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宫颈癌放化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6例自愿接受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采用CT灌注扫描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及峰值CT变化。结果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BF、BV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个月时平均峰值CT虽略高于治疗前,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BF值、BV值及峰值C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根据宫颈癌患者肿瘤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判定临床治疗效果,是宫颈癌的放化疗效果判定的重要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颈癌;放化疗;效果评价;CT灌注成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经跨入了诊断新时代,医学领域的影像学诊断已经在单一形态的基础上加入了功能性诊断[1]。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其在各种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度和诊断效率。放化疗是目前对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更好地评价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Ⅱb期及以上患者,均自愿接受我院的放化疗治疗,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3.5±6.1)岁;病理分期:Ⅱb期11例,Ⅲ期17例,Ⅳa期8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阴道分泌物增加、尿频尿急、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经妇科检查提示宫颈处有菜花状赘生物,宫颈呈不规则增大。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灌注扫描检查,扫描仪器采用GE64层螺旋CT。患者均取仰卧位,将120mL非离子型对比剂以4mL/s的速度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后10s开启电影模式对所选定的扫描野进行扫描,扫描层厚为0.5cm,扫描时间设定为45s。采用工作站内的盆腔灌注软件包对薄层图像进行处理,选定参照动脉后分别计算出患者病灶局部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及峰值CT。患者经临床放化疗后,再次采用上述方式进行CT灌注扫描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及峰值CT变化。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BF、BV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个月时平均峰值CT虽略高于治疗前,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BF值、BV值及峰值C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CT灌注成像是通过连续多次扫描选定层面,在对比剂的帮助下获取时间-密度曲线图,将得到的曲线放入Perfusion软件中处理,得到患者肿瘤部位的血流BV值和BF值,以确定病灶部位的灌注状态,准确了解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2]。上世纪90年代后,CT成像技术愈发成熟,灌注成像被逐渐运用于各类肿瘤的临床检测中,通过观察病变组织和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可有效诊断患者病情和评估治疗效果,为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全面、科学的依据。通过对宫颈癌肿瘤进行CT灌注成像处理,可有效检测出肿瘤组织在血管生成方面的细微变化,协助医生制定和实施宫颈癌的临床治疗计划。本文研究表明,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BF值、BV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表明经治疗后患者病灶的肿瘤组织存在充血水肿,强化程度有所降低。而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BF值、BV值及峰值C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放化疗结束后病灶部位的肿瘤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其原因为组织内血管内皮坏死和血管闭塞,肿瘤消退,进一步说明放化疗治疗方案对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CT灌注成像根据宫颈癌患者肿瘤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判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是宫颈癌的放化疗效果判定的重要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钱昊初,郭文力,王思亮,等.宫颈癌AquilionONE320CT灌注成像表现初探[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2):853-855.
[2]郑小华,赖光辉.CT灌注成像在肺部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潜能[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1):14-15.
作者:黄平生 彭划斌 黄星星 单位:分宜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