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交流和信息获得方式,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也被称为计算机空间文化或赛博文化,它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包括网络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是一种基于网络为基础发展的网络思想。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文化,网络文化具有新的特点。网络文化范围具有局限性,它更多的是在网络上传播,不接触网络的人们基本上不会受其影响。网络文化依托虚拟网络空间,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成为现实存在的文化形态,但却具有明显的虚拟多元性,这是其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网络上都会存在,并相互渗透和消融,网络技术革新并包含了以往所有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受众可以同通过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方式获得信息,极大的扩充了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量。学者、工人、农民、学生等不同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活动,体现出网络文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主体的多元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其次是交互开放性。交互性表现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实时交互的特点,信息交流具有封闭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克服了这种限制,实现了完全开放的文化交流,扩大了信息来源,这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最为显著的区别。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种隐形和虚拟文化,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新的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1.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超量且没有经过筛选的信息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西方价值观得以大肆传播,网络文化的交互开放性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影响。部分大学生受到网上不良文化的影响,传统价值观缺失,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学习主观能动性等方面都有所缺失;人际交往方面,部分学生沉溺在在虚幻的网络世界,现实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甚至出现情感冷漠的现象。
2.价值目标缺失。西方从来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渗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种丑化社会主义和中国的思想言论传播的更会广泛和隐蔽。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等产生怀疑,导致价值观不健全,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3.价值评价标准偏差。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最终导致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出现偏差。网络进入中国以前,社会上主导的是主流文化和价值标准,在多元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真正认清自己的思想,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出现多元化,导致原有价值判断标准的缺失,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出现相对化。对社会上存在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出现容忍的态度,认为其具有合理性;网络社会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弱化,对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婚前性行为等行为抵制不足,甚至觉得无关紧要。
4.政治信仰弱化。目前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不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丑化和抵制的言论影响,加上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了解不深,没有成熟的信仰,很容易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误解和偏差。政治信仰出现迷茫情况,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下降,对于西方价值观盲目接受,面对现实问题更多的是发表毫无意义的批评,很少去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策略
最新资料显示,到2015年12月,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1028万人,青少年网民总量达到2.87亿人。网络迅速地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更是深层次和潜移默化的,促使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新的环境下重构大学生的价值观。
1.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文化具有虚拟多元化的特点,网络世界里正面和负面内容的传播速度同样的快,范围也同样的广。互联网多年来疯狂的发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总是有些滞后和缺失,网络形势和网络舆情变化莫测。传统社会的法律和伦理道德,在网络上出现失灵现象,网络欺诈、网络谣传等问题日益显现,还有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在进行丑化社会主义、宣传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一要加强网络立法。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网络监管的重要性,加强网络立法。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从具体执行方面效果却不尽人意,当前的法律条文对某些网络行为缺乏定性,社会上受法不禁止皆可为思想的影响,出现众多损坏公民权益的网络行为。国家着重依法治国,依法打击却又缺乏有关的法律规定。二要加强网络监管。要根据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监管。网络犯罪不同于现实犯罪,其影响是隐形和潜移默化的,有关部门在监管上需要加强。要严格执行网络通讯实名制,规范网吧等经营,严禁向未成年人开放。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网络巡查,对网络犯罪和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净化网络环境。对于经常出现的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站、论坛、微博等加大打击力度,严肃处理到人,给违法者违反必究的认识。三要组织联合执法,建立联动机制。网络世界的虚拟多元性,使得人的自私、贪婪和犯罪行为等在网络的掩护下不容易被察觉。要根本上根治网络违法,仅靠某一中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可以积极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宣传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加大对网络违法违纪行为的曝光力度,促使人们树立合理健康利用网络的意识。
2.加大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当前网络上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的宣传非常少,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努力抢占思想教育工作的桥头堡。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要积极纠正网络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等的教育,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把网络建设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新的阵地。加强网络文化精品建设,结合大学生实际,努力建设具有中华民主优秀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的网络作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充分利用舆情论坛、国情教育、文学作品、网络新闻、网络歌曲等多种形式。把网络技术特点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具有本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引导网络文化方向,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
3.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大对学生的网络管理。网络的交互开放性使得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由于西方掌握网络技术,从而控制网络舆情,大量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网上传播,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是非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思想上产生偏差。首先应在校内建立起网络管理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建立防火墙,禁止不良和不健康信息传到校内,对一些有害手段禁止学生访问,尽量减少校园中不良信息存在的可能性。其次加强网络文化安全的制度的执行和宣传教育。采取网络宣传、纸质材料、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使其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各项管理规定。再次是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以国家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处罚,可以限制其各类评奖评优、限制其使用网络等。通过宣传榜样、曝光违规案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
参考文献:
[1]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2]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中国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葛建化 刘颖丽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办公室 徽商职业学院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