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者在从事一线田径实践教学和指导田径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对目前高校进行顶岗实习实践中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关于更好的应对顶岗实习的田径教学的对策,旨在为高校田径教学更好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
定岗实习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在开放实践中的必然要求。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科学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定岗实习模式指的是学生到一个特定的单位工作,学习理论和工作实践。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不同岗位实习期间学生有正式的工作,像正式员工承担责任,这是一个重要的实习特征。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田径教学的发展在过去的传统模式的教育中使用。这种模式与田径教学的定位与发展是不相符合的,与就业导向存在偏差,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标准。田径教学目前仍有课堂教学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感觉学不到,缺乏自信,对学习没有兴趣;老师反映,田径课很难教授,学生语言表达和范围狭窄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已成为高校田径教学的重点,似乎对田径教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
1.2师资建设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目前,高校的培训设施可以仅仅可以利用它的一部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工学的结合,需要大量“双师双能型”教师,但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高校目前处于严重短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的田径教师缺乏实际的培训和经验积累,在田径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1.3教师教学任务重,学生评价体系滞后
高校扩招普遍“超重”体育教师的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缺乏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或参加学术交流,更多的是没有足够的精力集中在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和发展的新趋势,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学生缺乏科学的体育能力评价体系。传统教学往往把考试成绩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手段,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事实上考试不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
2基于顶岗实习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思路
2.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实习,高校田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级各类中小学教育,具有较强的一线教学和教师培训能力和田径教练能力,应建立一个实用、应用于教学目的的目标。对体育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强调田径教学应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首要目标。
2.2建立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模式,强调基础,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没有田径工作的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论的结合,打破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开放的,多渠道,课堂教学的多维体系,从目标,内容,手段实现等应用学习,课堂和课后的结合,内部和外部,田径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结合学习开拓的空间和时间,自主发现和培养学生探索的广大地区创新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3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创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教育水平的的田径教学专业水平必须服从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教学必须注重应用能力为思想主线,要注意学生的交际能力的重要培养。实习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观和实习单位,深入教学,和教学单位交流的了解专家。在这一行业的最新发展实践,更新知识信息,了解该部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2.4完善教学体系,改革考试制度
改善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内容非常丰富的教学体系,包括课程、材料选择和教学和评估。目前,我们的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关键在于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估,重点从孤立的考试成绩到特定的交际技能测试。加强校园评价,注重实践教学能力,使实践教学的能力成为田径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观的问题以书面形式采取更客观的方法,主观的问题,更实际地反映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综合实践。
3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中,我们有勇气改革教学和加强“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自身的特点,学习更多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和思想,擅长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以学生对田径的研究感兴趣。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实践,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问题及时反映,以利于高校田径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檀庆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与教育观念更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李秋晨.高师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与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3]高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6.
[4]速成,李晓波.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价值取向研究———以江苏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4年33期.
作者:李修振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第二篇:体育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面对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创新越加成为人们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的有力手段.在教育领域内的创新更是必行之路,本文试图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体育教育领域内的教育创新途径的分析,阐述体育教育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教育;创新;大学生方法;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1].当前我国取得大踏步前进的同时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此以往并不为人所重视的体育教育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但体育教育也不意味着默守陈规,而是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发挥在其领域内的优势作用,促进我国人才全面发展的趋势,在人们对身体审美日益关注的当下,健身与健康成为新时期时髦的话题,体育教学作为影响学生身心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在高校中如何对现有体育教学课程进行评估,实现体制或理念上的突破,则是社会各界与学者关心的焦点.所以怎样对体育教育进行创新,体育教育创新后对大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时值得我们的深思的.
