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不断提升我国远程教育水平,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本文笔者通过对远程开放视角下“慕课”对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教育教学应对措施,更好地迎接新教育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
[关键词]开放教育;师生关系;制度建设
引言
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承认教育开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丰富、多元的师生交流与互动,这也是我国远程开放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慕课网络教学对师生的地位、形象、心理、角色都有着全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行师生关系的重新解读,提升慕课网络教育成效。
1慕课的兴起及特点
1.1我国慕课的兴起及发展
慕课发展势头劲猛,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多门课程,供学生所选择。这都标志着数字时代慕课的来临,虽然我国慕课起步晚,学生数量也并不是很多,但是其注册选课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它对我国传统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推动了我国教育体系变革。
1.2慕课的主要特点
“选择性学习”。慕课是建立在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化学习的基础上,它实现了由权威教师和遗留教学团队授课,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了多种学科领域:如社会、自然、人文等学科。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选择慕课内容,教学成效斐然,这也给专业素质教育创造了一定的机遇。“递进式学习”。该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阶段性学习的一种,从慕课的课程时长来看,其多为2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这段时间内学习者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若是对于学习内容不甚了解很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一阶段的开展也会有所限制。因此,慕课每门课程都会设有频繁的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的设置当然也是时常有的,通过这样的测试会让学习者更加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慕课教学也充分利用了学习者零散闲暇时间的学习,拥有高度的便捷性和灵活性,这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
2慕课对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
2.1引发教师危机感,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其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慕课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教学环境也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结构,改变了师生课堂地位,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开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2.2提升当面授课效果,采用全面教学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只有不断进行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式改革,大胆尝试,增加教学互动,将更多的选择权和控制权交予学习者受众,利用互动式、问题式或研讨式等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及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降低慕课时代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形成慕课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3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慕课环境下师生关系的措施
3.1强化教师课堂主导地位
受慕课环境影响,传统课堂学习人数有所减少,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交流也相对减少,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强化自身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主导意识,客观考量慕课教育的优势和不足,采用优势互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师生互动。针对慕课在线学习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及时安排答疑环节,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主动权。
3.2增加教学吸引力,加快教学模式创新
师生关系是慕课环境下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当前环境优势,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便利,努力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造课堂品牌教学,做到慕课与传统课堂兼顾。开展互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和探究学习模式,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优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3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加强慕课环境下的师生交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优势与教师保持联系沟通,积极主动争取学习指导机会。教师也应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职业等内容进行指导,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3.4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
面对当前慕课教学环境影响,不断加强对教师职责道德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让教师能够主动关心学生,树立教师与学生主动交流沟通的意识,增加教师亲和力和威信力。加强对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教学方式方面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充分了解慕课环境影响,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3.5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利用制度创新优势,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构建良好的教学科研关系,提升教学效果。要做好教学人才质量培养制度,将慕课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师生交流的良性循环。
4结语
远程开放教育视角下的慕课环境加快了课堂教育教学变革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营造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总结归纳慕课环境发展优势,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我国课堂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平等、公正的现代化学习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皓.慕课引发的教学方法变革研究[J].电子制作,2014(22).
作者:宋佳 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