现教考分离。考试通过后可获得IC3认证证书。自课程置换以来,计算机基础的IC3认证通过率逐年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尤其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信息素养与核心技能(IC3)大赛连续三届获得一等奖,并代表大陆参加海峡两岸交流赛屡创佳绩。7.适应市场需求,开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以服务为核心,以就业为方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坚持“紧随行业设立专业,服务社会构建专业,校企合作加强专业”的原则,主动适应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6]。调整专业结构,开设新的专业方向,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在加强原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三个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动漫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和软件外包与服务三个新的专业方向,为辽宁区域信息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高职院校针对新的学生情况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1.统一思想,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要认清形势。当前高校入学生源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是大势所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相互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有报道称,2013年海南高职院校招生惨淡,有学校招生缺口超八成[7],出现“吃不饱”的情况,将来自主招生的比例只会越来越大。未来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也有可能实现注册制入学,也就是说,只要学生有高中的会考成绩,就可以自己向高职院校或是成人高校进行入学申请,面试后即可入学,不必再通过普通高考或成人高考这种形式来实现就读。现在高职教师面临的新的学生情况未来将成常态化。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改变时代的潮流形势,只能顺势而为。要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新观念。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我们就多些耐心,讲得更细致些;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我们就多些督促加强课堂管理。我们可能会比以前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这份教书育人的重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辛苦与付出,学生也会有更积极的转变,会增加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的竞争力就会提高,就能保持稳定的生源,保障教师未来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新的特点,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放缓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分类与细化,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用来扩展提高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求全、不求深,宁可让学生学会一两个知识点,也不要讲了十个知识点学生却一个都没听懂。调整教学计划并不是在教学内容上偷工减料,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跟得上,学生才有信心学下去。
3.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兴趣
对于学生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的着力点不仅要放在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上,也要思考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到“老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去找水”再到“老师让学生有饥渴的感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找水”。这个“饥渴感”就是学生的兴趣。结合青年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点,笔者在长期的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分组竞赛的模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用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和好胜的心理,可采用竞赛形式和分组的形式。竞赛形式的对抗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起学习兴趣;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形成一个个小团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些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通过以上体制与机制创新的举措,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与就业率都在稳步上升,通过企业回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逐步提高,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内涵式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作者:陈磊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