1体育教育创新的概念界定
体育是一种外在美与健康内在相结合的身体形塑艺术,它在形式上主要是身体上各种动作的组合,关注形式美和情感体验;同时,它又是一门按照身体成长规律、心理成长规律、社会适应规律、法则与法规程序促进的基本有序的身体科学[2].体育教育是身体行为为直接媒介,以外在审美和内在审判为主要内容与核心逻辑的教育形式[3].因此,体育教育创新必然要通过对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育方法、体育教育内容以及体育教育过程等方面的创新,使受教育者学会能够以更好的吸收和接受体育教育中传达的内涵,才能达到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地创新.体育教育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使其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能够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作用就使得体育教育比其他教育学科更能促进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发展,那么在体育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也是一个不断推进大学生审美教育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2体育教育创新的途径
2.1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的新思考
人的行动是由其思想支配和引导的,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必须置于首要位置,对观念的创新则源于现实体育教学与体育理念的引导.其中人类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地思维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关注,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对于大学生体育教育与教学而言,这就涉及到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与教学时,要学会突破惯常思维,甚至使学生学会以标新立异的思想来思考与创新动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重视体育教育创新在大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必要作用;教育者更应明确自身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自身体育理论素质、教学能力等方面提高.另外在体育教育观念创新的过程中要树立体育教育创新的目标观念,遵循体育教育目标对人的行为的调节和激励机制,使体育教育目标成为体育教育创新中行为的指南.发挥体育教育目标观念的创新在体育教育中起到核心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观念、体育教育的课程和体育教育的内容都要围绕体育教育的目标展开,体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也要紧紧围绕着教育目标展开体育教育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2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
康德指出:“一切的愉快,即使是通过那些唤醒审美诸观念所催起来,仍是动物性的,即肉体的感觉”.所以在体育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体育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从学生的身体出发,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审视,来达成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本体需求,以社会需求作为基本衡量标准,对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整合、融合或改造,使体育教育内容既促进体育教学接受者的需求,也使体育教学内容适合社会群体利益的需求.体育教育的内容创新主要是指对体育教育中的教材进行创新,体育教育中的表现内容具有表情性、非具象性和不具备语言符号功能等特征,可以给学生们留下充分而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把这一体育教学称为文化隐喻教学,以身体形态来构成对外界事物的空间相像.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结合古典体育和当代流行体育的特色,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内容,使体育教育的内容不断的得以完善和发展,但应该注意的是: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不但要注重理论上的创新,更要注重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能否更好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实践,才是体育教育内容创新的最终目的.
2.3体育教育课程的创新
体育教育课程的创新是体育教育观念创新和体育教育内容创新的具体体现,只有体育教育课程的创新得以很好地实施,才能使整个体育教育创新得到很好地实施.在体育教育课程的创新中要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上课方式,要注意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体育,并且在生活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实践,得到一种“内化”的形势.也可以利用寓教于乐、寓教与景等方式,以一种轻松愉快而不是死板的方式进行教育,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方法,创新体育教育环境等提高体育教育创新的实效性.在体育教育创新的过程中,体育教育观念创新、体育教育内容创新、体育教育课程创新是体育教育创新必不可少的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在体育教育的创新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唯有形成协同创新的思想与思路,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与教育创新的最大化,实现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将体育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关联起来.
3体育教育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3.1体育教育观念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中主要是以体育健身与体育素养形成为主要的方式,通过使学生对不同体育教学内容的接触,来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全貌的全方位认知,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诸多体育名人、名家的榜样式的介绍,使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不同体育家的感染力,如叶乔波、李宁、刘翔、李小双等体育人物,都展现了其观念中的坚强毅力与品质,使得体育教育的观念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势进入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甚至内化为其自身内在的观念格局.所以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能够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不断的洗礼,不断树立新的观念,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体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而不是默守陈规的看待体育教育的作用,能够自觉的融入到体育教育中,能够对传统的体育进行扬弃,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整个教育创新与改革取得大踏步的前进.
3.2体育教育内容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因为体育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主观趣味作为最后标准的,正像黑格尔所说:“既不能定为规律,又不能容许争辩”,甚至“没有严密的规则”.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是为了使高校大学生了解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更加了解体育教育的内容,但是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所以体育教育的内容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应对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问题,在体育教育内容创新的同时也有利于引起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内容的关注,引发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兴起和爱好.另外,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使教材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了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体育的价值.体育教学人员在体育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有差异化意识,也通过差异化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差异化人格的生成,从而来满足社会差异化的现实需求.对于大多数教学人员来说,革新与拓展的前提是对大学生需求有所了解,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所熟悉,这样,才能发挥大学生体育教学教育的主体内容来促使大学生身体活动上的创新,进而,达成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创新意识的融合.
