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正遭遇一定的瓶颈,而这种影响也逐渐波及到高校师范专业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使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面临一定困境。本文以兰州城市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师、学生三个方面,以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寻求“脱困”的策略,以期为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64-02
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国内许多有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了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这一共同的做法标志着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开设对师范生职业技能发展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和重视。[1]兰州城市学院的前身是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由专科升为本科院校,但专业设置上仍保留了一部分师范专业。学校从2002年起,就面向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教育技术公共课,至今本课程的教学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笔者自2006年起从事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这近十年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中,对于课程教学感触良多,如何能够突破目前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是一个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应当去思考的。
一、课程之困
1.课程内容的抉择摇摆不定。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来自于教材,公共课教学中教材内容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从2006年起一直承担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教育技术公共课所使用的教材在这期间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所变换。而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材版本众多,内容差异也很大。而课程教材的更换率高,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又使得本门课程内容结构不稳定。[2]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课时量较少,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完成较多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感觉很棘手。而每一位公共课教师所确定的教学内容重点是有差异的,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各有不同,因此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安排缺乏较为一致的标准,没有稳定的内容体系。2.课程地位的尴尬处境。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公共课程的开设时间晚于大学其他公共课,而且只在师范类高校开设,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作用不被非专业教师和学生所了解。尽管很多有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公共课,但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地位远低于《大学英语》、思政类等公共课程,在公共课程中处境尴尬。3.课程教学实施的环境局限。兰州城市学院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课之初,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环境是普通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支持,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近几年,随着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已全部安排在多媒体综合教室上课。环境的改善,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有一些学校借助了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将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发为网络课程,但就教学效果,学生的喜爱程度,改变的效果并不特别明显。
二、教师之困
1.教学热情低迷。“教学相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条大家普遍认可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热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热情会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两者彼此促进,共同成长、提高。而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热情却有限,甚至有时会有挫败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学生情感状态较为消极,学习投入程度低,学生的状态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影响教学进程和效果。2.教学模式单一。教育技术公共课在高校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是:以多媒体课件为支撑的讲授模式,选择这一模式主要受丰富的教学内容与较少的课时分配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讲授模式在传达知识时是相对来说效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缺乏时代特色,与课程本身的特点不符,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教育技术专业领域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一直是其研究热点之一,但专业领域内所获得的成果在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却很少。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资源是支持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合适的教学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已成为制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资源的形态主要表现为教材、教师上课的多媒体课件,其他形态的资源则很少在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使用。教学资源的匮乏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匮乏,最突出的问题是适合各专业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很稀缺。例如,教师们在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程中所引用的案例是统一的,不区分专业。师范各专业之间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统一的、无差别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很难释放其应有的作用。
三、学生之困
1.专业壁垒。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根据认知理论和知识的相似性原理,如果学习者已有知识与想要学习知识之间的距离太大,学习者是不可能很好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和吸收的。其他公共课程例如:思政类或大学英语,甚至是计算机基础,对于普通师范类大学生而言,有较为长期和坚实的基础。然而教育技术公共课则情况不同,这门课程对于高校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学习准备,与其所学的专业相比,跨度较大,有很明显的专业壁垒。另外,公共课程的学时数通常有限,学生难得有机会将自己的专业与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所学建立起联系,从而检验和感受教育技术的实用性。2.动机缺失。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而言,兴趣是最有益的内部学习动机,尤其对学习非专业的课程而言。然而,很多其他专业学生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缺乏兴趣,具体的表现是,很多学生在教育技术课堂上做其他事情,玩手机、睡觉、聊天等行为在教育技术课堂上并不少见。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缺乏与专业的关联性,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直接指向课程内容的内部动机。另外一个方面,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传统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通常学生平时对这门课程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很少,只是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一番,以应付考试,获得学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无法激励学生,没有形成维持学习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外部动机。
四、教学困境的破解之策
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困境是笔者在长期的公共课程教学实践面临和一直在思考的,通过对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研究资料的分析和对教师、学生的访谈,努力寻求破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困境的良策,但限于笔者的研究水平,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善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现状的建议,希望能对高校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改革提供些许帮助。1.适当增加课时,强化课程地位。每周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很难满足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需求,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课时量少,每一章内容都很难得到充分地讲解或深入地学习,对教育技术内容的掌握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适当增加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时数是必要的。作为公共课程,其课程地位一直被众多教师和学生所忽略,学校应当通过一定的措施加强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地位。例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设计大赛、微课制作大赛等既可以体现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又有利于形成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学习的良好氛围。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缺乏的。对教师而言,应该认真对待学习者提出的疑问和问题,并对此做出及时的反馈。教师只有对课程内容透彻理解,才能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后,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则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使学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课程内容由易到难,达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优化教学资源建设,搭建专业学习与公共课程学习的桥梁。学习者的学习与资源的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资源对于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学习来讲还是很有限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各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教育技术公共课应具备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特性。在资源建设方面也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确保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资源平台上所能获得的资源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例如在教学设计的内容中所提供的案例资源可以区分不同专业,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案例,而这些案例是学生所学专业直接相关。资源建设应有针对性,不是泛泛的,缺乏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的教学资源,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公共课程的兴趣。4.创建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网络学习社区。在教师和各专业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一个基于校园网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习社区,一方面为学习这门课程的所有学习者提供一个课堂之外的交流空间,另一方面也吸引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习者,加入社区一起讨论本学科的共同话题,共享经验成果和一起商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这个学习社区还可以吸引其他教师,本学科的、跨学科的、不同学校的,甚至是国外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将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者间的交流和学习空间,增加了学习机会,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扭转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现状,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所有从事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面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来寻求突破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杨九民,王继新,李文昊.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2009,(1):107.
[2]杨家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9):69-71.
作者:王文霞 徐丹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