3.3体育教育课程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体育教育的课程创新是体育教育观念创新和体育内容创新在实践过程中的落脚点,在体育教育课程创新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课程,使课堂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身体活动地结合,通过对体育课程要素的调整,使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在体育活动地,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体育教育创新的感染力,亲身实践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创新,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层面进行的创新,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及时的进行反馈,以便更好的实践,也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再创新.在注重大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的同时,树立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参与过程中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体育教学人员的主导地位,进而,促进体育教学人员与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育教学形成一体化认识,有利于改变陈旧教育似的“灌输”模式,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体育教学创新在大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对其产生积极地影响,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对于大学生成为全发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4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对于大学生来说,关乎其身心成长,是其后续工作学习的基石.体育教育中引入创新理念则有利于体育教育教学的革新,对体育课程本身和学生身心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体育教育的整体性创新,来促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作者:谢玉琴 单位:昌吉学院
第三篇:建构主义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影响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中颇具影响力的教学观,以其自身所具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正被逐步推广于实际教学当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自身经验结构的建构,符合当下精英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该文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影响进行研究,根据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在当下实际情况和建构主义视角下,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期提高实际教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体育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迈入新台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新时期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今天,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实现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新要求一度成为社会和教育界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后现代的一种新型理论视角,日益在各类学科应用中得以普遍应用,那么,体育作为培养人类能力的重要学科,与建构主义有何关系,如何以建构主义理论看待体育教学则是一个重要话题。
1建构主义与体育教学
1.1建构主义的概念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学科,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这一观点早为国内外学者所认可。毛泽东同志则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德智寄寓于体。体育作为五育的基点,以现代视角来观察的话,并非是自然生成或规定的产物,而是通过一系列认知系统与结构融入的情况下所建构的,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体育教育是一种建构,是一种身体的管理,从身体的管理上升到精神的管理。因此,体育教学的深入与思考过程中,除了对体育教学本身理论建构有所熟悉外,建构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应该有所了解。因此,研究建构主义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有必要从建构主义说开来。建构主义是20世纪以来,学者和专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教学研究所无法回避的关键性理论。20世纪中后期,在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和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首的数位优秀的教育学者的推动下,建构主义理论诞生。当然,从历史发展来看,建构主义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无数优秀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辛勤探索,才得以在当下学术界得以逐步建立。回顾建构主义的历史,可以发现最早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百多年,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方法,这是建构主义最早的成功案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学”的实用主义对建构主义的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作为现代建构主义导师的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碰撞,而这种碰撞正是通过学习者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成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后现代人将建构主义定义为: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和经验结构为中心,通过教育教学过程,使学习者的认知和经验与学习内容发生一种相互的、双向的作用。即在建构主义理论当中,主张学习者参与到学科知识的建构中来,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学生改变以往接受者和被改造者的角色,从而把学习从一种以信息加工主义、行为主义为主的客观主义变成一种以新旧知识和个体的经验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建筑的建构主义。
1.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
1.2.1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中,虽然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不再是课程选编自主化的尝试阶段,但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学内容陈旧,在涉及课程编排、教科书选编、课程目标设置、教学理论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的一系列教学内容等方面,暴露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体育教育起步晚,缺少单独的体育学科知识的专门研究,缺少优秀的师资队伍,以及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于对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本身有所参与,甚至对部分教学内容失去相应的兴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喜欢课外体育活动,而对课程内部的体育教学内容到是显得乏味,这与教学内容的刻板不无关系。1.2.2体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培养出具备优秀的体育专业素养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学员。这是因为高校的体育教学当中,一方面,具有体育专业特长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专业教育的中后期,由于缺乏夯实的基础知识,所以不能对世界上前沿的、冗难的体育理论进行学习和消化,难以形成世界的、广达的专业体育观。这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只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却不能继续深入发展,乃至独成一家的尴尬结果。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教育目的设置不够科学和深刻。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当前体育教育教学目的更加侧重于“全才”的目的而进行,学生在全面人才的主体要求下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事实上,人才培养是多元的,不仅仅是全才的培养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体育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全才为主体目标,将全才的目标培养的实现分配在每个项目与课时中,则急需要对建构主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梳理。
2建构主义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运用
2.1树立学生内在的学习观
首先,总体看来,体育作为我国高考教育中的“小三门”核心主体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保证专业知识,同时,对体育日常知识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致力于专业特长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强调学习过程要更加主动、实用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体育专业教学之中,尤其是侧重于基础知识与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并且,应强调内在主动性的建构主义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理论素质,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纵观当代体坛,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浪潮对中国本土体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理论,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外国,中国本土体育所占甚少,增加中国体育建构是极其必要的。
2.2创新体育课程教学
自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育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体育学科内部要进行深入的学科研究,根据学生情况和发展意愿,发展具有专业发展方的专业人才。更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这就要求在课程编排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单位应该革新教学方法,学习心得体育理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程知识的建构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体育生命力的教学人员。体育教育作为五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水平的主要课程之一。这是因为体育自身具备的特殊性,体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身体艺术,它通过精工细致的身体活动的编排,美妙绝伦的韵律演奏,以及引人入胜的思想陶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不同身体上沟通的桥梁。以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教学理念,培养思想意识高度内化,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和理论建构能力,才能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备前进动力和可能性的新时代体育观的学生。
作者:谢玉琴 单位:昌吉学院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育信息不对称现象及控制
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是由于认知主体的差异和信息传递中的变异所引起的;体育教育中学校与体育院系之间、体育院系内部、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出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中各角色之间的交流意识、实行信息透明制度、建立教职工与学生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育教育中宣传“以诚立业”的思想、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等是控制和利用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有效途径。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可以找出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漏洞,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体育教学;信息不对称;控制;利用
我国2010年《新课程》改革以来,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体育教育提出了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如何切切实实,科学合理的贯彻这一思想成为了我国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按照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角色可分为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围绕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某个角色而存在的一切称之为环境,各个角色他们都有着不同从业经历、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而这些经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一个信息从一个角色到达另一个角色要以教学环境为前提,经过输出、交换、输入三个流程,但由于各个角色经历的不同,就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平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而具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骗的动机。信息不对称理论原产生于经济学领域,而后被引申至情报、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市场等领域,目前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
(一)认知主体的差异
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着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三种角色,他们都是信息的产生源或认知主体。由于不同认知主体拥有的信息传递渠道或信息搜寻能力的不同,导致了拥有信息渠道和能力优势的可获得比他人更多、更全、更准确的信息。
(二)信息传递中的变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随着认知主体所处阶段的不同或信息传递阶段的不同,会导致信息呈一种递增或递减的形式产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面对不同主体所处阶段变化或认知水平的变化,信息传递中会发生变异,由此便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如高校各个年级学生体育教育水平会随着年龄和体育知识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教师如不及时把握就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体育院系与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众所周知,体育院系具体分管体育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而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进行管理和服务,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行政部门管理着体育院系,其负责课程安排、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而由于体育院系和学校行政部门的职责和职能的不同,学校体育系比学校行政部门掌握了更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更了解本学科学生的学情;而学校行政部门比体育院系掌握了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信息。由此两者之间便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现象,而这种不对称现象会造成学校制定政策、方针时不科学、不全面,同时,体育院系实施体育政策时不能全面的把握学校的方针政策,容易使得执行方针、政策时流于形式。如体育课程排课时,学校行政部门未充分考虑场地器材情况,把体育课程在某个时间段排得过满,造成器材场地的“供不应求”。
(二)体育院系与其他院系的信息不对称
学校是各个院系组成的集合,他们是一个整体。学校内部由于分工体系的不同,会引起同意权力的产生,即教育生产“不自足”,为维系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产生的权力。目前,学校很多学科都实现交叉,体育教育要发展势必也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互动交流,古语有云:“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行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不单要懂得身体的教育,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就强调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动。这是由于各个院系专业方向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产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院系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体育院系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包括了体育院系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关于体育院系领导与领导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体育院系内各个领导分管部门的不同而造成,如果系部内的领导互不通气容易影响领导之间的合作协调,由此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关于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通过上令下达、下传上应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的,如果在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机制中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由此可能会造成教职工与院系领导之间关系的疏远,教职工工作不积极,效率低下等。关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和科研的主体,而每个教师的专业、学识、能力都有所不同,如果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就会影响教学的有序性、影响教师之间和谐关系。如教学计划制定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实施时容易出现器材、场地的冲突。
(四)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体育教师要合理有效的实施课堂,必须充分备课,其中就要求教师了解学情(年龄、兴趣、知识水平等),做到因材施教。这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但由于体育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渠道远远优于学生,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现象容易引起体育教师的职业懈怠和学生课堂缺勤。
四、高校体育教育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控制和利用
(一)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中角色之间的信息交流意识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而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究其实质是信息活动的过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个角色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信息,而后明白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并能找到获取信息的渠道。这就需要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增强信息交流的意识,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建立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机制。如对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进行定期、定点的培训,在培训时设立有利于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三者之间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
(二)体育教育中实行信息的透明制度
体育教育中信息的透明指的是信息的公开,使信息的获得更加的方便快捷。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社会关系的稳定不在于社群之间的感情,而在于了解,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预先假设”,其是一个微型社会,学校这个微型社会的稳定同样也不外乎“了解”。在体育教育中各个角色都有着私自的信息,各个角色之间的信息透明制度实行,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中各个角色之间的相互了解。如校务、体育教务的公开,体育教学活动的公开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透明制度可以转变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使得学校体育教育中各个角色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的畅通。
(三)建立健全体育教职工及学生的信息激励与约束机制
信息不对称现象容易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职工及学生的信息激励与制约机制,是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信息的交流更加畅通的一种机制。学校体育教育乃至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正有赖于这种机制去维系。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监管外,还要强调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
(四)体育教育中宣传“以诚立业”的思想
古语有云:“人,无信不立”。学校在体育教育中宣传“以诚立业”的思想,是指利用学校、体育院系宏观的层面,大张旗鼓的宣传诚信的重要性,树立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体育院系也不例外,诚信意识的树立,可以使得体育院系的各个角色之间全面、准确的掌握所要获得的信息,其有利于体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五)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降低道德风险当前社会正经历着大数据的洗礼,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整合和共享成为了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中国在全球大数据背景下,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而“互联网+教育”这一思维模式当前也已深入人心,如“慕课”“微课”等。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建立,是加速信息交流,使信息迅速的从常态—新常态—常态的轮回中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道德风险。
五、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是由于认知主体或者说各个阶层经历的不同而引起的,其包括了体育院系与学校层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院系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增强高校体育教育各角色之间的交流意识、实行信息透明制度、建立教职工与学生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育教育中宣传“以诚立业”的思想、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等可以有效的控制和利用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3.
作者:唐何易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